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1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书愤》整体感知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气:壮志。②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游早年的经历。③“塞上”句是说空自期许为可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④出师一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决心,称为《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⑤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5、试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艺术。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1)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这是写诗人心情不安,彻夜不眠。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这是点出临安城里不顾亡国危险的“太平盛世”景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来到京城,诗人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于是诗人自我解嘲:“我”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背景: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可见,皇帝并非想重用他。之后,陆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1.这首诗和陆游其他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的婉约代替了以往“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还以闲适的心情、细致的手法传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解析: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着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谁也想不到它会出自“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陆游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和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的最大区别。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2.本诗的内容和思路是怎样安排的?由写政坛上的倾轧和变幻莫测,到写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再写诗人被搁置的无聊心情、羁旅风尘之苦及京中官场恶浊与自我解嘲之意。解析:首联透露出政坛上的倾轧和变幻莫测;颔联将时令写得形象而有致(听说此二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欣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是一幅春光明艳图,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颈联消遣中透出了些许无聊(陆游草书疏朗有致,风韵潇洒);尾联不仅有羁旅风尘之苦,又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之意,实反用其意,自我解嘲。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的悲愤之情见于言外。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3、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二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并不愿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4、试分析第三联的描写方法。“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活细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心情的无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5.试分析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最后一句,表明京城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坚守节操而不想沾染京城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注释】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⑶客:客居。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⑸深巷:很长的巷道。⑹明朝:明日早晨。⑺矮纸:短纸、小纸。⑻斜行:倾斜的行列。⑼草:指草书。⑽晴窗:明亮的窗户。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近似杜甫。《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不被重用的悲愤和牢骚。风格上,更加含蓄,优美动人(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近似苏轼。比较阅读之一将《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比较,完成三题:1、两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书》:严肃而愤激。《临》:表面诙谐调侃,实际忧愤沉重。以轻松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对官场的冷淡,对黑暗政治的讽刺。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3、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书愤》与《临安春
本文标题:《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8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