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学与解剖学__消化系统
第四章消化系统第一节、内脏总论一、概念1、定义: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总称。2、特点:1、大部分位于体腔内2、借一定的孔道与外界相通3、完成物质代谢、种族延续4、分中空性和实质性器官二、内脏的一般结构1、中空性器官:多呈管状或囊袋状,一般由三层或四层构成,消化管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组成;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外膜组成2、实质性器官:多为腺体,有分泌功能,表面有CT形成的被膜,并随血管、N、淋巴管进入器官内形成间质,出入的部位为该器官的门;实质结构是完成功能的结构,也是该器官所特有的结构。三、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分十二指、空肠、回肠)、大肠(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1)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的消化道。2)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消化道。2、消化腺: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四、消化系统功能摄取食物,对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消化产物和小分子物质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五、胸部标志线1、前正中线2、胸骨线3、胸骨旁线4、锁骨中线5、腋前线6、腋中线7、腋后线8、肩胛线9、后正中线六、腹部标志线和分区(一)九分法1、上横线----两肋弓最低点的连线2、下横线----两髂结节的连线3、左右垂直线----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4、分区:1)左右季肋区、腹上区2)左右外侧区、脐区3)左右腹股沟区、耻区(二)四分法1、通过脐分别作一水平线和垂直线2、分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第二节消化管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1)1、粘膜层o1)上皮:口腔、食管、肛管的下段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o2)固有膜:由细密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小血管、N、淋巴管、小消化腺和淋巴组织,主要有B细胞组成,可分泌SIgA,具有防御功能。o3)粘膜肌:薄的平滑肌,可改变粘膜的形状,促进血运。消化管的一般结构(2)2、粘膜下层:LCT+比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损伤此层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食管、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3、肌层:口腔、咽、食管的上段、肛门周围为骨髂肌,其余为平滑肌,一般为分二层,为内环外纵排列。4、外膜:外膜是消化管壁最外层。分为纤维膜和浆膜,咽、食管和肛管的外膜为纤维膜;其余各段为浆膜。二、口腔口唇和颊腭牙舌口腔腺引言1、境界前---口裂后---咽峡顶---腭底---肌性结构两侧---颊2、分部口腔前庭、固有口腔(一)口唇和颊1、口唇上唇、下唇----口裂----口角上唇人中----人中穴----鼻唇沟口唇皮肤和粘膜移行处是透明的,可见深面的微血管,呈鲜红色,缺O2呈暗红色或紫红色。2、颊:口腔的侧壁,由外面的皮肤+中间的肌肉+内面的粘膜,与上唇之间有鼻唇沟(唇面沟)。(二)腭口腔顶分前2/3的硬腭和后1/3软腭软腭后缘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窝、腭扁桃体咽峡腭垂、腭舌弓、舌根围成,口腔和咽的分界(三)舌的形态1、形态1)上面前2/3的舌体(舌尖+舌背)后1/3的舌根2)下面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2、舌的构造1)粘膜淡红色,有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内有味蕾(味觉感受器),舌根的粘膜有舌扁桃体。2)舌肌有舌内肌(纵行、横行、垂直)和舌外肌(颏舌肌),一侧颏舌肌瘫痪,舌尖偏向患侧。(四)牙齿1、形态1)外形牙冠、牙颈、牙根2)剖面结构釉质、牙质、牙髓腔—牙髓(LCT+血管+神经)2、牙齿的分类1)外形切牙、尖牙、磨牙2)时间乳牙、恒牙萌出时间①乳牙生后6个月萌出,3岁出齐,6岁脱落。②恒牙6岁出现,13~14岁基本替完,第三磨牙在18~28岁才萌出。3、牙周组织1)牙龈2)牙周膜3)牙槽骨4、牙式1)乳牙用罗马字母表示右乳牙牙式下颌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第第尖侧中二一切切切磨磨牙牙牙牙牙2)恒牙牙式用阿拉伯字母表示左恒牙牙式8765432112345678第第第第第尖侧中三二一二一磨磨磨前前切切磨磨牙牙牙牙牙牙牙牙三、口腔腺定义:开口于口腔的腺体总称。