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书笔记文/明日天地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是PPT做的很牛的一位大叔——张志老师(网名@秋叶)今年的新作,这本书汇聚了张志老师这几年的读书经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阅读观,干货满满。对于那些自认为读过很多书,但是依然感觉没有什么用的人,建议读读这本书,学习一下张志老师的读书方法,相信收获会很大。按书中介绍的分类,本书属于经管类,介绍读书方法的书,因此适合框读法。然后我尝试运用秋大的一种框读法来解读本书:1)本书想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为什么你老是感觉没有时间读书?(时间管理不好,不够坚持)为什么你看了许多书,却依然感觉没什么用?(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究竟应该怎样读书?(阅读观、读书方法)2)而现状却是这样的——首先,大部分人都有一颗求知的心,但大家都战胜不了自己人性的弱点,贪多,懒;其次,人们普遍缺乏正确的阅读观念;再次,大家对怎样高效阅读一本书缺少方法;然后,大家都还不太愿意动手。3)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大叔写了这本书。下面是我以“书摘+感悟”的形式来解读的笔记。这本书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序篇+上篇+中篇+下篇。大叔介绍的读书方法都在序篇里,后面三个部分都是大叔围绕前面的读书方法在作实际演示,所以整本书可以大致总结为“理论+实践”的结构。在序篇中他提到很多阅读的观点,在此摘录其精华与大家分享:1.学会时间管理,再忙一年也能读上百本书。书中多次提到柳比歇夫这个人,谈到这个前苏联大叔的时间管理方法,令人惊叹。给我传达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如果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就容易做到自控自律,从而可以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给自己的阅读制定一个目标,就可以很好的促进这样的过程。2.做喜欢的事情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考学到的这句格言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带着好奇心,认真的去做,当你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有了收获,兴趣就来了。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毕竟,没有人他一出生就喜欢做某一件事啊。3.合理搭配四类书:工具书,专业书,视野书,潮流书。工具书是随时要用到的书,比如词典一类的参考书,不论是语言类还是专业类,这类书不能少;专业书一年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看几本;视野书可以拓展我们看事情的角度,有助于换位思考,解放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因此各种领域都可以涉猎,权当乐趣消遣就不错;潮流书嘛,主要是一些新书,要保持与时俱进,适当看一些也不错。4.要清楚自己每个阶段读书的重点,因为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是有侧重的。高中的时候课程任务紧,读的书基本都是课内书籍,枯燥的要死,那除了这些教材书,我课外比较喜欢看的是天星教育的疯狂阅读系列,那个时候选书比较侧重于这种文艺青春类的书籍。刚上大学,开始接触一些国内或国外各类的作家,比如国内的韩寒、三毛,国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等等,那时就比较侧重于文学散文类。现在的自己,意识到成长的重要性,想要能力的快速提高,专业类和PPT等职场必备技能类书籍就是学习的重点。因此一个特定的时段围绕自己的某个梦想或目标选定阅读的侧重点是很重要的。5.什么都不懂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这里我想到大叔在另外一本书上提到的一个观点——“在成为通才之前得先在某一个方面成为专才”,这个道理与读书是相通的。6.有些书你不喜欢,是缘分没到。别人的经典阅读体验未必就适合现在的你,如果你发现所谓经典好书你读不进去,又不是你的专业必修书,不必强求去读,放一放,等以后缘分到了再读。7.读书要主动结合现实思考和行动。这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最讨厌只说不做的人一样,只看书不思考不行动的人同样不讨人喜欢。把读到的书中的一些观念马上和现实印证结合,或者主动和自己的经验撞击,做记录,不然的话心得会遗忘的很快,很难成为你的内容。8.读书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搅拌器,而不是容器。这与批判性思维和海绵式思维相似,搅拌器就是逼着你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读书,而不是一股脑的吸收书籍作者所说的所有观点。