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返回上页下页返回上页下页•本文选自•列子,名关于《列子》《列子·汤问》御寇,战国时人•《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读准下列字音返回上页下页仞(rèn)惩(chéng)迂(yū)魁(kuí)孀(shuāng)叩(kòu)箕(jī)畚(běn)龀(chèn)叟(sǒu)匮(kuì)厝(cuò)雍(yōng)亡(wú)以应解释加红色的词语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方圆七尺或八尺将近黄河。山之南,水之北苦于绕远尽同“直”返回上页下页解释加红色的词语2达于汉阴杂然相许曾不能损且焉置土石投诸渤海孀妻遗男始龀山之北,水之南纷纷。答应连……都哪里之于,之乎寡妇孤儿才,刚。换牙。返回上页下页解释加红色的词语3汝之不惠其如土石何长息曰固不可彻虽我之死无穷匮也同“慧”,聪明起加强语气作用叹息通即使穷尽返回上页下页解释加红色的词语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再愁同“无”停同“措”,放置通“垄”返回上页下页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指通豫南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指”通“直”“反”通“返”“惠”通“慧”“亡”通“无”“厝”通“措”返回上页下页“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返回上页下页“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返回上页下页“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返回上页下页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5、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返回上页下页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标是:返回上页下页答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杂然相许。——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返回上页下页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山之高:“高万仞”;•山之大:“方七百里”;•人之老:“年且九十”;•人之少:“荷担者三夫”;•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返回上页下页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返回上页下页答问返回上页下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应是哪一种笑?——嘲笑(讥笑)。答问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返回上页下页答问返回上页下页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河曲智叟亡以应。答问返回上页下页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答问返回上页下页“帝感其诚”的“诚”是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答问返回上页下页下列加红的“之”和“其”分别指代什么?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这件事——愚公移山这件事——愚公及其子孙答问返回上页下页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答问返回上页下页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命名意味深长。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深入研究一返回上页下页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1.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2.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3.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返回上页下页4.语气不同。“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返回上页下页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毛:草木。返回上页下页深入研究(二)返回上页下页愚公究竟愚不愚?认为“愚”的理由:1.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2.移山倒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3.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4.破坏环境和生态……返回上页下页认为不愚的理由: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2.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口无言(“无以应”)。3.他懂得哲学,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返回上页下页4.他吓怕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的决心和毅力。5.从个人出发,可能是“愚”的,但他为子孙着想,为后代造福:说愚不要紧,只要除穷根,愚了我一个,造福后代人。6.若像智叟那样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话,将永远“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返回上页下页8.毛泽东曾写《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搬掉“三座大山”。还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返回上页下页10.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归谬法)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返回上页下页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返回上页下页3.愚公移山要达成什么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赞同。a.杂然相许b.杂曰。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返回上页下页5.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并得到众人的鼎力相助。返回上页下页6.文中写到了哪些人?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7.参加移山的有哪些人?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返回上页下页8.但是有谁反对?在谁看来是笑谈?智叟理由?年老——体衰返回上页下页9.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那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愚公正确。智叟:眼前的停止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返回上页下页智叟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不智:目光短浅不愚:高瞻远瞩自作聪明,嘲讽关心愉快助之嘲讽阻之10.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是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反衬愚公的大智大勇。返回上页下页有发展的眼光愚公大智大勇与困难作斗争智叟不智、不勇用静止的观点害怕困难返回上页下页思考: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理解: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寸: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返回上页下页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心。返回上页下页思考: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返回上页下页思考: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返回上页下页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增强乐观心态。返回上页下页九、谁能概括一下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本文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惊人毅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道理。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写法研究返回上页下页写作方法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返回上页下页写作特色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2.对比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3.情节曲折返回上页下页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返回上页下页深入总结返回上页下页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返回上页下页总结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返回上页下页练习点播返回上页下页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①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
本文标题:愚公移山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5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