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景观第八章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第八章景观设计实例分析第一节纽约中央公园纽约是美国最拥挤的城市,而曼哈顿是五个区之最。曼哈顿岛的面积仅为60平方千米,却居住着155万人。在如此拥挤的城市,对于纽约人来说,还是有一片开阔明亮的天空的,那就是岛上的中央公园。它是这座城市沙漠中的宝贵绿洲。一百余年的历史证实了它已深深地走进了纽约人的生活,是他们的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它如同一扇窗口,在令人燥热的城市生活中,让人体验到山林的碧绿与清新。1857年在建造中央公园之初,纽约市政长官为了能获得公园最佳方案,宣布要举行一次设计竞赛。于是成立了中央公园筹建委员(BoardCommissioners),并于1858年组织了中央公园设计竞赛。园林设计师奥姆斯特德和建筑师沃克斯的“草地计划”方案从33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工程于1860年动工,前后共花费了16年时间,耗资1400万美元,它是美国的第一个都市公园。中央公园的选址定在由五大道至八大道、59街至110街被认为不适合盖房子的中上城区。其基地长约4000米,宽800米,面积约为3.4平方千米,约占曼哈顿岛的6%,基本上是一个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图8-1)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奥姆斯特德一向在设计中主张将乡村式的风景引入到城市中,他曾写道:“公园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所以,与其他艺术作品的规律一样,公园应该遵从一个单独的高贵的主题。它的组成部分应该或多或少地帮助这个主题。”他坚信自然的力量,所以在他的设计中一直追求第二自然的主题。公园建成后,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最常用的描绘公园的词汇是“卫生的”与“恢复性的”。图8-1纽约中央公园平面图他们一致认为,自然的景色能够缓解人的压力,净化人的心灵。人的眼睛如果总是看到许许多多人工制造的东西,就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会影响人的心智和神经,乃至整个人体系统。而自然的景观可以把人从严酷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它能清洗和愉悦人的眼睛,由眼至脑,由脑至心(图8-2、图8-3)。图8-2纽约中央公园鸟瞰图SamAsaert摄图8-3充分体现了乡村田园风格的纽约中央公园一、交通组织面对这样狭长的基地,奥姆斯特德首先要解决的是公园的交通问题。由于基地边界的限制,中央公园的长度是宽度的5倍。这样的形状给公园提供了多个入口的可能性,同时也可增加公园周边用地的经济效益。然而,公园阻隔了东西向的交通,即59街至110街的交通。为此,奥姆斯特德提出了分离式交通系统,即人行道、马路以及观光车道自成体系,并且在排水和道路建设中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将基础设施和穿越的商业性交通做隐藏式设计。同时结合城市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和需要,设计了一条横贯公园的马路。马路下沉到地下,由藤蔓围绕的石拱桥连接两边的土地,两旁栽植浓密的灌木以遮蔽视线(图8-4)。人们行走在公园里,很难觉察到这些下沉的交通道路,有效地防止了交通道路对田园式自然景观的破坏,保持了公园在视觉和经验上的完整性。图8-4纽约中央公园分离交通系统KenFries摄奥姆斯特德还设计了环绕整个公园的车行道,最初为马车兜风而设置。现在,除少许路段对机动车开放外大多数都用于慢跑或溜旱冰。这是他们设计思想非常超前的一点,充分考虑到了人民需要在清新的空气中进行积极的文体活动的情况。公园内主要道路约为9.6千米长。另有比较密集的二级和三级路网。公园内部道路网的组织考虑到能均匀地疏散游人的目的,所设各种道路能使游人一进入公园就能辨别方向,从而很快到达自己的目的地。直到现在,中央公园的交通网络基本上还保留了原来的框架。道路基本上都是曲线的平滑连接,形状优美,路上的景色变化多姿。平滑的曲线、多变的景色、自由的穿插、足够的长度,使在环道上进行运动成为一种享受。二、自然的再造当时,中央公园的设计风格还受到了英国田园风光的影响。起伏的地势,大片的草地、树丛与孤立木,再加上池塘、小溪和一些人工创造的水景,如瀑布、喷泉、小桥等,形成一种以开朗为基调的多变景观。同时,充分发挥了场地原有的积极因素,并改变其消极因素。例如基地原址坐落于岩石上,沼泽遍布,并且在中间被一座水库隔断。方案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裸露岩石,使它们非常得体地成为自然园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一些沼泽适当扩充为水面。旧水库后来被填平,成为今日公园里最大的草坪。事实上,奥姆斯特德的设计完全改变了基地的地形地貌,但有了公园里偶尔露出一角的巨大岩石(图8-5),使其看上去像是自然形成的山坡地形。而藤蔓丛生的山林树木、蜿蜒的水体其实全部是设计出来的。