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关于针灸减肥基因研究思路的探讨
关于针灸减肥基因研究思路的探讨作者:周海燕,杨露晨,高骏,ZHOUHai-yan,YANGLu-chen,GAOJun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刊名:辽宁中医杂志英文刊名: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年,卷(期):2007,34(9)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0条)1.叶任高.陆再英.谢毅内科学20052.徐萍.丁宗一脂肪细胞凋亡研究进展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0(01)3.张敏Wnt信号与肥胖[期刊论文]-医学综述2005(08)4.候凌肥胖及其相关基因[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03)5.杨春壮.郑海兴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下丘脑组织线粒体Na+-K+-ATP酶活性的影响[期刊论文]-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04)6.刘志诚.孙凤岷.赵东红针刺对肥胖大鼠神经肽Y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针刺研究2003(03)7.刘志诚.孙凤岷.孙志针刺对肥胖大鼠瘦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5)8.刘志诚.孙凤岷.赵东红针刺对肥胖大鼠疲素水平和疲素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3(07)9.CalkhovenCF.MullerC.LeutzATranslationalcontrolofC/EBPαandC/EBPβisoformexpression2000(15)10.梁亚杰WNT信号传导途径与肿瘤[期刊论文]-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02)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刚.林丽香.庄维特.姚瑾.林建立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TNF-α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现代康复2001,5(11)目的研究大网膜脂肪组织中TNF-α转换酶基因和TNF-α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和正常人大网膜脂肪组织中TNF-α转换酶基因和TNF-α基因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中TNF-α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实验组中TNF-α转换酶基因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1)肥胖患者中可能存在TNF-α限制脂肪堆积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肥胖;(2)TNF-α转换酶可能通过TNF-α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起作用.2.学位论文倪毓辉肥胖者脂肪组织基因表达谱特征及人类肥胖相关新基因C10orf116的功能研究2006肥胖是一种常见的能量代谢性疾病,是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始发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已呈流行态势。近年来,肥胖低龄化的趋势日趋突出,儿童与青少年肥胖及并发症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因此积极探讨肥胖及其并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已成为儿科学者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中的重要性已获得广泛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从脂肪组织中克隆获得的多个肥胖相关基因,已为肥胖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思路。然而,以这些基因为靶标开展的肥胖防治研究并未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进一步克隆肥胖相关基因,并从基因网络角度分析这些基因在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望为肥胖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靶标。本课题以抑制性差减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技术,筛选肥胖与正常人腹膜后脂肪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以期分析肥胖者脂肪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特征,积极寻找肥胖相关新基因,并深入探讨其功能。研究第一部分共筛查获得42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6个特异高表达于肥胖者脂肪组织,210个特异高表达于正常人脂肪组织。进一步随机选取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T-PCR技术验证其在肥胖与正常人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趋势,结果发现其表达趋势与SSH结果一致,提示本课题SSH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分析发现,筛选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具有如下特征:(1)426个差异表达基因中,232个在生物数据库中已有全长序列,其中174个已开展功能研究,58个尚无功能研究;194个在生物数据库中尚无全长序列,其中158个与已知的UnigeneESTs群匹配,36个未能与已知的UnigeneESTs群匹配;(2)对174个已开展功能研究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手工功能分类,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肥胖相关功能基因群,如:脂质积聚、脂质分解、能量代谢、细胞分化与增殖、血管生成、免疫反应及多个信号转导通路;(3)文献报道已证实ACRP30、GLUT4、IGF1、LPL、aP2等基因与肥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上述基因的筛选获得进一步验证了本课题SSH研究结果的可靠性;(4)文献报道GLUT4(glucosetransporter4)、PP1(proteinphosphatase1)等是胰岛素抵抗分子机制中的重要基因,上述基因及其功能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获得,提示本研究中肥胖者虽无胰岛素抵抗的表型,但其脂肪组织中胰岛素抵抗相关基因的表达却已发生显著变化,并可能构成肥胖者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分子基础,本研究还进一步应用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验证了上述基因在肥胖与正常人脂肪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针对58个功能未知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及基因转录调控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并分析了基因结构、mRNA不同剪切与电子组织表达谱、SNP位点、蛋白质序列、蛋白质功能域、蛋白质结构、蛋白质二维电泳特征等,建立了上述分析数据库(文中列出了染色体定位结果,其余数据无法列出),以便日后深入研究。针对158个ESTs,通过下载其对应NCBIUnigene中的EST群,进行序列拼接,建立了数据库,并根据拼接结果设计PCR引物,获取全长cDNA,发现新基因1个,递交NCBIGenBank数据库,已获释放(GenBank号:AY317148)。