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摘要: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汉语文坛最值得关注的一道风景风景。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从网络文学内涵、特征、价值和影响以及道德方面审视等角度展开。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相关的论著、丛书、论文不断涌现,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引发了对网络文学更深入的学术探讨。笔者依照研究角度归纳研究界的主流观点,在相互印证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于当今网络文学研究的了解。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综述自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以其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实时交互以及宽松自由等特点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影响在纵、横向加速扩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同时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影响从而衍生出了特有的网络文化,这种文化又孕育出了同传统文学相对应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是新世纪以来文坛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样是在数字媒介影响下文学转型的标志。凭借无所不在的网络,本已在“图像”挤压下日渐式微的文学突然“爆发”,以空前强势的姿态出现在表意体系里。网络媒介的参与使得新世纪的文学场变得纷繁复杂。对于文学与网络这块领域,因为中国的网络起步较晚,研究的时间不长,但随着近几年网络的普及运用,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不仅仅限于专业的批评家,更有一些业余的评论者和网民中的文学爱好者在传统刊物和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之相适应,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也从自发走向自觉,相关的论著、丛书、论文不断涌现,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引发了对网络文学更深入的学术探讨。笔者结合当下网络文学研究论述、专著等,总结当今网络文学研究领域重点关注问题如下:概念论争在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上,先前有所谓的五种版本:“网络工具版”、“时尚阅读版”、“网络垃圾版”、“网络艺术版”和“结合版”。有人将网络文学视作文学的一个新种类,也有人只将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但批评家们一般还是容易达成共识的,因此比较流行的看法都认为网络文学即以电脑为传播载体的搬上网络的传统作品和专门为网络创作、首次在网上发布的网络原创文学,或者网络文学指主要发表在网络上的具有网络文化特质的个人化的各类型的文学作品。尽管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来规范什么是网络文学,但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传播形式来界定,它差不多都被限制于在网络上发表,在网上传播,要是原创的这些最基本的范畴之中。事实上,在“网络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之初,是引起了一些争论的。“榕树下”网站主编朱威廉说:“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李敬泽)也有人提出,不存在网络文学,只有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李洁非)就连网络写手蔡智恒也说:“如果只要发表在网络上的都算网络小说,那么万一曹雪芹复活,把《红楼梦》贴在网络上,《红楼梦》就是网确的定义较为合适。如果现在一定要一个定义,那应该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写手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暂时被简称为网络文学。但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应以开放、宽容、平和的文化心态去看待网络文学。对什么是网络文学,在长沙召开的首届网络文学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了“层面定义法”:广义的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种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区别;从中观层面上看,网络文学是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从狭义上说,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等特征,不能下载出版做媒介转换,一旦离开了网络它就不能生存。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了,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特征之辩按照实践论的观点,研究网络文学,通常情况下应该从了解网络文学的特征开始,这如同要认识某一个物体,首先以它的外貌特征作为切入点是一样的道理。许多研究者从传统文学惯例的视角,概括网络文学的种种特征,如将其总结为:作家身份网民化、创作方式交互化、文本载体数字化、传播方式迅捷化等;或将其归结为电子文本对书写印刷文本的改变、读图对读文的改变、多媒体对单媒体的改变、虚拟现实感觉对文字想象体验的改变等。其中有几种观点更有代表性。如黄鸣奋关于网络艺术的六大特点总结:(1)文艺家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主体,取而代之的将是超越日常身份而相互交往的网民,他们匿名上网,通过角色扮演而传达情思的活动将成为艺术的主流。(2)艺术手段将不再是硬载体的文本,而是网络上彼此融通、声情并茂、随缘演化的超媒体。(3)艺术加工方式将不再是目标明确的有意想象,而是随机性和计划性的新结合。(4)艺术所奉献的对象将不再是从事仪式性、膜拜性的静观与谛听的读者、观众或听众,而是积极参与、恣心漫游的用户。(5)艺术内容的来源将不再是先于艺术活动而存在的“客观生活”,而是和艺术活动融为一体、主客观密不可分的“数字化生存”。(6)艺术环境的构成要素将不仅仅是人和自然,而且包括智能动物、高级机器人等由高科技创造的新型生物。(《信息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金振邦认为,网络文学“鲜明的艺术和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体裁边界的模糊昏暗、形象手段的多媒体方式、故事情节的非线性叙述、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艺术形态的流动不息、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价值评估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有研究者谈到,网络文学的诞生给沉闷的汉语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无论从文艺美学还是从文艺社会学上看,其意义都不容低估。