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05讲早期纪录电影(上)
外国电影史许乐TEL:13774399556EMAIL:xulebfa@163.com第五讲早期的纪录电影(上)一.默片时代的纪录片传统①早期的伪纪录片《女皇加冕》等②纪录性素材与虚构的融合《教会蒙难记》1.在最初的电影中纪录与虚构并非截然对立影片片段梅里爱-伪纪录片-爱德华七世加冕-1902-11’’百代纪录与虚构兼有的影片-俄国的革命-1905-35’’①《柏林交响曲》和《尼斯印象》②维尔托夫③伊文斯的早期纪录片2.先锋派电影中的纪录片探索影片片段维尔托夫《电影眼睛》(1924)-2’15’’伊文思《桥》-30’’《雨》-51’’(1928)二.维尔托夫—真实与创造吉加·维尔托夫于1896年1月2日出生于一个俄属波兰家庭,曾就学于军乐学校、精神性神经病医学院和莫斯科大学,此外他还是一个追随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诗人。1918年维尔托夫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自1919年起,维尔托夫领导一个电影工作者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新闻纪录片。在工作中,维尔托夫不断探索新的拍摄和剪辑方法。①纪录高于排演②表现力在于科学性1.维尔托夫纪录电影的主要观点“摄影机镜头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摄影机镜头必须放在事件的中心,放在现实的事实中心。具体的说就是这些事件、事实是在摄影棚外面拍的,不使用演员、布景,不用故事、剧本。我们是电影眼睛。我们要创造比亚当更加完美的人,用各种各样的预想、计划创造几千人。我们是电影眼睛。我们从一个人身上拍摄他那最有力量而且最敏捷的手。从另一个人身上拍摄最美最匀称的腿,从第三个人身上拍摄最美、表情最丰富的脸。然后用蒙太奇创造出新的、完美的人……“……我们是电影眼睛。我们是机械眼睛。我们有表现只有我看到的世界的机械。从今天起,我从人的不动性永远解放出来了。我将永不停顿的活动。我走进对象物,或者远离它。在对象物的下边爬,然后攀登到它的上面去。走到鼻子跟前,跑到人群里,跑在奔跑的士兵前面,然后脸朝后,和飞机一起上升……从今天起,电影已经不需要心理剧和侦探剧,也不需要舞台装置了。从今天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好,纳特·平克顿也罢,都不必拍了。一切都包括在电影的纪录这一概念里。可以肯定,下述事物需要加到变化着的生活里:(A)电影的眼睛,这是提倡人的眼睛要面对世界活生生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B)电影的蒙太奇人员,他第一个用电影的眼睛把看到的生活每个瞬间有机的组织起来。”在1922-1923年间,维尔托夫曾多次以论文或宣言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电影眼睛派”的主张:运用多种拍摄方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机的潜力,深入揭示人眼所看不到的生活现象。维尔托夫的主要作品除“电影眼睛派”时期的多集《电影真理报》、《电影眼睛》等纪录片外,还有《前进吧!苏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第十一》(1928)、《持摄影机的人》(1929)、《顿巴斯交响曲》(1930)、《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摇篮曲》(1937)以及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这些影片都将取自生活的真实素材予以独到的蒙太奇处理,充分展现了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理论观点,同时充满激情的表现了苏维埃政权生气蓬勃的新的社会面貌。维尔托夫没有把电影的任务归结为只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认为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这样的观点对于日后电影乃至电视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维尔托夫影片片段《持摄影机的人》(1929)-8’《关于列宁的三首歌》(1935)-5’30’’《顿巴斯交响曲》-1'14''我们宣告,由于一种新的美感,世界变得更加光辉壮丽了。这种美是速度和力量的美。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如机关枪一般风驰电掣的汽车,比带翅膀的萨莫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更美。——《未来主义宣言》1.“电影真理报”和“摄影机眼睛”2.未来主义、构成主义与对现代技术进步的崇拜3.机械纪录与蒙太奇再创造三.伊文斯—强烈的主体意识与严肃的记录方式的统一荷兰纪录电影导演,生于尼梅格城。生长在一个两代摄影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在继承父业研究照相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开设了一个销售摄影机和摄影器材的商店。伊文思从小耳濡目染,13岁便拿起店里仅有的一台老式百代牌手摇摄影机,拍了一部由家人充当演员,可以上映6分钟的影片《茅屋》。伊文思之所以会对电影产生兴趣,是因为观看大量的各流派电影,而苏联早期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内容和崭新艺术手法的经典作品对他影响为最大。1927年,伊文思拍摄了第一部短纪录片《齐迪奇记事》。1928年拍摄了表现物质机械运动的《桥》,次年完成了《礁石》和《雨》。《桥》和《雨》以其深蕴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1932年,伊文思应邀访问苏联,拍摄了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型纪录片《英雄之歌》。回荷兰后,完成《苏德海》,后改名为《新的土地》。这时的伊文思摒弃了欧洲先锋派唯美主义,明确纪录电影不仅为纪录大自然的壮丽,而且要纪录在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人。1938年经香港来到武汉,拍摄下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取名《四万万人民》。伊文思的电影创作,把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真是、丰富、细致的艺术表现手法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从形式主义到革命艺术家2.对摄影机前的现象的真实再现伊文思影片片段《英雄之歌》(1932)-1’43’’《西班牙土地》(1937)-1’54’’《愚公移山:球的故事》(1972)-4’《风》(1985)-5’47’’尼斯印象-21'38伊文思纪录影片片段集锦-38’推荐观摩《经典纪录》《持摄影机的人》《我·爸爸·妈妈·奶奶》(香港学生短片)作业观摩影片《持摄影机的人》,写一篇观影报告,字数不限
本文标题:第05讲早期纪录电影(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2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