研究第二部分选择目前功能未知、特异高表达于肥胖者脂肪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C10orf116基因(hC10orf116基因)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基因与肥胖发生发展的关系。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hC10orf116基因mRNA(NM006829)全长672bp,开放阅读框221bp,编码的假设蛋白(NP006820)76aa。应用NorthernBlot技术,验证hC10orf116基因在肥胖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发现8位肥胖者腹膜后脂肪组织中hC10orf16基因mR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应用NorthernBlot技术和RT-PCR技术,分析hC10orf116基因的多组织表达特征,结果发现hC10orf116基因特异高表达于脂肪组织,且存在5种不同剪切形式。通过表达和纯化hC10orf116-GST融合蛋白、免疫兔获取其多克隆抗体,进一步采用WesternBlot技术分析hC10orf116蛋白的表达特征,证实了hC10orf116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的假设蛋白(NP006820)在人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发现大鼠、小鼠脂肪组织中也表达hC10orf116同源蛋白,提示C10orf116蛋白在种属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同时可能存在一种分子量大于hC10orf116的结构类似蛋白,通过构建hC10orf116基因表达载体、转染3T3-L1前体脂肪细胞,观察hC10orf116基因过表达(over-expression)对3T3-L1细胞分化的影响,以阐明hC10orf116基因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hC10orf116基因过表达能显著促进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早期进程,于分化早期即显著上调C/EBPα、PPARγ2等基因的表达,提示hC10orf116基因可显著影响脂肪细胞分化进程,可能参与肥胖发生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应用RT-PCR技术,同步观察hC10orf116、C/EBPα、PPARγ2基因在人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趋势,结果发现hC10orf116基因的表达于分化早期即显著上调,其上调时间点早于C/EBPα、PPARγ2基因,提示三者之间可能存在表达激活顺序的相关性。鉴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hC10orf116基因5,端基因组序列存在有ADD/SREBP1-c、C/EBPβ的结合位点,而本研究发现人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hC10orf116基因表达上调的时间点与文献报道ADD/SREBP1-c基因表达上调的时间点基本一致,因此本文进一步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ADD/SREBP1-c基因在人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ADD/SREBP1-c基因表达上调的时间点略早于hC10orf116基因,提示ADD/SREBP1-c可能是hC10orf116基因表达的上游调控基因。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hC10orf116的亚细胞定位特征,结果发现hC10orf116-EGFP融合蛋白特异分布于细胞核,鉴于文献报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其C末端的10aa可能为核定位信号(NuclearLocalizationSequence,NLS),本研究推测hC10orf116蛋白表达后经其C末端NLS的引导,可进入细胞核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初步阐明了肥胖者脂肪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特征,并探讨了差异表达基因hC10orf116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及与肥胖发生发展的关系。对hC10orf116基因,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功能研究,如:hC10orf116促进脂肪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ADD/SREPB1-c对hC10orf116基因的调控作用等,可更加全面地阐明hC10orf116基因在脂肪细胞分化以及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并为肥胖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防治靶标。3.期刊论文王晓苏.白怀.范平.刘瑞.刘宇.刘秉文.WANGXiao-su.BAIHuai.FANPing.LIURui.LIUYu.LIUBing-wen成都地区肥胖患者GNB3基因825C/T多态性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8,25(6)目的研究G蛋白β3亚单位(G-proteinβ3subunit,GNB3)基因825C/T多态性是否与中国人肥胖有关联,为探讨肥胖的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成都地区270名非肥胖者及129例肥胖患者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采用酶法和单向免疫扩散法对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GNB3基因825C/T位点C、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肥胖组为0.531、0.469,在非肥胖组为0.528、0.472,两绀间等传基因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人825C/T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0.471,合并组)较德国白人的0.319显著增高(P<0.01),而低于非洲黑人的0.788(P<0.01),与日本人的0.487相近(P>0.05).825C/T位点在非肥胖组TT基因型携带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CT基因型者(P<0.05);在肥胖组CC基因型携带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CT基因型者降低(P<0.05).进一步按件别分层后,这种差异仪在相应各组的男性、女性亚组存在;此外,非肥胖男性TT型者、女性CC型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水平分别低于和高于相应业组CT型者(P<0.05),肥胖男性亚组TT型者血清载脂蛋白AⅠ水平高于CC型者(P<0.05).结论GNB3基因825C/T多态性与中国成都地区汉族人肥胖无关联,但与血清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和载脂蛋白AⅠ水平含量有关,且具有性别差异存在.4.期刊论文赵林双.吴江平.向光大.唐瑛.廖玉华.杨李.孙慧伶.乐岭.侯洁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变异与武汉地区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相关性研究-临床内科杂志2007,24(5)目的研究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变异与
本文标题:关于针灸减肥基因研究思路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7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