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8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目的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教学过程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2)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①魏晋隋唐时期: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②宋金元时期:陈言《三因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张元素。③明清时期:张介宾、赵养葵命门学说;吴又可、叶桂、薛雪、吴瑭温病学说。④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中西汇通现代研究。3、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4小结重点难点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思考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什么?2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4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2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教学过程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④②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③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①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③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③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5小结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2)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难点:(1)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请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③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1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3小结重点难点1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2难点:(1)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2)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思考题①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④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4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3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指气的一部分,即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形成之源:“水地说”。(2)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气概念的形成之源:“云气说”,发展为“元气一元论”。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2)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4小结重点与难点1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2难点:(1)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的体悟。思考题1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2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3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4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响?5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5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目的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4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教学过程1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2)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2小结重点难点1重点:(1)阴阳的基本概念;(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难点:(1)阴阳与矛盾的区别;(2)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思考题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3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的和绝对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阐述之。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6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目的1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教学过程1阴阳对立制约:对立:相反;制约:抑制、削弱、排斥、格拒。2阴阳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2)阴阳互用: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3阴阳交感与互藏:4阴阳消长: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1)形式:渐变,突变;:(2)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阴阳消长:(3)条件:事物发展的基现阶段,即《内经》曰“重、极、甚”等。6阴阳自和与平衡:(1)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2)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7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8小结重点难点1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2难点:(1)阴阳消长的形式: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2)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考题1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之。2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3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4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5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6阴阳自和的涵义是什么?7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7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教学目的1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则、阴阳偏衰的治则(3)分析归纳药物性能6小结重点难点1重点: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偏盛偏衰的治则2难点:阳病
本文标题:8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7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