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卓越于芸芸世间,置身于百年孤寂——梵高-画语人生观后感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班级:国际新闻131101班姓名:刘诗瑶文森特·梵高这个名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让世人无比痴迷。关于他的故事,也有很多版本,可以说梵高不仅是最有天赋的画家,还是有史以来最具迷惑性的艺术家。而《梵高——画语人生》这个纪录片,又给我们带来了大家所不知道的孤独的天才。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之中出现的两个女人。第一位,出现的是他的表嫂,然而他的感情从未得到过回应,家族也为这段感情有蒙羞之感,并且坚决反对二人见面,他将手放在烛火上,迫切的想要见到她,可是这岂是他能做的了主的,这段感情最终还是以他的绝望告终,我认为,这种深刻的感情所带来的打击一定不小,在他心口画下了重重一笔。第二段感情,他爱上了一个靠卖淫为生的孕妇,他说,她的病态深深吸引了他,为她所画的作品,总是能让他从中获得满足。家族的人因为这段感情更为震怒,并断了他的生活费,这使得文森特无法支付她足够的生活费,最终,他离开了她。可以说,梵高的爱情从某些角度而言,是有些许病态的,而这些崎岖的感情经历,也让他备受打击,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也是致使梵高酗酒的原因之一呢?下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梵高穷困潦倒的人生以及孤独的困境。梵高原本是有一份固定收入的工作的,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工作,却发现了自己的艺术天赋,他的家人鼓励他专注于画作艺术中,他的用色从灰暗的褐色调子,演变成了如今为众人所追捧的明艳色调。这其中也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其实我个人画画更倾向于黑白色调,那种简单极致的冲突感,给人一种碰撞对抗的冲击感,而且黑白色不会拘于画材——不管是画在纸上、布上、墙上,不管使用马克笔、水彩笔亦或者是油画棒,只要你表现力足够,就能够得到你想要的效果。然而彩色画作,尤其是鲜艳的彩色画作却不仅仅取决于画家个人的能力,更取决于大众的审美能力。有很多人问,为什么梵高的画作在他死后才出名?虽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艺术作品的珍贵在于它的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但更多的是因为,梵高的画作在他所在的时代,是不被欣赏不被理解的,也许是因为太超前,反而到了后世,才发现它的美与真。人孤独地站在大地的心上,被一束阳光刺穿,转瞬即是夜晚。这仿佛就是梵高一生的写照:忍受着孤独和鄙夷,画画,直到死去。在不被理解的孤寂中,在感情求而不得的痛苦中,梵高渐渐迷恋上了酒精,并且频频失控,甚至做出了自残的举动,后来被强制送去了精神病疗养院。怎么说呢,文森特·梵高这个人,观其一生:精神空寂,物质匮乏,却画出了跨时代的油彩巨作。时常被那种刻骨的孤单折磨的他,在失控的时候便会伤害自己的躯体,仿佛这个躯体禁锢了他的灵魂,阻碍了他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交流一般。最终在黎远郊瓦涅河边的奥维尔,永远地停留在了文森特·梵高的37岁这一年。贯穿全片的弟弟提奥,也在不久因病远离尘世。提奥,是全天下最支持梵高的人,也是最懂他的人,最后出现在结尾的并排的两座墓碑,就好像他们即使是在天堂,也永远在一起一样。这也是故事最后的结局。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这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太过唯美了,不过艺术家的人生已这般困苦,在后世的渲染美化下,似乎又有着别样的感受和情趣。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天资卓越的艺术家因为精神问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时候也在思考,是社会施加的压力太过繁重,还是艺术家的世界本就更加敏感细微,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究其根本,也许是这个社会还不够宽容吧……芸芸众生,各执一词。谁也不能说自己坚持的永远是真理,真理永远会有被推翻的一天,谁又知道未来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作为普通大众的一份子,可能改变不了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对别人的作品少一些批判,多一些鼓励,即使不认同,最起码不要成为那个手里拿着刀伤害别人的键盘侠,不要随意辱骂别人的心血之作,哪怕是一个微笑,也是莫大的安慰。天才真的就生来不同么?我认为不是的。真正使他们孤独的,是把他们当成异类的所谓的“普罗大众”。
本文标题:纪录片观后感-梵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8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