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世界现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1世界现代史(西南大学08级历史)一、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1898年4月25日,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哈瓦那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3个月,即兵占马尼拉、圣地亚哥和西属波多黎各。西班牙被迫求和。12月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将所属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宣布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实际上将古沦为其保护国的《普拉特修正案》,作为附录载入宪法。2.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1904年2月8日,日舰突袭旅顺口俄国舰只,战争爆发。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1905年1月攻陷旅顺口,3月占领奉天(今沈阳),5月在对马海峡击溃前来增援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在美国调停下,日俄于9月5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计15条,主要内容为: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南满铁路、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此后,日本取代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3.列宁主义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国内外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不平衡的发展规律,提出一国革命胜利论;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学说、工农联盟学说、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统一过程的两阶段说,把社会主义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联成一体,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原理。4.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1898年3月,在明斯克宣告成立,不久,党中央机关遭破坏。列宁为建立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斗争。1903.7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机构,会上,党内出现了两个政治观点对立的派别,即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1912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六次当代表会议结束了不同盟在党内形式上的统一,孟被驱除出党,布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改称俄国共产党(布),简称俄共(布)。1925年12月改称联共(布),1952年称苏联共产党即苏共。5.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俄国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在明斯克成立。1903年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围绕党纲、党章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前者获得多数,故得名。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它不但对俄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后来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年伊朗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伊朗半殖民地日益加剧,国内的封建统治阻碍社会发展,激起人民的不断反抗。1905年12月,德黑兰,大不里土等的工农群众掀起强大的人民运动,成立革命民主组织和志愿部队,迫使国王穆扎法·厄丁于次年召开国会,颁布宪法,并将王位让于太子穆罕默德·阿里。1907年以后,工农运动深入发展。1908年6月,穆罕默德·阿里在德黑兰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和革命组织,屠杀革命者,人民运动进入新高潮。1909年7月,北方革命部队联合反国王的部落诸罕军攻占德黑兰,废黜穆罕默德·阿里,召开第二届国会。当权的地主阶级集团竭力压制民主运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妥协。1911年底,英俄军队分别干涉伊朗南北部的革命运动,反革命集团趁机于12月在德黑兰发动政变,卡扎尔王朝复辟,革命失败。7.青年土耳其党2欧洲人对同一进步党的称谓。土耳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最初1889年伊斯坦布尔军医学校学生结社,后扩至青年军官和官吏之中,原称统一与进步委员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以及其他上层改革,奉行奥斯曼主义,大土耳其主义。与群众缺乏联系。1897年遭镇压,主要活动移至国外。发动了1808——18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掌握政权。1912年下台,次年恩维尔等发动政变,重新执政。站在德奥一边参加一战,因战败失势而瓦解。1922年恢复活动,1926年被取缔。8.三国同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878年柏林会议后,俄、德矛盾日趋尖锐。俾斯麦深恐俄国组成反德集团,就拉拢奥匈帝国组成反俄同盟。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遭到俄国进攻,两国在军事上互相支援。此条约是针对俄国的,从而加速了俄、法的接近。德、奥同盟成立后,俾斯麦便着手建立联盟体系。时值意大利因在北非突尼斯与法国竞争激烈,在国内担心德、奥两国帮助罗马教皇干涉内政,而主动靠拢德、奥两国。俾斯麦觉察到俄、法接近的迹象,便积极调停奥、意之间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使其进行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必须以全部军队予以支援;如果俄、奥之间发生战争,意大利将宣布中立;一旦德国遭到法、俄进攻,意大利则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从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后来英、法、俄成立协约,与之对抗。两个军事集团的对抗是导致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在大战期间,凡是参加德、奥一方作战的便称为同盟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军事集团之一。意大利因为同奥国有矛盾,所以在1915年退出同盟国而加入协约国作战。9.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为对抗德、奥、意军事集团、争取世界霸权于1907年组成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协约的缔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1—1893年法俄结盟,为三国协约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二阶级,1904年《英法协约》的缔结,使欧洲分裂为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第三阶段,1907年《英俄协约》的缔结,使三国协约正式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先后有日、意、美等二十五个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作战。从此,以三国协约为基础的协约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两个军事集团之一。1917年10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战争。从1918年初起,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对苏联进行三次武装干涉,均遭失败。10.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1916年2月21日德军开始进攻,很快遭到贝当指挥下的法军的顽强抵抗,2—4月,德军仅前进了7公里。5月底德军再度攻击,仍未奏效。德军的计划失败。8月底德军被迫转入防守。10月21日,法军大举反攻,至12月18日收复全部失地。此役双方损失的兵力均在50万以上。11.索姆河战役一战中英法联军在索姆河畔对德军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英法为了牵制在凡尔登方面的德军,于1916年7月1日在法国西北部索姆河畔发起进攻。从7月到8月,英法联军只夺回18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展不大。9月,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拉锯战持续到11月中旬,双方伤亡共达129余万人。此后,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凡尔登战役:一战中德法两军在凡尔登进行的带决定性的战役。1916.2.21德军以27万人的强大兵力和毒气,并出动飞机数次向法国东北部凡尔登发起猛攻,力图突破10万法军组成的防线。法国政府在国内增调19万援军海和2.3万吨军火,凭借大纵深防线,德军第二次攻击也被击退。此后法军掌握主动权,开始反攻。战斗至12月中旬才结束,双方伤亡共达70余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此次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军阵线日趋崩溃。12.俄国二月革命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917年2月(俄历),故名。(俄历)2月18彼得格勒普悌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迅速发展为全俄总政治罢工。26日,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转为起义。首都驻军也相继加入,推翻沙皇政权。革命胜利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为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13.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因3发表在四月,故名。该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策略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将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在政治方面:由议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恰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提议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社会民主党”名称,改称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该提纲对俄国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意义。14.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919年爆发的德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1918.11.3,德国基尔水兵起义,各地响应。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连同中派分子,组织了以艾格特为首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阻止革命发展。1919.2召开国民议会,8月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魏玛政府。1919年1ue柏林工人起义和4——5月的巴伐利亚代表委员会共和国被艾伯特政府镇压,革命结束。十一月革命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未能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5.共产国际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又称第三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宣告破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加强,马列主义深入人心,各国共产党相继建立,为共产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2日到6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代表参加,宣告共产国际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共产国际基于形势的变化,国际间和许多国家建立起了反法西期统一战线,于1943年6月10日宣布解散。共产国际在捍卫和宣传马列主义,加强各国共产党和革命者的联系,培养干部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16.魏玛共和国即“德意志共和国”。因宪法在魏玛城制订而得名。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后,于1919年2月在魏玛城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其议会由联邦国会和联邦参政会两院组成;国家元首为总统,任期7年;最高行政机构为内阁;公民具有部分民主权利,但宪法第48款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受到扰乱或危害时,有权中止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1933年1月,总统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总理。同年3月,希特勒强使议会通过*《授权法》,停止执行《魏玛宪法》,共和国遂告结束。17.《九国公约》《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该条约名义上“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条约的最根本之处在于美英以承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利益为条件,确定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势”之原则。九国公约的签订结束了日本乘一战之机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主宰的对象。18.《五国海军条约》《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是5:5:3:1.75:1.75.条约的签订标志英国海上霸权的结束;美国海军实力已与英国均势,即英美取得了相等的制海权;而日本则被迫屈居于二流地位。19.《四国条约》即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1921年12月13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由美英法日四国签订有效期为10年。条约规定,四国“彼此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岛屿和属地的权利”;一旦发生争议,则应举行缔约国的“联合会议”来解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任何其他国家的侵略行动的
本文标题:世界现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92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