作者十分强调读书要联系实践来思考消化,读过的理论知识模型唯有经历现实情境的反复搅拌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我认为这种搅拌器的观点是整本书中最有价值的观点。9.不能过度依赖网络碎片化阅读模式。要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整体思维能力。10.不同类型的书,读书的方法也不同。来看秋叶大叔的10种读书方法:通读法——形成知识框架。反复通读几本关于你感兴趣的领域的入门经典书,真正读懂读透之后就会形成一套框架,以后遇到新的关于这个领域的内容,有用的,就对应吸收到这个框架里来,而不会成为一个知识碎片。树读法——专业方向的主题阅读。秋叶大叔说,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我觉得很对。那具体怎么做呢?大叔给我们的思路是采用写书的方法,就主题方向,列出问题提纲或目录,然后按照这个目录,把书中读到的有用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到对应的条目下,逐步完善内容。所谓树读法,书中的解释很形象:就好比养一颗小树,主干枝丫都有了,然后我们就从不同资料里获取养分其浇灌它,让小树长大,长出更多枝丫,如果发现有些枝丫影响整棵树的生长,那就毫不留情的剪掉它。图读法——啃硬书。首先,什么是硬书?大叔的观点是指口碑好、内容多、思想含金量高的书,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名声在外,但要读懂原著或译著,相当困难。我的理解就是指内容自成系统、结构层次分明、经久不衰的经典书籍,比如亚当·斯密《国富论》、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这两本书就非常硬,很难啃。那么,怎样读这类书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因为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已经将框架植入了书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样的工具尝试着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出来,分析其写作思路,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思维成长;另一种就是读完一本书之后为其制作一个读书笔记PPT,秋叶叔叔认为这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一种做法,相对困难。但一般对一本书的观点进行精心提炼和内化重组,做成读书笔记PPT以后,就很难遗忘其中的内容,这是消化一本书核心思想和精华立竿见影的方法。关于制作读书笔记PPT,大叔从选择的角度总结了5点:第一要选对书,注重知名度和传播潜力;第二要选对人,要考虑书的作者及出版社在如今流行的新媒体上活跃与否;第三要选对路,仔细思考所选书的类型适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制作PPT?心灵鸡汤类适合做警句摘录,例如特立独行的猫《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专业领域深度研究的书籍适合采用框架梳理图文讲解的形式,例如《21世纪资本论》……;第四要选对势,秋大总结的这个“势”挺绕的,我的理解是在思考时不拘泥于一种思维,要跳出框框主动对照现实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其实这就是把读书的一种态度(前面摘录的第七点)移植到PPT制作当中,称为“势”;第五要选对法,先Word再PPT这是做PPT的基本法则,先用Word写下每一页的内容要点,顺便构思大概的版式和素材,接着每一页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例如“抄录+点评”就是很经典的方式。先想清楚再动手无疑是最有效率的做法。框读法——经管类。对于经管类的书籍,一般其理论都比较难懂,常规的读法很难读懂,大叔建议的做法是先找到一个框架,然后顺着这个框架的每一个小结构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这是带着问题去读书。上面的图读法也提到框架,和框读法的框架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认为肯定不是。图读法是从书中发掘并提炼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通过作者的写作框架思考问题;而框读法则是借助某一个常用的比较大众的读书框架,用这个框架来理解一本书的思想。前者框架存在于书中,后者存在于书外。换个说法应该是,前者的思考方向是作者→读者,后者是读者→作者,中间的连接物就是对应的一种框架。炼读法——畅销书。用几句话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加以解释。一般是三句话。所谓炼读,就是把一本书读薄的过程,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得看出作者的思维逻辑才算成功。逆读法——传道书。什么是“传道书”?就是作者貌似“大牛”,或者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大叔对这类书的做法是采用逆向思维,和作者作对,反着来:列出自己认为书中错误或在现实中不适用的观点,说出理由,一条条反驳。