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1概述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3年使用的装置:色谱原型装置,如下图。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第四章色谱法理论基础InstrumentalAnalysisChapter4武汉工业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仪器分析MichaelTswett(1872-1919),aRussianbotanist,discoveredthebasicprinciplesofcolumnchromatography.Heseparatedplantpigmentsbyelutingamixtureofthepigmentsonacolumnofcalciumcarbonate.Thevariouspigmentsseparatedintocoloredbands;hencethenamechromatography.他为了分离植物色素,将植物绿叶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装有碳酸钙粉末的玻璃管中,并用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由于不同的色素在碳酸钙颗粒表面的吸附力不同,随着淋洗的进行,不同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形成一圈圈不同颜色的色带,使各色素成分得到了分离。他将这种分离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在色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国人A.J.P.Martin(马丁)和R.L.M.Synge(辛格),他们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1952年,因为他们对分配色谱理论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色谱法的优缺点: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选择性好;多组分同时分析;易于自动化。定性能力较差。A.J.P.MARTIN.(1910-2002)oftheBritishNationalInstituteforMedicalResearchsharedwithfellowcountrymanR.L.MSyngetheNobelPrizeinChemistry(1952)fortheinventionofpartitionchromatography.R.L.M.SyngebornOct.28,1914,Liverpool,Eng.diedAug.18,1994,Norwich,Norfolk.SyngestudiedatWinchesterCollege,Cambridge,andreceivedhisPh.D.atTrinityCollegetherein1941.A.J.P.MARTIN和R.L.M.Synge年代发明者发明的色谱方法或重要应用1906Tswett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最先提出色谱概念。1931Kuhn,Lederer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a-、b-和g-胡萝卜素。使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1938Izmailov,Shraiber最先使用薄层色谱法。1938Taylor,Uray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了锂和钾的同位素。1941Martin,Synge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1944Consden等发明了纸色谱。1949Macllean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黏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进入实用阶段。1952Martin,James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了气-液分配色谱法。1956VanDeemter等提出色谱速率理论,并应用于气相色谱。1957基于离子交换色谱的氨基酸分析专用仪器问世。1958Golay发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1959Porath,Flodin发表凝胶过滤色谱的报告。1964Moore发明凝胶渗透色谱。1965Giddings发展了色谱理论,为色谱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75Small发明了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强电解质为流动相,采用抑制型电导检测的新型离子色谱法。1981Jorgenson等创立了毛细管电泳法。2.色谱法的发展历史年代获奖学科获奖研究工作1937化学类胡萝卜素化学,维生素A和B1938化学类胡萝卜素化学1939化学聚甲烯和高萜烯化学1950生理学、医学性激素化学及其分离、肾皮素化学及其分离1951化学超铀元素的发现1955化学脑下腺激素的研究和第一次合成聚肽激素1958化学胰岛素的结构1961化学光合作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确认1970生理学、医学关于神经元触处迁移物质的研究1970化学糖核苷酸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中的作用1972化学核糖核酸化学酶结构的研究1972生理学、医学抗体结构的研究3.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4.2色谱法分类流动相物态固定相使用形式分离过程机制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排阻色谱1.按固定相状态的不同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气相色谱气固色谱气液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固定相为液体流动相为液体(淋洗液)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液相色谱液固色谱液液色谱流动相为液体(淋洗液)固定相为液体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2.按分离机理分类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称为吸附色谱法。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凝胶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最近,又有一种新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固定化分子)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亲和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3.按固定相的外形分类固定相装于柱内的色谱法,称为柱色谱。固定相呈平板状的色谱法,称为平板色谱,它又可分为薄层色谱和纸色谱。从色谱图可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色谱峰得数目,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色谱峰高或面积进行定量测定;根据色谱峰间距及其宽度,可对色谱柱的分离效能进行评价。§4.3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色谱图是以组分的浓度变化作为纵坐标,流出时间作为横坐标的。这种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一、流出曲线和色谱峰1.基线操作条件稳定后,仅有流动相通过检测器时,仪器检测到的信号称为基线。2.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色谱峰高;3.色谱峰区域宽度◆标准偏差σ: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半峰宽:22221ln=σW◆峰底宽度(基线宽度)σWb4=色谱流出曲线h0.607h0.5hY1/2WbWb=4Y1/2=2.354二、保留值1.死时间tM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因为这种物质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故其流动速度将与流动相的流动速度相近.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ū时,可用往长L与tM的比值计算。MtLu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它相应于样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2.保留时间tR色谱流出曲线进样↓空气峰组分峰tMtR3.调整保留时间tR′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调整保留时间,即tR′=tR-tM由于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R包含了组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份在固定相中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tR′实际上是组份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总时间.保留时间可用时间单位(如s)或距离单位(如cm)表示。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但同一组份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因此色谱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等参数进行定性检定.4.死体积VM指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时,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流动相体积流速F0(L/min)计算:VM=tM·F05.保留体积VR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保留体积与保留时间t。的关系如下:VR=tR·F06.调整保留体积VR′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该组份的调整保留体积,即VR′=VR-VM7.相对保留值γ2.1某组份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相对保留值: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因此,它是色谱法中,特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性数据.必须注意,相对保留值绝对不是两个组份保留时间或保留体积之比.§4.3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1.分配系数K如前所述,分配色谱的分离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多次地分配过程,而吸附色谱的分离是基于反复多次地吸附一脱附过程。这种分离过程经常用样品分子在两相间的分配来描述,而描述这种分配的参数称为分配系数见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即2.分配比k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即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它是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k值也决定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质。它不仅随柱温、柱压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流动相及固定相的体积有关。式中CS,Cm分别为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浓度;Vm为柱中流动相的体积,近似等于死体积。Vs为柱中固定相的体积,在各种不同的类型的色谱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分配色谱中,Vs表示固定液的体积;在尺寸排阻色谱中,则表示固定相的孔体积。滞留因子Rs分配比k值可直接从色谱图测得。设流动相在柱内的线速度为u,组分在柱内线速度为us,由于固定相对组分有保留作用,所以us<u.此两速度之比称为滞留因子Rs。Rs若用质量分数表示,即对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色谱柱,其所需时间分别为整理公式,可得3.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的关系其中β称为相比率,它是反映各种色谱柱型特点的又一个参数。例如,对填充柱,其β值一般为6~35;对毛细管柱,其β值为60~600。4.分配系数K及分配比k与相对保留值γ2.1的关系根据对以上公式处理,对A、B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可用下式表示上式表明:通过相对保留值γ把实验测量值k与热力学性质的分配系数K直接联系起来,γ对固定相的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如果两组分的K或k值相等,则γ=1,两个组分的色谱峰必将重合,说明分不开。两组分的K或k值相差越大,则分离得越好。因此两组分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最早由Martin等人提出塔板理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同时引人理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的指标。二塔板理论(platetheory)该理论假定:(i)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ii)以气相色谱为例,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iii)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iv)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为简单起见,设色谱往由5块塔板(n=5,n为柱子的塔板数)组成,并以r表示塔板编号,r=1,2…,n-l;某组分的分配比k=1.根据上述假定,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该组分的分布可计算如下:
本文标题:第四章色谱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8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