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世界现代史课件(完整版)
世界现代史2008级教案绪论一、世界现代史的主要特点二、世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一、世界现代史的主要特点苏联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发展缓慢(个别国家如苏联除外),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充满暴力(革命的和反革命的),而且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世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1917-1945第一阶段:1917-1923第二阶段:1924-1929第三阶段:1929-1939第四阶段:1939-1945第一阶段:1917-1923基本特点:战争、危机和革命交织,世界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内容:一战影响下,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国际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阶段:1924-1929基本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度过了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的第一次全球性冲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加强、经济发展苏联新经济政策,政治趋于安定国际关系呈现了暂时和平的局面第三阶段:1929-1939基本特点: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大国加强干预经济来应对危机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失误,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30年代的国际政治结构和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第四阶段:1939-1945基本特点:人类陷入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中主要内容:战争双方的较量现代史的内容异常复杂。而且20世纪的历史刚刚过去,因此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与评价,仍有待于继续深入的研究。此外,许多材料尚未公开,已公布的庞大资料尚待整理,这也增加了研究现代史与当代史的困难。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荐书目:中国史家论苏联四种,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2、郑异凡:史海探索3、叶书宗: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4、杨存堂(柳植):世纪性的实践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第二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和实行第三节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第四节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第一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一、十月革命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二、十月革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特殊的国度: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矛盾的必然反映(经济差距、专制制度、经济发展不平衡)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一切矛盾的焦点,最集中、最尖锐,反抗)无产阶级集中,党比较成熟二、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战是促使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加剧国内矛盾,外国无暇干涉)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无能造成了一场更大的社会动荡。第二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和实行一、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二、社会主义革命方针、策略的制定三、革命形势的成熟和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一、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1917年俄历2月23日(公历3月8日),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3月15日宣布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原因)二、社会主义革命方针、策略的制定二月革命前,列宁认为当时俄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他认为,俄国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结束,未来的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不要跳过民主革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俄国需要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必要条件。二月革命后,列宁改变了方针,把社会主义革命提上了日程。社会主义革命方针,对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人来说,缺乏理论和思想准备;对列宁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缺乏准备。“四月提纲”1917年4月4日(公历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大会上作报告,题目是《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平手段;苏维埃共和国。向临时政府夺权,和平斗争。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迫使临时政府把政权交给苏维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没收地主土地、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当地苏维埃分配;把全国各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并由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工业的生产和分配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的监督,为实现工业国有化创造条件。将党的名称由社会民主工党改为共产党。“四月提纲”所提出的路线和政策在5.7-12日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上获得批准和通过。代表会议后,布尔什维克党展开了组织群众的工作,在深入工厂和农村的同时,把重点放到掌握武装和瓦解旧军队的工作上。三、革命形势的成熟和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继续战争;反对承认苏维埃的合法性;保留原沙皇时代的检察官,维护沙皇贵族的财产和特权,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未能实现。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武装起义时机的成熟(1917年9-10月):9月科尔尼洛夫军队反革命叛乱。粉碎叛乱,表明布尔什维克党有力量去击溃任何反革命进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从11月6日晚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第三节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革命的扩展)二、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内外政策措施二、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内外政策措施1、摧毁旧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2、镇压反革命叛乱和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3、解散立宪会议,举行苏维埃代表大会4、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5、土地改革以及打击富农的破坏活动6、签订布列斯特和约7、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第一任主席捷尔任斯基。它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揭露和摧毁了大量反革命阴谋案件,但也不时发生滥用职权之事。三、解散立宪会议,建立苏维埃代表大会1918年1月5日开幕,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委会通过法令,宣布解散立宪会议。