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完美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淮安市楚州中学金国春教学目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境、语标、语法意识,提高阅读实用类文本的能力。教学重点:语境、语标、语法意识在阅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对主观想像代替原文的思维习惯的纠正。教学过程:导入:《考试说明》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出现在选考部分,要求二选一,显然,做题的自由度增大了,但是,实用类文本作为一项崭新的考试内容,往往在备考中被广大师生所忽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复习理念和做法,只有全面复习,才能真正掌握选择的主动权,也才能真正抢占高考决战的制高点。实用类文本阅读涵盖面很广,天地生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应用学科,无所不包。一、复习导航1.命题特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实用类文本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题因为不直接涉及文本的文体特点,因而与一般阅读文章没有多大差别。另一种考查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设题,涉及该类文体的理论知识和写作要求。2.方法点拨实用类文本突出的特征是:结构简单明了,语言准确鲜明,表现手法相对单一。因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特征和规律相对比较好把握。但不能因为其难度小而轻视它,相反,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掌握其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同与不同的关键,善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捕捉命题的信息和解题的方法。(一)新闻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征,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思路,分清段落层次;(4)辩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二)访谈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阅读的一般步骤为:(1)快速阅读文本,基本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主题思想。(2)再次阅读文本,关注访谈的基本特征和新闻价值。(3)筛选整合信息,探究回答问题。(三)传记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可把传记的阅读要求概括为:(1)理,是说要通过粗读和圈点勾画,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和基本人生经历。(2)析,是说通过体会生动传神的叙述描写片断,把握传主的性格和情感,并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审读简洁的议论性的语句,把握作者思想和态度,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品味传记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修辞技巧、表现手法,并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3)探,是说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理性分析,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调查报告(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①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②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时间的细节。③重点精度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④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毒分析方法一样。(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调查报告的观点是在叙述中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都要紧紧依据和把握“考试说明”来操作。(4)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分析,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二、阅读要领高考选用实用类文章,主要还是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换言之,仍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为此,阅读应注重下列四点: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实用类的文章,特别是科普文章总是要运用科学概念的。而文中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因此高考往往要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高考题“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都是如此。换个角度说,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词语来表达的,因此,理解基本概念,又可以说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即理解作为科学概念的重要词语。在具体的文章中,基本概念的含意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如“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也有分散表述的,如《转基因作物》对“转基因作物”的阐释。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如果属后者,就需要有一个筛选、提取、整合的过程。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里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的,是指突出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比较丰富,语言比较精练的句子,与文学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这里只考查对句子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析,一般不涉及表达技巧。不过,过去侧重于对句子本身的理解,如: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像这样的题目就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即找句子主干)便可认定C项是正确的。换言之,这句话是说明肠脑的物质构成的。近年来理解句子的试题有所变化,即在理解句子的基本上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再如: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加大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这道题的四个选项都不是来自题干中文句的本身,而是来自文中的其他段落,不过依据“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灾难”这一标准,也可看出答案是D。因为D项说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灾害“束手无策”,而不是说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害。3.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高考常有这样的分析、综合性的试题,如:“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等。这类试题,不论要求说明“根据”,还是要求分析“原因”,在文中涉及的面都比较宽,都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作筛选和整合,否则难以作出正确回答。其实,阅读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整合,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看法,所获得的信息才会有实际的价值。4.能根据内容作合理推断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以得出新的结论,这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这里强调推断的“合理”,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正确,推断的过程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事理。只有这三者具备,推断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譬如:“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文中说:“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据此可以推出“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加“有可能”意味着不排斥其他因素的作用,表达准确。可见该项正确。而B项说:“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样的推断则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欧洲滑雪运动能继续也只是具备了一个条件,还有其他条件呢?推断却忽视了这一点。再则,文中指出全球变暖“使台风将频频涉击日本”,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只能减少袭击的次数,而不能使之“远离日本”,可见该项是错的。因此,在判断推断正误时,一定要注意推断的“合理”性。三、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沙尘暴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和细砂被吹动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的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由此产生。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C.既然
本文标题: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7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