1、腮腺:三角楔子形,位于耳廓的前下方,重15~30g,上达颧弓,下达下颌底。导管从其前缘发出→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2、下颌下腺:卵园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导管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小导管开口于舌下襞,大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四、咽1、概述: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性器官。上起颅底,下达第六颈椎下缘,全长12cm,是消化道、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2、分部:软腭下缘、会厌上缘将咽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1)鼻咽:顶的后部有咽扁桃体,婴幼儿发达,6~7岁后萎缩,10岁退化。在咽的侧壁距下鼻甲约1cm处有一三角形的裂孔为咽鼓管咽口。其前上后隆起为咽圆枕,它与咽后壁之间为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其底为破裂孔,可向颅内扩散。2)口咽:侧壁有腭扁桃体窝,内有腭扁桃体。咽淋巴环: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在鼻腔、口腔通咽处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具有防御功能。3)喉咽:前方有喉口,两侧有梨状隐窝,为异物停留处。五、食道(一)食道形态与位置1、行程:前后略扁肌性管道,长25cm。颈6下缘续于咽→脊柱左前方下行→胸廓上口→胸腔→食道裂孔与胃的贲门(胸11左侧)相接。2、分段:颈V切迹、食道裂孔分:1)颈段:长5cm,位于气管的后方;2)胸段:长度为18~20cm,位于气管、气管杈、心包的后方;3)腹段:仅1~2cm长。(二)食管的三个狭窄1、第一狭窄: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2、第二狭窄: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3、第三狭窄:食道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三)食管的组织结构1、粘膜层:上皮为角化的复扁上皮,并向形成7~10条纵行皱襞,这些皱襞随内容物的出现而消失。2、粘膜下层:内有食管腺,为粘液性腺泡,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3、肌层:上1/3段为骨髂肌,下1/3段落为平滑肌,中1/3段为混合肌。4、外膜:大部为纤维膜(除食管腹段)六、胃(一)胃的形态、分部概述:消化管的膨大,具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调合食糜的功能,容积:1~2升。1、形态:中等充盈时有二壁:胃前壁、胃后壁。二缘:上缘矩形称胃小弯,最低处为角切迹。下缘为胃大弯,朝向左下方。二口:上口为贲门,与食管相接;下口为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有幽门瓣。2、分部:贲门部、幽门部(又分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胃底部、胃体部。(二)胃的位置、毗邻1、位置:中等充盈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2、毗邻:前壁----大部被肝左叶、左肋弓、膈所掩盖,只有在剑突的下方靠近左肋弓处直接与腹前壁相贴,为胃的触诊部位。后壁----邻近左肾、左肾上腺、胰腺、脾脏(三)胃壁的组织结构1、粘膜层:空虚时有许多皱襞,并随内容物的出现而消失,在皱襞上可见针尖大小的胃小凹。o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可分泌粘液。o2)固有膜:内有大量的胃腺,分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3)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膜内,分底、体、颈三部分内有①壁C(盐酸C):位于体部和底部,C体积大,呈圆形或锥体形,胞质嗜酸性,分泌盐酸,有杀菌和激活胃旦白酶元作用;此外还分泌内因子,与VitB12结合,防止破坏,在回肠吸收,促进红C成熟。②主C(胃酶C):位于体部和底部,数量多,C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嗜碱性,分泌胃旦白酶元,在盐酸的激活下,对旦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③颈粘液C:位于腺的颈部C呈柱状或烧瓶状,分泌粘液。4)贲门腺和幽门腺:位于贲门部和幽门部,分泌粘液和溶菌酶5)胃粘膜屏障:胃粘膜上皮C和胃腺分泌的粘液加上皮C顶部的紧密连结,具有抗酸、抗碱和机械摩擦作用和防止胃的自身消化。