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一)及答案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Ⅰ)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3分)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B.C.D.2.(3分)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3.(3分)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4.(3分)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积累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D.发酵液PH值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5.(3分)如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B.C.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0分)6.回答下列Ⅰ、Ⅱ小题Ⅰ、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被染成,被染色的原因是.由此可知,玉米属于植物,小麦属于植物.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知: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种,即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其制药目的是为了减少,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避免扦插枝条干枯.7.回答下列Ⅰ、Ⅱ小题Ⅰ、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的蝇.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所以白眼这个性状表现伴性遗传.Ⅱ、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牛(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1)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雌性的基因型是;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雌性的基因型是,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是(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3分)(2007•全国卷Ⅰ)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B.C.D.【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解答】解:A、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B、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C、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故选:C.2.(3分)(2007•全国卷Ⅰ)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解答】解: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只能依赖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菌进入体液中从而被抗体消灭.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对该病菌产生免疫反应.AB、效应B细胞只能合成并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故AB错误;C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释放出来,并被抗体而不是外毒素消灭,故C错误,D正确.故选:D.3.(3分)(2007•全国卷Ⅰ)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分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解答】解: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正确;B、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零,B正确;C、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种群的增长,C正确;D、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D错误.故选:D.4.(3分)(2007•全国卷Ⅰ)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积累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D.发酵液PH值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分析】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发酵过程:菌种选育→菌种的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和接种→发酵条件的控制→分离和提纯.【解答】解:A、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型细菌,在氧气充足时,不会有乳酸的积累,A错误;B、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碳源与氮源之比影响谷氨酸的产量,当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之比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而产生的谷氨酸少,而当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之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到抑制,谷氨酸的合成量增加,B错误;C、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谷氨酸合成量过多时,就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使谷氨酸的合成过程中断,因此需要及时的排出谷氨酸,才可以解除此抑制作用,C正确;D、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发酵液的pH为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会产生乙酰谷氨酰胺,D错误.故选:C.5.(3分)(2007•全国卷Ⅰ)如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B.C.D.【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解答】解:含3H﹣亮氨酸的分泌蛋白,首先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之后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加工,而后由高尔基体包装形成分泌小泡.因此放射性开始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较高,随后放射性在高尔基体中逐渐积累,最后,分泌小泡的放射性逐渐升高.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0分)6.(2007•全国卷Ⅰ)回答下列Ⅰ、Ⅱ小题Ⅰ、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叶肉细胞被染成蓝色,被染色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由此可知,玉米属于C4植物,小麦属于C3植物.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知: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C3和C4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2种,即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在该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和高于高浓度的范围的增加一系列的浓度梯度以及在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取消蒸馏水的对照组.请说明理论依据.原因是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其制药目的是为了减少扦插枝条的蒸腾作用,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湿度,避免扦插枝条干枯.【分析】Ⅰ采用淀粉的定性鉴定实验探究光合作用淀粉的出现部位.玉米为C4植物,淀粉只在维管束鞘细胞内积累;而小麦为C3植物,淀粉只在叶肉细胞内积累,而碘遇淀粉变蓝.Ⅱ、(1)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2)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找出关键词“干枯”,联想到水分代谢就能迎刃而解.由此作答.【解答】解:Ⅰ、(1)玉米和小麦分别属于C4和C3植物,两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有: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叶肉细胞中含有完整叶绿体;而C3植物仅叶肉细胞中含有完整叶绿体;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维管束细胞和叶肉细胞);C4植物CO2经两次固定:CO2+C3→C4、CO2+C5→2C3,而C3植物仅发生一次,即CO2+C5→2C3;“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被碘液染色的植物”既不是典型的C3植物,也不是典型的C4植物,可是它们又同时具有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它应该叫做“C3﹣C4中间型
本文标题: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一)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4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