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目的要求】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II,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2.熟悉I,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3.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防治原则。本章教学大纲【教学内容】1.I型超敏反应的特征,参与细胞及分子,发生机制(致敏,发病,生物活性介质及其效应,晚期反应等)。2.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3.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4.I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5.IV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常见疾病。一、概念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紊乱,这种免疫应答通常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称变态反应(allergy)。二、分类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临床特点1.早期反应(earlyphasereaction)(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2.晚期反应(latephasereaction)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成分(一)抗原呼吸道-----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消化道-----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皮肤-------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人工注射---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二)抗体---IgE(三)IgEFc段受体(FcεR)FcεRI:高亲和力。表达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FcεRI:低亲和力。(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负反馈调节。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致敏阶段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二)发敏阶段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IgE交联FcεRⅠ的微集聚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等。2.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1)种类储存介质新合成的介质组胺LTs(LTC4、LTD4、LTE4)激肽原酶PGD2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PAF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生物活性介质(2)作用①平滑肌收缩。②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③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三)效应阶段1.速发相反应特点(1)发生迅速。(2)多为功能紊乱。(3)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4)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2.迟发相反应特点(1)发生较慢。(2)伴有炎性改变。(3)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反应。三、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过敏性休克(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二)脱敏治疗1.急性脱敏治疗(acutedesensitization)2.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desensitization)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三)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1)色苷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E和氨茶碱---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1)组胺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2)缓激肽拮抗剂---水杨酸(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3.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4.免疫新疗法肾上腺素(β-受体激活剂)茶碱类促进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ATPcAMP5’AMP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肾上腺素和茶碱类对cAMP的影响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1)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2)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3)异嗜性抗原2.抗体---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二)损伤细胞机制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3.ADCC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输血反应(二)新生儿溶血症(三)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链球菌使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机制(六)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sdisease)1.临床特点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2.发生机制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IgG类抗体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肾、肺组织损伤(七)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disease)——刺激型超敏反应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概念: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发生机制(一)抗原—可溶性抗原(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四)组织损伤特点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马血清家兔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胰岛素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2)过敏性肺炎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4.类风湿性关节炎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2.效应细胞---CD4+Th1细胞和CD8+CTL单核巨噬细胞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二)接触性皮炎(三)移植排斥反应(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比较类型ⅠⅡⅢⅣAbIgEIgG,IgMIgG,IgM-补体-++-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MφNK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Th1CTLMφ超敏反应的特点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1.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2.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思考题
本文标题:超敏反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0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