抄读法——大牛书。当我们与作者水平相差太多的时候,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的把作者的观点摘抄下来,或许将来某一天就理解了。仿读法——工具书。工具书没什么好说,对照书直接做就是。诵读法——文艺书。文学类、诗歌类多可用诵读或者鉴赏的方法。大叔通过小伙伴的总结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写诗评的思路。第一步,交代与诗歌的“偶遇”背景;第二步,交代诗歌的基本信息;第三步,表达一下阅读之后的感受;第四步,陈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第五步,进行客观对比;第六步,友情分享;第七步,模仿学习。闲读法——快餐书。所谓闲读就是用来放松的,不必太认真思考,权当消遣。我以为,书也可以分为这么两类,一类是干货类,读起来枯燥乏味,但是很有营养,能给你涨很多知识;另一类呢,没有干货,看似毫无营养,其实它能带给你快乐,这也是极好的。换个角度说,快乐也是一种营养,所以这种快餐书偶尔看看换个脑子也不错。我是怎么读这本书的?读这本书时我重点关注两点:第一,序篇的方法论是如何应用于后面的实际拆书之中的;第二,作者拆书写作的逻辑思路。我觉得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是正确的努力方向。至于后三个部分实际介绍的知识模型,大部分我都不作深入了解,小部分再学习,这个不是重点。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不拘泥于一种方式,正是大叔所讲的做读书笔记要选好“势”。在后面的实践篇章之中大叔分享的拆书笔记都没有说是一套固定死的方法,都是在大的框架之内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分析。比如在拆《参与感》和《黑天鹅效应》的时候,大框架都是背景+知识介绍+应用实践+思考建议,但具体在每一个环节,大叔所选的“势”就很不一样。《参与感》是潮流书,很火,大叔的逻辑就是先根据互联网背景解释了这本书流行的原因,然后采用炼读法,三句话逻辑鲜明的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提炼出来,然后引出核心论点——参与式消费模式,以此结合雷军的七字诀进行分析,非常精彩;《黑天鹅效应》也是畅销书,但好像没有必要去解释火的原因,因为书名已经告诉我们这种看似罕见但在实际中经常发生并带来灾难性后果的规律对人类影响重大,它揭示的是一个不确定性和随机的世界,而现在的社会人们最在乎的就是“安全感”,因此这种书很有市场。大叔拆这本书的时候是先简单介绍书的作者和大概内容,接着具体介绍“黑天鹅”的历史由来,以此引出这个“黑天鹅效应”,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特点,然后针对此效应给出几点重要的启示,即人类应如何正确看待黑天鹅效应及应对思路,最后拓展到个体身上,普通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黑天鹅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这表明,看待一种普遍性的“罕见”事件,最合适的视角是采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背景,原因,应对策略,具体到个体的应对措施。而对《参与感》这种具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模式,应该针对该企业的具体文化,来思考该模式萌芽及生存发展的土壤空间是什么。如果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不合适,因为模式本身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属于解决问题中间的一环,而且只以策略这一环为重点,与其他关联不大,所以好的角度就是研究其适用条件。点评一下本书,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大叔的书基本都是干货,而且是那种超级干的货,我读过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轻松学会独立思考》和本书都属这一类。简直就是大叔阅读观和成长观的影射。对于正处于三观成型的大学生,影响很大。这类书观点非常多,论证说理逻辑非常清晰,很适合用来锻炼批判性思维。由于不含水分,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看到的知识很多,视觉冲击强烈,但想要真正学到东西很不容易。因此说这些书适合精读。那消化一本内容比较干的书有四个过程:通读一本书,核心观点及精华摘录,整体内化,高质量输出。具体一点前两个过程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在阅读的时候通过做笔记画线条画圈圈的形式将每一篇核心思想标记出来,整体内化就是读完之后写Word读书笔记、写书评,高质量输出则是进阶做法,选定某一个方向制作PPT或者讲给别人听,侧重于分享。知道一种思维框架不难,在大叔这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框架,因为大叔乐于
本文标题:《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6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