•2、肌层:比较厚,分内斜中环外纵排列,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表面的粘膜形成幽门瓣。七、小肠概述:最长,长5~7米,起幽门,止于盲肠,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一)十二指肠概述:呈“C”形,环抱胰头,全长25cm,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1)上部:长3cm,起始处为十二指肠球,肠壁薄,粘膜光滑,无环状皱襞,为溃疡的好发部位。2)降部:长7~8cm,位于腰1~3右侧,在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3)水平部:长10cm,从腰3的平面左行→腹主A前方移行为升部,肠系膜上AV从其前方跨过。4)升部:长2~3cm,向左上方斜行→腰2左侧转向右下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并借Treitz韧带固定于腹后壁,它是识别空肠起始处的标志。(二)空肠、回肠1、空肠、回肠:无明显境界,它们迂回盘曲形成小肠袢,位于腹腔的中部。2、区别:空肠位于左上腹,占2/5,比较粗,管壁厚,管径粗,血液供应丰富,红色,皱襞密而高,淋巴结呈弥散性。回肠位于右下腹,占3/5,比较细,管径细,管壁薄,血液供应稍差,呈淡红色,皱襞疏而低,淋巴结为集合性。(三)小肠壁的组织结构1、扩大表面积:①环形皱襞:粘膜层、粘膜下层向肠腔形成的突起。②绒毛:上皮和固有膜形成的指状突起。③微绒毛:上皮细胞的C膜、C质形成的指状突起。2、环形皱襞:空肠密而高,回肠疏而低。3、小肠绒毛:上皮和固有膜组成o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内有:①柱状C(吸收C):C呈柱状,核椭圆形,位于靠近基底部的中央,每个细胞有3000根微绒毛,扩大表面积达30倍。②杯状C:分泌粘液。③内分泌C:分泌胃肠激素•小肠壁的组织结构(2)o2)固有层:结缔组织形成,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孔型)、淋巴管和平滑肌,绒毛内有1~2条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3)淋巴组织:位于固有膜内,空肠为孤立的淋巴滤泡,回肠为集合淋巴滤泡。•4)小肠腺:位于固有膜内,开口于绒毛根部,内有柱状C、杯状C和潘氏C,柱状C分泌多种消化酶,潘氏C位于肠腺的基底部,呈锥体形,分泌溶菌酶有杀菌作用。此外,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分泌粘液。八、大肠(1)概述:位于消化管的未端,长1.5米,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除阑尾、直肠、肛管外,大肠的结构特征①结肠袋②结肠带③肠脂垂④结肠半月襞。(一)盲肠与阑尾1、盲肠:长6~8cm,位于右髂窝,有回盲瓣—回肠的未端凸入到盲肠形成半月形皱襞,有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的作用。在回盲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2、阑尾:位于右髂窝,长6~8cm,根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是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为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远端位置变化大,有回肠前位占28%;盆位占26%;盲肠后位占24%。o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①麦氏点(Mcbune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②兰氏点(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二)结肠结肠:呈框形,位于空回肠周围,分:1、升结肠:长15cm,续盲肠→上升→肝下面→转向左形成结肠右曲(肝曲)。2、横结肠:起于右曲→左行→脾脏的下方转向下形成结肠左曲(脾曲)。3、降结肠:左曲→下行→髂嵴→移行为乙状结肠。4、乙状结肠:位于左下腹左髂窝内,呈乙字形弯曲→骶3水平→移行为直肠。(三)直肠直肠:位于盆腔内,长15cm。1、行程:骶3平面续于乙状结肠→骶骨前方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2、弯曲:在矢状切面上有骶曲、会阴曲;在冠状切面上有左曲、右曲、左曲。3、前方毗邻:♂:膀胱、前列腺、精囊腺。♀:子宫、阴道。4、形态:直肠下份膨大为直肠壶腹;直肠横襞,有2~3个,其中右侧比较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为直肠镜定位标志。(四)肛管1、结构:长3~4cm,有肛柱、肛瓣、肛窦(易发炎),齿状线----肛柱下端+肛瓣形成,为分水岭,齿状线上下胚胎来源、血液供应、淋巴引流、神经支配不同。白线(括约肌间沟)、肛梳(痔环)、肛门内括约肌(直肠环形肌增厚形成)、肛门
本文标题:组织学与解剖学__消化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7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