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处理景物的手法,至今仍被人们称赞。图8-5纽约中央公园保留的岩石景观Fredouille34摄因素,并改变其消极因素。例如基地原址坐落于岩石上,沼泽遍布,并且在中间被一座水库隔断。方案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裸露岩石,使它们非常得体地成为自然园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一些沼泽适当扩充为水面。旧水库后来被填平,成为今日公园里最大的草坪。事实上,奥姆斯特德的设计完全改变了基地的地形地貌,但有了公园里偶尔露出一角的巨大岩石(图8-5),使其看上去像是自然形成的山坡地形。而藤蔓丛生的山林树木、蜿蜒的水体其实全部是设计出来的。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处理景物的手法,至今仍被人们称赞。同时,公园里的建筑数量也被控制到了最少。事实上,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只设计了4座建筑,以及若干与周围环境协调的乡村风味的石桥。所有这些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游客只面对最纯粹的乡村风光。奥姆斯特德还特别注意植物配景,尽可能广泛地选用树种和地被植物,强调一年四季丰富的色彩变化。园内不同品种的乔灌木都经过刻意的安排,使它们的形式、色彩、姿态都能得到最好的显示,同时其生长也能得到良好的保持。建园初期,大片地区采取了密植方式,并以常绿树为主,如速生的挪威云杉,沿水边种了很多柳树和多花紫树。花和灌木品种繁多,还开辟了大片的草地和专门牧羊草地。正是由于在开创时就重视园艺,并经过百余年的培育、更新和发展,今日公园的面貌才会仍旧保留它原有的自然风格。并且,建园初期养殖在林中的不同品种的七对鸟,现已成群。林中的松鼠、鸽子,湖中的鸭子、海鸥都成为游人喜爱的、容易亲近的伙伴。(图8-6、图8-7)图8-5纽约中央公园保留的岩石景观Fredouille34摄图8-6纽约中央公园的大草坪PabloVazquezMoral摄图8-7纽约中央公园自然的道路景观LuiBrandt摄三、丰富的主题空间和娱乐活动公园内部分为若干个主题区域,每个空间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服务对象,相互间又紧密联系。开放的空间合理地运用整体的概念聚合成了一个网络状休闲系统。有“水中露台”之称的毕士达喷泉,位于整个空间的中心是体现公园形象的地标性集会空间。绵羊草坪,是供游人野餐、享受日光浴和观赏城市天际轮廓的好地方。建于1981年的草莓园,平面呈泪滴状,是一个纪念性的公众聚会空间。大转轮则是一个娱乐性的休闲游乐场,是公园最受欢迎的地点之一。中央公园动物园也深受家庭和儿童的喜爱。此外,溜冰、饮食、划船、骑马、攀岩等休闲运动空间,也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不同需要。四、人性化的细节中央公园的设计贯彻了其初创的使命——一个属于所有民众的公园。从设计细节可以充分体会到公园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人使用空间的愉悦感的关注。例如公园中安置了125处饮水喷泉;遍布全园的咖啡店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需要;针对步道复杂、容易迷路的问题设计了街灯柱导引系统,在每个灯柱上都标有数字,根据这个数字的头两位就可以知道最近的街道从而判断出具体方位。同时公园还组织志愿者免费提供导游服务,以便游客了解公园的生态环境和设施。五、与经济相结合的思路中央公园的建立促进了城市经济、建设与交通的发展。奥姆斯特德预见到,中央公园必将成为这个城市的中心。百余年的发展史也证实了这一点,城市建筑向公园外四面拓展开去,三条地铁沿公路两侧而过。特别是公园两侧的房地产价值升高,促进了许多豪华公寓及大饭店的建设。东侧五马路一带为黄金地段,地价昂贵。这里的居民推窗眺望,看到是一片自然风光,呼吸到的是新鲜的空气。总之,中央公园的诞生与发展说明只有公园与城市平衡发展,才能使城市面貌改观,并且更加繁荣。总之,中央公园在各方面来说一直被认为是都市公园的成功先例,中央公园的建立带动了美国城市公园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绿地系统启蒙思想的诞生。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它把自然与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法,已经成为美国景观设计界不可动摇的典型。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曾提到,中央公园不再被人认为是“独立的东西”,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互动中,成为“为我们的东西”。在与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改变中,中央公园伴随着纽约不断增长的人口,提高了城市的公共价值。