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襄汾县0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研报告
襄汾县0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研报告备注:襄汾县为临汾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多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全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襄汾县是这次作为全省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之一。以下可研报告邀请了有关专家编制,现提供大家,仅供参考。希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一个新的提高,为现代农业打好基础。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1.1.1襄汾县概况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部,介于东经111°06′38″~111°40′55″,北纬35°40′05″~36°03′20″,南北相距39.3km,东西相距26.5km,总面积1034km2。东邻浮山、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降,北连尧都区。汾河纵贯县境中部。东西山麓逐渐向汾河谷地倾斜,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槽状形态。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燥。年平均气温12.5℃,日照时数2419小时左右,有效积温4700℃,年平均无霜期205天,年平均降水量528.8mm,年最大降水量874.1mm,年最小降水量329.1mm。全县境域总面积155.1万亩。其中,中低山区21.2万亩,占总面积13.7%,丘陵平川地区133.8万亩,占总面积86.3%;利用面积118.6万亩,占总面积76.45%,未利用面积36.5万亩,占总面积23.55%;耕地面积85.2万亩,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历史上盛产粮棉,素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美称,是国家“七五”优质棉和省“七五”、“八五”商品粮基地、“九五”山西省优质小麦基地。曾有过棉花和小麦商品粮分别占到临汾市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的辉煌历史,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01亿公斤,名列全省第二。1.1.2项目背景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09]165号文件、山西省财政厅晋财农发[2009]20号文件和山西省农发办关于2009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申报工作会议精神,在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下,结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将西贾乡的2个村确定为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项目区,并就项目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评估,对所需资金进行了概算,依据国农办[2009]163号“《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文件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规定,编制了《山西省襄汾县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襄汾县西贾乡上毛村和东毛村耕地集中连片,水土资源条件好,生产潜力巨大,灌溉水源有保障,地表水可利用量282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61.3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528.8mm。县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当地农民群众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高,立项前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90%以上的农户同意实施项目,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筹资投劳任务。县农发办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因此,选择西贾乡东毛村和上毛村作为进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1.2.1项目范围项目区位于襄汾县西南的西贾乡,距离县城15公里,七一水库南岸,赵永二级公路西侧,涉及西贾乡的上毛和东毛2个行政村。1.2.2建设规模计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开发面积1.05万亩。1.2.3建设内容1.2.3.1水利措施(1)新建、改造电灌站各1座;(2)更新井3眼,修复配套旧井1眼;(3)架设高低压线路8.95公里,安装315KVA变压器2台,80KVA变压器3台;(4)衬砌渠道2.65公里;埋设管道31.15公里(塑料管道0.75公里,砼管道23.65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449处;(5)新建500m3蓄水池1座。1.2.3.2农业措施(1)改良土壤1万亩;(2)购良种9.9万公斤,其中小麦良种8.4万公斤(石麦15、临汾8050各4.2万公斤),玉米良种1.5万公斤(鲁单9002、大丰26各0.75万公斤);(3)新开整修机耕路13.8公里(砂石路7.6公里,砼硬化路6.2公里);(4)购置农业机械26台(套),其中福田4LZ-2(麦客)联合收割机1台,东方红950拖拉机5台,配套IJNB-220旋耕机5套,2BFJ-14A小麦播种机5套,2BYQFH-4玉米播种机5套,4Q-200秸杆还田机5套。1.2.3.3林业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239亩(植树23868株)。1.2.3.4科技推广措施(1)技术培训4500人次(小高产栽培技术培训2550人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1950人次);(2)购置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4台,土壤养分速测仪4台;(3)示范推广良星99优质小麦300亩,先玉335优质高产玉米300亩,测土配方施肥1.05万亩,新建小麦、玉米展示基地各100亩,扶持专业合作社2个。1.2.4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一年。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428.39万元。中央财政资金840万元,占总投资的58.81%;省财政配套资金336万元(含监理费10.0万元),占总投资的23.52%;市县财政配套资金84万元,占总投资的5.88%;自筹资金168.39万元(现金80万元,实物折资6.3万元,投劳折资82.09万元),占总投资的11.79%。水利措施投资789.79万元,占总投资的55.29%,其中:财政资金726.76万元(含监理费6.67万元),自筹63.03万元;农业措施投资431.11万元,占总投资的30.18%,其中:财政资金328.12万元(含监理费2.33万元),自筹102.99万元;林业措施投资99.94万元,占总投资的7.0%,其中:财政资金97.57万元(含监理费1.0万元),自筹2.37万元;科技推广措施70.55万元,占总投资的4.94%;管理费用25万元,占总投资的1.75%;工程管护费12万元,占总投资的0.84%。1.4效益1.4.1经济效益该项目工程兴建后,预计新增灌溉面积0.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9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5万亩,年节约水量63万方,增加农田防护林网面积0.75亩;年新增小麦生产能力177万公斤,玉米150.