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世界遗产—云南三江并流
最壮丽的地质奇观—云南三江并流课题组:元宏(20112216011019)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同地球的历史相比,人类的出现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在这个星球长达50亿年的成长征途中,上演了无数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崇山峻岭之间,雪峰高耸、河谷深切,4500万年的地质演变,造就了一处地球上最壮观的高山河谷组合,它就是中国云南的三江并流。•三江并流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金沙江(长江上游)和澜沧江(湄公河上游)这三条大江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穿过横断山脉高大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中幽深的峡谷,并行奔流数百千米而不交汇的自然奇观。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三江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18.6公里。按照河流,分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3个风景片区,8个中心景区,60多个风景点,总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三江并流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西与缅甸、印度接壤,北与我国西藏、四川毗邻。包括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区。三江并流共同孕育了数千年的“江边文化”。•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三江并流”被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N(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三江并流区域旅游•三江并流区域几乎包含了整个滇西北的美景,其中丽江金沙旅游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当属:高黎贡山片区、梅里雪山片区、哈巴雪山片区、千湖山片区、红山片区、云岭片区、老君山片区和老窝山片区。•景观主要包括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峡谷险滩、林海雪原、冰蚀湖泊;少风的板块碰撞、广阔美丽的雪山花甸、丰富的珍稀动植物、壮丽的白水台、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构成了雄、险、秀、奇、幽、奥、旷等特色。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长江第一湾•民间传说: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结伴出游,半途发生争执,大姐、二姐固执地往南走了,金沙姑娘立志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寻找光明和爱情,到古鼓后,告别两个姐姐,毅然转身东去。金沙姑娘转身处,就形成了长江第一湾。怒江第一湾“仙人遗田”—白水台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县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它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圣地—梅里雪山•梅里雪山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是一座北南走向的庞大雪山群体,北段称梅里雪山,中段称太子雪山,南段称碧罗雪山,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便有13座,称“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梅里雪山主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的第一高峰,是全世界公认为最美丽的雪山,被誉为“雪山之神”。处女峰—禁止攀登、不可侵犯•卡瓦格博既是地球历史上版块碰撞托起的一大地质奇观,是“沧海变高山”的地史见证;又是生物南来北往的交汇处,是“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高山花园”;它还是中国东部藏区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朝觐圣地,每年有数十万滇、藏、川、青、甘等地乃至尼泊尔等国的信徒前往朝山转经。近些年来,卡瓦格博正以她无穷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科学考察、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卡瓦格博集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一体,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虎跳峡—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之一•虎跳峡在由丽江去香格里拉的路上,从丽江到虎跳峡镇坐车将近三个小时。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峡景观,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莲花生走过的天桥”—香格里拉天生桥•位于今香格里拉县城东约12公里处,在香格里拉人心中早演绎为具天生桥风景有神秘色彩和美好含意的地方了。这是一座天然的石灰岩桥梁。桥高60余米,宽10米,长约200米,桥面平坦笔直,颇似人工造就。石月亮•石月亮的成因,是因怒江峡谷正处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接合部,强大的地质应力和迅速上升的地壳,构成了怒江峡谷独特的地质奇观和美丽的自然景色。是怒江流域高山喀斯特溶洞景观的典型代表。•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它仿佛是留给勇敢者的去处,这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没有勇气和毅力是无法到达峰顶的。“世界第一村”—尼汝•位于云南香格里拉县境内东北方,距县城75公里,海拔2705米,尼汝四面环山,四周青山郁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因海拔较低,植物生长茂盛。生长有成片的白桦林,秋天一片金黄。山中云杉、冷杉高大精壮,直指云霄,树冠浓绿繁密,可遮风避雨。林中栖息着麝、熊、藏马鸡、猴猁等多种珍禽异兽。•尼汝是一组跳动在香格里拉心脏的最和谐旋律,是一首流淌在“三江并流”腹地的田园诗。这里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留较为完整的山村,美名“世界第一村……”。•尼汝有美丽原始的景观,内有南宝牧场、地吉牧场、下掉阁牧场、七彩瀑布、丁汝湖、色烈湖、冰川雪峰、溶洞河流、地质多样性等。很多人还没听说过的一个地方,长期生活在尼汝的藏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耕半牧的悠然生活。尼汝在世所公认的香格里拉秘境里,被人称作秘境中的秘境,是个“让人愿意醉死在那里”的地方。是年轻人旅游、探险、徒步的圣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回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石鼓镇为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所在地,是茶马古道的要津和南下大理、北进藏区的交通枢纽,是金沙江上游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这里1977年建立了红军渡江纪念碑,1999年又配套修建了以金沙水暖为主题的红军渡江雕塑。1983年,纪念碑和博物馆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石鼓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茨中天主教堂中国最美十大教堂之一•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但又明显融汇了藏汉等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在高大的三层钟楼的屋顶上,有中国传统式的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但是教堂内部却到处是中国化的对联:极仁极爱,至善至谦。茨中天主教堂•茨中教堂是香格里拉的象征和浓缩,百年茨中教堂是中法友谊的象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小布达拉宫”—噶丹·松赞林寺•位于云南迪庆,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寺院建筑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建筑金碧辉煌,造型丰富多彩的镀金铜瓦,殿宇宝角兽吻飞檐,扎仓大殿宽敞恢宏殿,殿中供奉的诸多佛像:昆塔高大神圣,两侧西厢的壁画雕饰精美琳琅。•松赞林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达赖、七世达赖时期的八尊包金释迦牟尼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及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是亚洲几条大河流经的地方,也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这些河流数千万年的雕刻作用,造就了一大片在全世界几乎是仅有的雄奇的自然景观。丙中洛—云山雾水传说中的桃花源•丙中洛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存,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丙中洛境内有国家级4A景点3个,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和丙中洛田园风光,省政府批准的一级景点2个,二级景点6个,三级景点3个。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七个“关键地区”的第一位,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这里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有高等植物210余种,1200余属,6000种以上,仅占有中国0.4%的面积而容纳了中国20%的高等植物。这里生存着哺乳动物173种,鸟类417种,爬行类59种,两栖类36种,淡水鱼76种,凤蝶类昆虫31种,而这些动物总数均达到中国总数的25%以上。这在中国乃至北半球和全世界都是唯一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楞、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滇金丝猴—继大熊猫之后的“第二国宝”现存约1700只其他旅游资源高黎贡山片区哈巴雪山片区千湖山片区老窝山片区梅里雪山片区谢谢观赏制作:元宏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声明:内容信息如有错,敬请谅解
本文标题:世界遗产—云南三江并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5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