第二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一、项目背景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位于巴黎市东北角,原是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人口稠密,居民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973年屠宰场被关闭,1974年市场也被迁走,时任总统德斯坦(1974年至1981年担任法国总统)建议将此处改造成一个公园。直至1981年密特朗任总统后,拉·维莱特公园的建设才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并被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旨在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独特的并且有深刻思想含义的公园,既能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工程技术、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1982年4月法国面向全世界进行了公园建设方案的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次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设计要求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竞赛的评审会主席由著名的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BurleMarx)担任,在来自37个国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选出9个最佳方案,经过深化后参加第二轮评选,经过第二轮的评选,具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的建筑师屈米(BernardTschumi)的方案最终中标。他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园林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筑式公园设计方案,在构图上十分严谨和紧凑。二、总体布局与设计理念约55公顷的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乌尔克运河是主要为满足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东西流向,将全园一分为二。南部有19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中央市场大厅,这座241米长、86米宽的金属框架建筑在市场迁走以后改成了展览馆及音乐厅。大厅南侧是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ChristandePortzamparc)设计的音乐城。公园北部是国家科学技术与工业展览馆。公园主要在三个方向与城市相连:西边是斯大林格勒广场,以运河风光与闲情逸致为特色;南边以艺术气氛为主题;北面展示科技和未来的景象。(图8-8)图8-8拉·维莱特公园总体布局图屈米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把园内外的复杂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且满足了各种功能的需要。为此,设计师将公园分解为“点”、“线”、“面”三层要素组织整个项目的布局。(图8-9)图8-9拉·维莱特公园的模型1.点屈米首先把基址按120mX120m尺寸画了一个严谨的方格网,在方格网内约40个交汇点上各设置了一个耀眼的红色建筑,屈米把它们称为“Folie”,它们构成园中“点”的要素。每一个Folie的形状均在长宽高各为10米的立方体中,具体细部根据构架的功能和特别需求而变化,作为问询处、展览室、小卖店、饮食店、咖啡馆、音像厅、钟塔、图书室、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图8-10)。这些方格网和Folie体现了传统的法国巴洛克园林的逻辑与秩序,也成为公园最易识别的身份标记。图8-10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点”2.线公园中“线”的要素是指园中的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林荫路和一条贯通全园主要部分的流线形的游览路。其中的“十字”长廊构成了园中的主轴线。波浪型的顶篷是南北向轴线的标志,而东西向的轴线是沿运河一侧设置的一条画廊(图8-11)。这条精心设计的游览路打破了由Folie构成的严谨的方格网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同时也联系着公园中的十个主题公园,使人在游览时如同置身一部电影中,不断感受各个
本文标题:景观第八章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3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