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561.64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总额增加257.4万元。1.4.2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通过对田、林、路、水、电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土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化了产业结构,极大地调动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稳定发展,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市场意识增强,促进项目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4.3生态效益项目区建成后,新增农田林网防护林面积0.75万亩,可改善农业区域性小气候,增强防风抗灾、保持水土的能力,减轻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危害,为农业生产建起一道绿色屏障。通过平田整地、秸杆还田等措施的运用,加大水分的入渗系数,改善土壤水肥和理化性状,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综上所述,该工程项目发挥效益后,经分析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8.71%,大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基准收益率8%;项目财务净现值为4275万元,财务净现值应大于0;收益和成本比为1.17:1;投资回收期为5.12年,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6年。总体评价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1.5组织领导和管理1.5.1组织领导为了搞好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襄汾县调整充实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副县长王志宏担任组长,副组长由财政局局长赵楼生担任,成员由农发办、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项、规划评审、组织协调、督查指导等工作。1.5.2职责分工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具体分工如下:(1)农发办负责项目工程的招投标,承包合同的落实、质量检查、完工后的验收、报账。严格落实县级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负责制。(2)财政局负责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的筹措落实,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保证专款专用。(3)审计局负责对农发资金的流向、使用、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监督。(4)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会同农发办搞好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襄汾县西南的西贾乡,距离县城15公里,七一水库南岸,赵永二级公路西侧,涉及西贾乡的上毛和东毛2个行政村。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多晴朗凉爽天气。(1)降水量:根据30年降水量统计资料作图2-1,由图2-1可知,多年平均降雨量528.8mm,降水量最多年份874.1mm,干旱年份只有329.1mm,年际之间幅差较大。全年降水约57.57%集中在7~9月份,冬春季节降水量偏少,年内分配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求。(2)温度:根据30年气温统计资料作图2-2。由图2-2可知,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12.6℃,比县城高0.1℃(县城多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3℃,最高月(7月)平均为27.5℃。项目区多年平均月气温高于县城。(3)无霜期:项目区无霜期为205天,平均初霜日10月20日,终霜日4月1日,最早初霜日为10月8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18日。(4)日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319.6KJ/m2,其中,6月为最大值为684KJ/m2,12月份最小,为257.4KJ/m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37.2小时,最大值6月,为250.8小时,最小值2月,为160.0小时。(5)风速:项目区以正南风和西南风为主,春季风速平均为2.9m/s,夏季风速平均为2.5m/s,秋季风速平均为1.9m/s,冬季风速平均为2.1m/s,6级以上大风多出现于春夏两季,春季多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与雷雨相伴随的阵风。(6)蒸发量:项目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732.2mm,6月份最大,为298.9mm,12月份最小,为37.8mm。2.1.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分布在临汾盆地,地势平坦,海拔高度为482~516米。项目区为平川灌溉型农业区,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熟化耕作层大于30厘米,多为壤土,土壤容重1.2~1.4克/立方厘米,PH值7.0~7.7,田间最大持水率70~80%,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23%,全氮含量平均0.177%,全磷含量平均0.063%,速效磷含量平均16.3ppm,速效钾含量平均151.35ppm,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13%之间,适宜耕种。2.1.4水资源根据有关资料及调查分析,项目区水资源主要分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指七一水库,设计库容55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00万立方米,项目区地表水可利用量282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61.32万立方米。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所在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1705亩,人均耕地2.6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066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7%,土壤宜耕作、宜灌溉,适种性好,盛产小麦、玉米。根据表2-1可以看出,项目区近4年小麦和玉米产量随年份的增加呈递增趋势,2008年两个村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均达到400公斤,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小麦和玉米预计均突破500公斤,增产潜力巨大。表2-1项目区内近4年小麦和玉米产量(公斤/亩)村别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东毛364384394415376396420430上毛3473783703924
本文标题:襄汾县0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9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