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19讲法国电影新浪潮
第十九讲法国电影新浪潮一、背景1958年,当夏布洛尔和特吕弗这两位电影新人的导演处女作《漂亮的塞尔其》和《淘气鬼》出现时,一名法国的女记者将这类不同于以往的新人新作冠之以“新浪潮”的称谓,由此拉开了世界电影史上著名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此时二战已经结束,青年一代面对战后的一片废墟,精神上倍感压抑,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僵死的社会体制的无奈,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文学艺术创作。这股艺术潮流,在美国被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之为“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称之为“世纪的痛苦”。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恰诞生于此一背景当中。二、代表人物及作品“新浪潮”运动的时间以1958年为始,经1960年的全盛期之后,于1962年偃旗息鼓。在这五年里面,有200多名新人投入到了电影的创作当中,拍摄制作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成为电影史上一次罕见的盛事奇观。其中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有特吕弗的《淘气鬼》(1958)、《四百下》(1959)、《枪击钢琴师》(1960)、《朱尔和吉姆》(1962);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60)、《随心所欲》(1962)、《卡宾枪手》(1963);夏布洛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8)等。三、艺术主张“新浪潮”的大多数导演都曾经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他们将《电影手册》的创办者巴赞尊称为“新浪潮之父”。在艺术创作上,他们自觉实践巴赞纪实主义美学的理论主张,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巴赞语),遵循场面调度理论,采用长镜头来创造银幕上的真实空间,更多追求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作为新浪潮的旗手,特吕弗曾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戈达尔曾说:“电影就是每秒钟二十四格的真理”。此类观点可以看作是新浪潮导演对于巴赞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四、风格特征在制作手法上,新浪潮的导演们用尽量少的经费来进行电影制作,采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同期录音等。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类似于《四百下》等影片纵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显得制作粗糙,相反,无论是片头仰拍的缓缓流动的巴黎街景,还是片尾安东尼跑向大海的著名的跟拍运动长镜头,都给人以流畅优美的感觉。五、影响及意义轰轰烈烈的“新浪潮”电影运动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电影艺术精品,而且,它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局面。在制作上,新浪潮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制片人为中心的电影体制,开创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的创作模式,广泛影响到世界各地的电影创作;在理论上,新浪潮所倡导的编导合一的“作者电影”的理念波及到世界各国,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左岸派在“新浪潮”电影运动备受瞩目的同时,另一批法国导演的创作也被冠之以“新浪潮”的称谓,但是,他们的创作风格又和特吕弗、戈达尔等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就是电影史上著名的电影流派“左岸派”,因为创作者们大都住在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相对于“新浪潮”而言,左岸派的创作延续时间更为长久一些,代表作品有玛格丽特·杜拉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1959)、阿伦·罗勃-格里耶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罗勃-格里耶编剧并导演的《开往欧洲的特快列车》(1967)等。新浪潮的导演们往往执着于个人传记的书写,而左岸派则倾向于关注与人类命运共通的问题。在创作上,左岸派更多的表现记忆与遗忘、梦境与现实、潜意识与行为等主题,用左岸派自己的话来讲,他们关注的是“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的现实”并重的“双重现实”。在表现手法上,不同于新浪潮的“第一人称”的手法,左岸派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经常采用混乱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次来展现和探讨人的精神世界
本文标题:第19讲法国电影新浪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3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