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讲社会发展视角理论背景尽管社会工作倡导生理、心理、社会视角,现有的知识体系过于微观导向。社会问题的个人化、医疗化和精神病化导致社会工作的微观化和临床化。社会性的缺失——“我们失去了神圣的目标!”这样的现实趋势无疑使得宏观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进展缓慢。这促使社会工作者反思自己的价值立场和专业宗旨,回到“社会”的呼声顺势而出,但迄今为止从理论到实践均尚未有突破性进展。理论脉络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殖民地国家只有摆脱宗主国的控制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欠发达的国家在贸易和投资上依附于作为中心的工业化国家。新民粹主义经由小范围的立足于草根和基础的发展来推动社会层面的发展。基本宗教观念与经济活动准则之间的联系“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才显现出来的那些文化现象究竟应该归结为那些事件的合成作用呢?”(西方中心主义)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一直就有着各种商人……借贷……,西方却发展出了资本主义,不仅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随着数量的增长)还发展出了在其他地方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形式和方向。……他们的活动在过去主要是具有一种非理性和投机的性质……西方在近代还发展了一种极其不同的资本主义形式,这种资本主义在其他地方还从未出现过,这就是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资本主义精神勤劳,守信,节俭,慷慨,诚实,理性(rational)职业观和禁欲主义劳动是历来所推崇的禁欲途径。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地替每一个人安排了一个职业(天职),人必须各事其业,辛勤劳作。职业是上帝向人颁发的命令,要他为神圣荣耀而劳动。社会发展的界定旨在改善作为整体的人口的福利并伴之以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詹姆斯米奇利)人的能力的发展,使之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其自身和社会福利而努力(Paiva)有计划的制度变革过程,让人类的需求和渴望,能与社会政策和社会项目两方面更好地匹配。(JonesPandey)社会福利的两种模式1.残补模式-传统观念:认为社会福利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而是只有当正常渠道失效的时候才需要的补充计划。作为一种对个人及主要制度失效而发生的暂时的、残余的反应,社会福利被视为不受欢迎并且可以废除的社会活动。2.制度模式-现代观念:认为社会福利不是所有其他福利制度都失效的情况下才起作用的安全网,而是现代工业社会所必须的具有“正规”功能,社会福利被理解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不带有任何的“施舍”或慈善性质的污名。詹姆斯米奇利认为社会福利应该包含三个层面1.社会问题被控制的程度2.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3.上升机会的提供程度它的对象不是个体,并不通过治疗个人,使个人回复到现存结构之中。相反,旨在影响更大的群体,如社区,社会。它是普救式的,而不是选择式的。寻求成长,而非仅仅让人们恢复到现有水平的福祉。通过人类行动来完成社会变革。提升社会福利的方式社会慈善依靠私人捐献,志愿服务和非营利组织社会工作依靠专业人士经由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依赖政府的一系列强制性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发展的策略个人层面社区层面不是在社区搞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强调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性,鼓励兴建社区中心;社区居民应对社区的所有事务有最后的决定权;认识到地区问题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经由社区会议,小组讨论构建“社区”,组成联盟挑战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提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计划。政府层面只有国家可以透过大范围的社会计划和动员可观的资源而实现发展社区工作的现状前提:传统社区(熟人社会),具有的物质,精神,服务支持的功能在现代城市社区(半熟人社会)中逐渐式微;居民是有共同利益的原子化的个人。空间公共空间不复存在虚拟空间可以利用整合利用现有空间时间老年人居多活动:建构公共议题目前的社区活动局限在娱乐性,服务性活动,而这些活动难以保持长期性和有效性。建构公共议题这才是社区发展的应有之义。社工应该成为物业,业委会,居委会三驾马车中的联系人。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可以包含三个层面的工作,即通过动员社会体制去改善人们的福利。1.市场2.国家3.社区组织国家,地方组织和企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社工作为专业人士,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个人,小组和社区工作的专长。总结为社工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重申社会工作的宏观层面,“社会性”。保守的改良主义,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下寻求发展。虽然他批判社会工作治疗的取向,但没有对制度进行挑战。(实证的,而非激进的)更多的只是一种视角,缺乏行动模式潘光旦先生提出的“社会学的点线面体”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启示意义。点是每一个人。社会工作理论首先要考察人以及人性,这是基本的出发点,这涉及心理学理论和价值观的讨论。“点”与“点”之间连结就是“线”,线就是关系,是“点与点之间的刺激与反应”。中国人传统上讲伦常,实际上重视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说明社会工作需要有关系视角。“点和线的总和即为面”。面实际上就是更大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讲“人在情境中”,也就是说要将“点”放在“面”里进行理解。对于社会工作而言,的确不能仅仅关注“点”或“线”的面向,而是要看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面的累积就是体”,这就是要引入时间概念。实际上西方社会工作理论除了在人的发展理论里引入生命历程这样概念之外,很少系统性地讨论时间问题。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或个人面对的困境很可能需要放到时间的框架或历史的维度里进行解释,因为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之中。不了解社会转型的历史脉络,很可能就无法完全理解我们面对的挑战,也无法有效地以专业的方式回应这样的挑战。因此需要关注中国社会的动态变化,将历史的维度引入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之中,这一维度丰富了我们对人和事的理解。
本文标题:社会发展视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0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