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答案)
专题训练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生字注音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臆断(yì)◆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当求之于上流(代词,指石兽)其反激之力(助词,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是)◆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表判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古义:侵蚀、冲刷;今义:咬)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词类活用棹数小舟(“棹”,船桨,这里名词作动词用,“划船”)◆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A.河干(gān)圮于河(qǐ)棹数小舟(zhào)B.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C.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sù)D.倒掷(zhì)臆断(yì)欤(yú)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4)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5)竟不可得(最终)(6)曳铁钯(拖)(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求)(8)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其其反激之力但知其一B.之闻之笑曰然则天下之事C.于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翻译下列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其他方面的人和事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二石兽并沉焉(一起)(2)以为顺流下矣(认为)(3)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4)湮于沙上(埋没)7、翻译下列句子。(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8、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9、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来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10、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陋室铭》、《爱莲说》◆生字注音周敦颐(dūnyí)蕃(fán)淤(yū)蔓(màn)亵(xiè)濯(zhuó)馨(xīn)苔(tái)牍(dú)儒(rú)蜀(shǔ)陋(lòu)◆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远香远益清(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副词,远距离地)◆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样子。)◆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5、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不生枝蔓,不生枝节”的意思)6、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清”,显得清幽)◆文言句式1、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3、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于”)◆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甚蕃(fán)淤泥(yū)濯清涟(zhuó)鲜有闻(xiǎn)2、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惟吾德馨只(2)阅金经指佛经(3)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4)亭亭净植竖立(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6)斯是陋室这(7)濯清涟而不妖洗(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9)陶后鲜有闻少(10)宜乎众矣应当4、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的标志(1)孔子云:何陋之有?(E)(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A)(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4)渔人甚异之。(B)5、下列各句应采用怎样的语调或语气来诵读?(1)孔子云:何陋之有?肯定的语调。(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感叹的语气,要含有惋惜意味。(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慨叹。(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讽刺。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解析】D宜:应当。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大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9、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衬托莲的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可)。10、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优雅,生活情趣高雅,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也就不觉得陋了。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解析】C�“说”侧重于议论。卖油翁◆生字注音尧咨(zī)自矜(jīn)家圃(pǔ)睨之(nì)发矢(shǐ)忿然(fèn)但微颔之(hàn)沥(lì)◆一词多义之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以钱覆其口(介词,用)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而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尔但手熟尔(罢了)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古今异义1、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2、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词类活用1、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2、吾射不亦精乎(动词用作名词,射箭的技艺)◆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A.自矜(qín)家圃(pǔ)释担(shì)B.睨之(nì)发矢(shǐ)微颔(hàn)C.尧咨(zī)酌油(zhuó)葫芦(hú)D.遣之(qiǎn)忿然(fèn)沥之(lì)【解析】“矜”应读jīn。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公亦以此自矜(夸耀)陈康肃公善射(擅长)B.但微颔之(稍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就)C.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他人)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D.尝射于家圃(曾经)尔安敢轻吾射(疑问代词,怎么)【解析】C�“他”指“别的奥妙”。3、说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1)但微颔之名词用作动词,点头(2)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睨之久而不去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无他,但手熟尔D.尔安敢轻吾射【解析】A�离开/前往;B�箭;C�只/但是;D�怎么/安全。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愿为市鞍马愿驰千里足B.尝射于家圃尔安敢轻吾射C.睨之久而不去相委而去D.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解析】A�愿意/希望;B�动词,射箭/名词,射技;C�离开;D�自我/从。7、文中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什么?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8、“公亦以此自矜”的“此”指的是善射。(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9、“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能否将句中的“睨”换成“看”“观”等词?为什么?不能。“睨”表示斜着眼睛看,有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技并不在意。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10.文中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由“忿然”到“笑而遣之”。通过卖油翁的表演,陈尧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11.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件事?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酌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现身说法,以“酌油”技艺说服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这样突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孙权劝学◆生字注音卿(qīnɡ)岂(qǐ)邪(yé)涉猎(shè)孰(shú)更(ɡēnɡ)◆一词多义当当涂掌事(掌管)但当猎(应当)以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识别)◆古今异义1、治经为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3、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5、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今义:更加。)◆词语理解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三年不见,在这家公司担任经理的张明已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也写作“刮目相看”。(※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我们学校的这支足球队让观众刮目相待。)◆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A.蒙乃/始就学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蒙/辞以军中多务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解析】A应为“蒙/乃始就学”。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权谓吕蒙曰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4)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5)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6)即更刮目相待重新3、下列加点语气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陈述的语气,可译为“罢了”。C.卿言多务,孰若孤?孰若孤:谁像我(事务多)?反问语气。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解析】B“耳”表示限制的语气。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但当涉猎只,只是(2)乃始就学于是,就(3)刮目相待擦拭(4)遂拜蒙母于是,就7、翻译下面的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兄长怎么认清事理这么晚呢!8、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先是一语道破,指出“学”的必要性;然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9、吕蒙“乃始就学”后有成果吗?请用课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10、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专题训练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基础知识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通假字或别字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7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