譬如,其一,互联网用民主平权的技术手段解放了文学话语权,体现了文学向民间审美意识回流的趋势,打造了一种“新民间文学”。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种类,与20世纪兴起的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一样,具有迥异于传统文学样式、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品位。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特性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文学通过对直接感觉欲望的表现,审美价值趋向娱乐化;通过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实现了审美取向的大众化;读者开始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文本内部(《网络文学:存在之思与价值之惑》)。其二,体现了艺术自由精神。互联网的出现为文学装备了自由的引擎,解放了过去艺术活动中的某些不自由,为文学更充分地享受自由、更自由地表征自由精神插上了自由的翅膀。如网络写作的非功利性形成了创作动机的自由,网络写作的匿名性特点提供了虚拟身份的自由,网络传播技术为网民提供了发布作品的自由,网络的交互性特征还为文学网民创造了交往的自由等。如专家所言:“它不像传统写作那样依靠作品的出版和发行实现社会的最终认可,因而不仅摆脱了资金和物质基础的困扰,更重要的是绕过了意识形态和审查制度的干涉,加上署名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写作者实现了真正的畅所欲言。”(赵宪章《网络写作及其文本载体》)其三,突破已有的文学惯例,对文学体制的历史演进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的可能。如数字媒介突破了语言文字单媒介的局限,“比特”替代“原子”使得作品形态由“硬载体”向“软载体”转变,文学边界模糊带来文学类型分化,文学传播方式由“推传播”向“拉传播”的转换,从“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上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的藩篱,实现了文学传播方式的根本革命等。道德审视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任何网民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思想、言论、感受、故事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网上发表。这种自由的信息发布形式,有利于张扬个性,表达真实的自我,但也容易淡化艺术责任,失去道德制约,甚至造成滥用自由,膨胀欲望的放纵行为,使网络空间成为“电子烟尘”的集散地,造成不良信息污染。有研究者指出,网络上的自由写作是个人自由与道德限制的统一。一个网络写手如何利用网络自由与道德限制之间的张力实施艺术创造,离不开社会性的伦理边界。如果说科技以人为本,文学以人为限,那么网络文学就是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架设一道艺术的桥梁,为技术的人性化加载伦理的亮色,而不是用数字技术的锋刀斩断自己的道德底线。因而,网络活动需要培植鼠标下的德性。研究局限网络文学作为网络与文学联姻的最直接的产品,从网络文学的角度去阐释网络带给文学的影响,确实更具有说服力。但是,网络文学本身并不能涵盖整个网络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只属于这关系中的一个表象而已,在它之下和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探讨而又被忽视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恰恰又能深入地说明网络这个新媒介与文学之间重大而又模糊不清的关系。因此,单从网络文学这一面来研究,容易使网络与文学整个研究课题形成一边倒的趋势。这种研究注意力的过于集中,使突破常规的思索和颇有新意的论题很难见到了。具体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于网络文学的讨论只停留在了表面。关于“网络文学”这个名称的是否合理的争论是从网络文学创作如火如荼的阶段时开始的,很多人怀疑“网络文学”这个名称存在的必要。其实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性的问题。如许列新在《网络文学及其文化思考》一文中指出:“网络文学的命名实际上是纠缠在了网络这一媒体上,而非文学本质的发展和变化。文学就是文学,我们从不刻意把印刷在纸上的文学称为‘纸质文学',也不曾把写在竹简上的诸子百家文章称为‘竹简文学',那么‘网络文学'命名的根据从何而来呢?”面对这一质问,大多数批评家并没有深入探讨下去,而是采取了回避和绕过的方式,将讨论滞留在表面。批评者们更倾向于通过自行划定网络文学的范围,自圆其说地直接讨论网络文学本身的特征和发展,而对网络文学这个称号的质疑也只能在《网络对文学本体的挑战及对策》一文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本体空置”的结论,“文学是什么”仍然是作者向我们发出的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应该是指引了一条继续探讨的方向,但是对“文学是什么”的追问在解构主义的发难下,似乎又变得毫无意义了。2.仅仅把网络当作一种载体,把网络这种媒介的影响仅限于传播的工具。在《“网络文学”质疑》(周泽雄)一文中,他说:“就文学而言,网络只能代表技术进步,这一点它和电脑给作家的写作带来方便没什么两样,文学的真正功能不会因为网络发生变化。”“网上、网下只是传播媒体改变了。”这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将网络置于技术性的地位,而忽视了它除了载体外其他的属性。其实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引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变革,报纸的出现使新闻能摧毁经验的丰富性和神秘性,电视的出现使大众娱乐由公共的空间转向私人的空间,传媒与文化已经融为了一体。在整个传播媒介的演变史中,人类经历的是一个由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又到重新部落化的过程,而伴随这个过程的,也是作家的身份从边缘走向中心又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过程,也是文学的文学性从未定型到定型又到重新质疑的过程。文学是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技术进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技术的因素就是很重要的一环。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仅仅意味着文学载体的更替,第四媒介带来的是整个文学世界和文学观的改变,消解了文学功能、性质的自明的合理性,从而对文学本体性的质疑和追问。参考文献:[1]许苗苗、许文郁《网络文学的定义》,《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2]敦玉林《网络文学:文学的新变迁》,《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3]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4]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
本文标题:网络文学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1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