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义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概念1.键康的初始概念个体自诞生伊始,便祈求健康。然而,对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概念应包括哪些内涵,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应运而生。数百年来,生物医学的巨大成就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成就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于过分关注躯体的生物学变化,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及社会存在对健康的影响。20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健康下的定义为:“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甚至我国《辞海》(1989年版)中,也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验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是一种生物医学的模式。2.健康新概念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迅猛变革,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快速的生活节奏,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这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确立了心身统一的健康观,从更全面的角度诠释健康概念。由此,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是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她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她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元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从这10条健康标准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严格地说,没有一种病是纯粹的身体方面的,也没有一种病是纯粹的心理方面的。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况、更高层次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3.亚健康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亚健康”,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又称为“次健康”、“疾病前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潜临床状态”、“半健康人”等等。它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心理、躯体均存在活力减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现象,即有自觉症状,但作全面的理化检查又未能发现异常或处于临床状态,没有出现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因此,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人群进行大量调查后,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如下的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美国学者杜巴认为:“真正的健康并不是全无疾病的理想境界,而是在一个现成的环境中有效运作的能力。环境是在不断地变,所谓健康便是不断适应无数每日威胁人们的微生物、刺激物、压力和问题。”还有学者提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力和挫折,能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使自己的智慧、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且富有文明意义。4.21世纪健康新概念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在这一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并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此外,关于死亡的定义,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中,都将心跳和呼吸停止视作人的死亡。现代,随着心脏、肾等器官的功能可以靠机器维护,还可进行移植,于是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才最后在逻辑上统一了对人体生命中枢问题的认识,而脑死亡的新概念也更强调了人格生命中的心理因素。这种认识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全面总结与更新,健康不再仅仅是躯体状况的反映,而且还必须是心理活动正常,社会适应良好的综合体现。二、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比如脉搏、体温,所以要区别心理是否健康并不那么容易。心理健康的参照系是,相对的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以无心理疾病为准的;而“正常”这一概念不论对于整体还是个体都是有阶段性的,因为一个人随时都可能产生心境不良,所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是一条直线。这里的“正常”是用于评价阶段行为的,不是用来描述某一阶段行为的。要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尚无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任何情境的心理健康标准,因为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即使一个健康的人,也可以有突发性、暂时的心理异常。因此,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有如感冒、发烧一样不足为奇。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l)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综上所述,我们定义心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个体持续高效、积极满意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统一及协调,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的集合,是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效整合在一起,并基于当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悦纳自我,悦纳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情绪健康以及合理的自我实现等。1)悦纳自我,具有自尊、自信、自立的人格特征在清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自卑,善于剖析自己,并从中挖掘自己的潜力,能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能把自己的目标、当前的行为以及过去的经验统一起来,为实现自我目标而努力。2)情绪稳定健康,心境状态良好能够经常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幸福、乐观等。若体验到不良情绪,也能够及时调整和疏导,能够用社会许可的方式来宣泄,保持稳定、愉悦的心态。3)重视自我实现,追求人生价值自我实现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影响乙理健康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可以充分发挥潜力和才能,对社会作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理想和抱负。其特征是积极幽默,富有责任感,具有创造性,对生活保持新鲜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感受到发自心灵深处的愉快和满足。4)悦纳他人,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关爱他人,适当认同、接纳、依赖他人,与周围人有良好积极的互动,能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容忍他人的不足与缺陷,也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5)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也能接受生活中的美好和阴暗面,并把这些作为人生中的一段阅历,以开放、接受的心态去看待,从中提取积极的、有意义的一面加以吸收和利用,不断成长,使自己更成熟、更完善、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改造环境。6)有相应的年龄特征性。不同年龄段形成不同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的心理行为应与所处的年龄特征相符,就如三岁的孩童只可能幼稚单纯,不可能像老人看透世事。正常人的心理水平是随着年龄提高和环境变化而相应改变的,一般要符合同龄人大多数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大学生的认知、思维、行为过于幼稚简单,或相反,过于老谋深算,世故圆滑,可以说这个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不健康的可能。大学生应该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情感活跃,求知欲旺,不能过于脱离了特定的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约要求。这一点也可视为与环境相适应相和谐的表现。(三)心理健康的特点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2、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径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是渐进的、连续的,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如果我们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和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扰或出现失衡时,学会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很快解除烦恼,恢复健康的心理。4、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心理健康的水平会随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从心理的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从心理的发展过程看,认知的核心要素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情感也从激情体验、易感状态、逐步升华、过渡到富有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在意志行动上则从容易冲动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从个性发展看,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点都达到相对稳定和渐臻成熟的水平;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经过大学生阶段也逐渐接近成人的发展水平。(二)心理发展的可塑性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如在认知方面容易偏执;在情绪方面容易走极端;在意志方面有时执拗;在个性方面,虽然许多个性品质已基本形成,但却容易受外界或生活情境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源于内外两种原因:一是外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纷纷扰扰,如果不求变,则凡事难通,那些偏执、极端、执拗等则使其“行路”艰难得很;二是内因,大学生是最追求真善美的一族人群,他们对人生、对世界都抱着唯美心理,这使得他们愿意去完善自我,完美自身。(三)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当代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受教育期长,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心理社会化成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度,经济上不独立,受传统价值权威衰落及现代多元价值的影响等,使大学生心理发展既存在积极面,又存在消极面,这势必导致矛盾和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即由于失去他律,自律尚未充分形成,远离了父母亲人,尚未能完全自理生活等等,各种矛盾冲突纷至沓来,交织在一起,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此阶段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有: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成就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心理封闭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四)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不同。1.入学适应阶段(适应期):新生从高考成功的喜悦中走进大学。面对的是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一系列急剧的转变: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变了,人际关系变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变了……这些变化,使他们很恐慌,一时适应不过来。原有的、习惯了的心理机能被打乱了,心理定势被破坏了。在这
本文标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4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