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授课时间2012-11-20设计者王侃授课班级九(9)教授者王侃课题《杨修之死》(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探究杨修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3、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方法讲练合作探究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背景资料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涌现出多少的英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知人善任的刘备;还有英姿勃发的周瑜。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来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课件出示作家作品介绍及主要人物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仔细聆听,感受氛围学生批注补充积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培养学生阅读积累习惯初步感知看起因研读分析理情节深度研讨析人物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三、初步感知文本,提出相关问题:1.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杀他?以什么罪杀他的?(板书“矛盾”)明确:杨修是在“鸡肋事件”中被曹操杀死的,曹操杀他的理由是“祸乱军心”。2.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曹操会杀杨修吗?文中哪句话道出了原因?明确:会,曹操认为杨修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他之忌。”(板书“恃才放旷”)四、引导学生研读课文4-9段,提出相关问题:课文中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事件曹操反应园门改“阔”忌之众人分酥虽喜笑,心恶之语破奸心愈恶之告丕密谋愈恶之教植斩吏大怒为植答教已欲杀修五、引导学生进行组内研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明确:杨修曹操恃才放旷阴险狡诈轻率狂妄老谋深算六、引导学生对杨修死因进行全面总结1.明确:杨修之死,原因有三。一.过在自己。二.罪在曹操。三.缘于政治斗争。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法会引来杀身之祸吗?那为什么他还这样做?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杨修之死给了你哪些生活上的感悟呢?例:(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初步感知分析杀因研读课文理清情节总结人物性格特点深度分析杨修死因明确问题谈感受,个别作答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迁移感悟能力主题延伸课堂练笔(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八、能力训练:小练笔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向曹操提出怎样的建议?快速完成课堂练笔,个别展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业1、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习题。2、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板书设计杨修之死罗贯中矛盾冲突杨修曹操恃才放旷(一般矛盾)阴险虚伪轻率狂妄老谋深算(政治矛盾)教学反思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此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全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尤其个别学生还能结合小说与史实中人物性格的不同点进行全面总结,这也是本课一大亮点。所以,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本文标题:《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5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