1918.1.23-3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俄国为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属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联邦制原则。1918年7月,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将原来官办的工厂企业、交通邮电等部门收归国有;私人资本主义企业:逐步改造—收归国有。到1918年年中,绝大部分大中企业已收归国有,苏维埃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土地改革以及打击富农的活动1917.11.8《土地法令》,宣布无偿废除土地、皇室、教会土地私有制,将一切土地收归国有。1918.2.19《土地社会化法令》,规定土地按农民人口平均使用的原则分配。1918.5.9,颁布实行粮食垄断制的法令,禁止私人买买粮食。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3日和约宣布结束俄国与同盟国的战争状态;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等地的管辖;俄军撤出卡尔斯、阿达汉和巴统;俄国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的独立。和约的签订使新生的苏维埃正式退出了战争。同年11月,当同盟国彻底战败后,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该约。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1918年3月-5月,列宁:《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关于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的六条提纲》,对在苏俄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农民国家里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作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设想和措施。提出组织任务和管理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取得完全胜利的主要条件。(组织对‘俄国的管理,恢复经济)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过渡”的必要性以及过渡形式的多样性。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方针和措施。(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措施:发展大工业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民主集中制管理原则、科技和专家)第四节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918夏-1921初)三、粉碎武装干涉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影响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1918年夏开始,1919年初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峰。主要内容:实行粮食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商业流通方面,取缔自由贸易,国家垄断贸易,主要消费品实行国家严格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分配实行平均化和实物化)作用弊病、过失和错误。战时共产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小生产者、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作用,将它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彻底清除出去,从而影响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紧推行的结果是苏俄在1921年春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三、粉碎武装干涉1918年11月,德国败降,协约国进一步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并加强直接的武装干涉。第一次进攻:1919.3-11,主力高尔察克军队第二次进攻:1919夏-1920初,主力邓尼金军队第三次进攻:1920.4-11,主力毕苏茨基政府统治下的波兰(历史遗留问题引发)。总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经历了一场无产阶级同地主资产阶级的生死搏斗,异常残酷的国内战争。帝国主义国家自然站到反苏维埃一边,进行了各种包括武装的干涉苏俄的活动。但外国的干涉终究是次要的。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白卫军的斗争是主要的。学术研究综述1、关于十月革命若干问题的研究2、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研究1、关于十月革命若干问题的研究(1)十月革命的前提(2)十月革命的特点(3)十月革命的性质(4)十月革命时期的工农联盟(5)十月革命的影响(6)十月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1)十月革命的前提第一,“历史必然性说”。齐世荣《论有关俄国革命的几个问题》,程玉海、曹胜强《20世纪的世界革命》,夏景才《试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和特点》,傅树政《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前提的几个问题》,胡瑾《欲速则不达》,于洪君《十月革命的丰碑永存》。第二,“历史选择性说”。柳植《十月革命和历史的选择性》。(2)十月革命的特点杨存堂《论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俄国的落后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从而为革命埋下了火种;一战使俄国濒临崩溃,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导致了革命。张培义《试论十月革命的特点》:城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的民主革命相结合;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革命由一种斗争形式迅速转到另一种斗争形式,并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2)十月革命的特点蒋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从政治内容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向地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内容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性质。因此,十月革命只能是一场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3)十月革命的性质第一,“社会主义革命说”。高放《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应否定》。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说”。刘正飞《十月革命性质初探》。第三,“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到社会主义革命说”。刘士田《关于十月革命初期的革命性质问题》。(4)十月革命时期的工农联盟徐天新《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准备时期的农民政策》:布尔什维克党在农民问题上,不是中立中农,而是联合全体劳动人民一起夺权。张培义《试论十月革命中工农联盟的性质》:十月革命时期由于存在着农奴制度,农民还是一个阶级没有分裂,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俄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了1905年制定的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使无产阶级和全体农民结成了联盟。这是十月革命的重要特点之一。(5)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一,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于洪君《十月革命的丰碑永存》,堵小东《再论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顾章义《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第二,基本肯定“新时代”说,但反对脱离事实的夸大。张象《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第三,革命并未造成人民和社会从专制桎梏下的大解放。柳植《俄国革命原因与后果相悖现象》。(6)十月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本文标题:世界现代史课件(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2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