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参考书笔记(宏观)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通论》出版之前的时代,“古典主义”的思想占据着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考察大都集中在微观领域。在《通论》出版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单列)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3.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②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水平同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用来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③失业率:衡量失去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单列)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1)二者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个体行为的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2)二者的区别第一,研究对象及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第二,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决定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5.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其原因除了经济个体与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外,还在于某些经济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的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不产生影响,但宏观经济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即所有的经济个体,因而在不能假定其他同一类别的个量不变。(3)有些时候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根本不能直接加总。可见,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6.宏观经济学鸟瞰图二、国内生产总值(单列)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含义含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于经济中会生产出各不相同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因而,在商品和服务形态上,是无法将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加来得出GDP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起来,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FinalGood)(或服务):是特定时期内最终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与之相比较的是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或服务):即由某企业生产,被另一企业购买,并且被用作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组成部分的产品(或服务)。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这样做是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了。(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强调“所生产的”是对“市场价值”的拾遗补缺。GDP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4)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存量是某一时点存在的变量数值,衡量一个既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数值,衡量每一单位时间的数量。GDP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的价值。(5)GDP指标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像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产品、使用自有房屋的“租金”、警察、消防队员、官员等的服务等不经过市场的一些经济活动,则无法被计入GDP之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6)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是一个地理概念。2.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1)GDP指标的意义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有其合理性,因为GDP确实代表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在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做出概括性衡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状况,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2)GDP指标的局限性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状况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指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指标,GDP有以下几个局限性:①不能反映社会成本。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④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3.国民生产总值(单列)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统计指标的统计原则是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土原则,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民原则。按国土原则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创造的都要统计;按国民原则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本国领土上都要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𝐺𝑁𝑃=𝐺𝐷𝑃+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收入一对国外的生产要素支付=𝐺𝐷𝑃+国外净要素收入4.产出总等于收入(事后)产出:是指整个社会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把利润看作是产品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5.产出总等于支出(事后)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总等于购买这种产品的总支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未卖掉的产品看作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单列)1.用生产法核算GDP(单列)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核算GDP,即GDP等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也就是说,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以汽车(最终产品)的生产为例。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投入钢铁等中间产品,而钢铁的制造又需要铁矿石、煤炭等作为原料。从表中可以看出,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其价值(售价)为20万元(即计入GDP的部分),等于三个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通过加总各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来核算GDP,即:𝐺𝐷𝑃=经济中所有的企业生产增加值的总和2.用支出法核算GDP(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公式如下:𝐺𝐷𝑃=𝐶+𝐼+𝐺+(𝑋−𝑀)①C表示消费支出,指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支出三个方面。不包括居民购买新住宅的支出。②I表示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还包括商业存货的变化,不包括购买债券或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另外,新住房购买是划入投资的一种家庭支出形式。在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新资本的创造。③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即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也就是说,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的政府支出,是排除了转移支付后的政府支出。④(𝑋—𝑀)表示净出口,即进出口的差额,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3.用收入法核算GDP(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分配的角度)收入法是从居民、政府和厂商的收入角度出发,把参与产品和劳务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然而这种方法又称为要素成本法。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按收入法计算得:国民总收入=工资十利息十利润十租金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统计误差①工资、利息(含公司债券利息和政府公债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和销售税、周转税。⑤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GDP。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和政府净收入(T),即有:𝐺𝐷𝑃=𝐶+𝑆+𝑇4.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如表所示,理论上来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GDP都是相同的。四、其他衡量指标(单列)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价值,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即生产过程中机器或其他资本品磨损的价值),就得到NDP。即有:𝑁𝐷𝑃=𝐺𝐷𝑃−折旧2.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表示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即GDP、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项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𝑁𝐼=𝑁𝐷𝑃−间接税一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3.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取得的收入总和。𝑃𝐼=𝑁𝐼−(公司所得税十社会保险税十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十利息调整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𝐷𝑃𝐼=𝑃𝐼−个人所得税五、储蓄——投资恒等式(事后角度)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假设:经济社会只有消费者(家户)和企业(即厂商)。原理:在GDP意义上,总支出=
本文标题: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参考书笔记(宏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1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