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丹克雷DanKiley生平介绍1912.9.12:出生于美国波士顿近郊的小镇若克斯拜瑞。1931:进入当时很有名的瓦伦.曼宁德设计事务所,接触到了欧洲的古典园林艺术。1936:进入哈佛研究生院,系统学习园林设计,大量汲取了东方与欧洲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并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1937-1938:和艾克博、罗斯共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社会的角度对景观设计作全面阐述,引发了后来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1939:迁居华盛顿,在政府的公共住宅管理机构工作。生平介绍•1942-1945:进入美国军队,在军队的工程公司任设计部门主管。其间因设计出最有影响的作品纽伦堡二战战犯审讯法庭,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国家荣誉勋章。•二战后:和沙里宁一起组成设计小组,承接了多类设计项目。同时继续在公共住宅管理机构工作,并经常在大学演讲授课。•50-60年代:一生最多产的时期,诸多作品逐渐吸引大众视线。完成米勒庄园的设计,这是其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突破。•1963:发表《自然:设计之源泉》,标志了凯利设计思想的成熟。生平介绍•60-80年代:在世界各地完成很多作品,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大师的地位。•80年代后:在日本和欧洲各地进行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尝试。从不同文化角度对现代景观设计作出全新的探索。•1997: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是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园林设计师。•2003.2.21:与世长辞,自此走完了他极其辉煌的一生。生平介绍设计风格•结构主义•规整与自然布局的有机结合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他的作品反映出他那深深扎根于历史中的对自然秩序的精神追求。•他认为“自然中的连贯而简洁的组织形式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并可以运用到场地规划和物质建构中”,这种简明的组织形式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过程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在不停的运动和改变。•在将这些简洁、统一、相互作用的设计原则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凯利这种高度独立而又相互一致的设计形式相当杰出且适用。•正如他自己所说:“人总是在或多或少地制造着生动的线条”。设计风格•克雷的作品通常使用古典的要素,如规则的水池、草地、平台、林荫道、绿篱等等,但他的空间是现代的,是流动的。他从基地的情况,客户的要求以及建筑师的建议出发,寻找解决这块基地功能最恰当的图解,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功能空间,然后以几何的方式将其组织起来,着重处理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区分和联系。他认为,对基地和功能直接而简单的反映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个好的设计师,是用生动的想象力来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使问题简化,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经济的方式,也是所有艺术的基本原则。•他擅长用植物手段来塑造空间,在他的作品中,绿篱是墙,林荫道是自然的廊子,整齐的树林是一座由许多柱子支撑的敞厅。克雷对植物材料的选择非常精心,植物的形态、高矮、枝叶的疏密、冠幅的大小、季节的变化对于空间效果至关重要。在费城独立大道第三街区的设计中,规划委员会不同意克雷提出的刺槐按16×12英尺种植的方案,坚持20英尺以上,克雷认为,只有相对小些的距离才能使树冠形成连续的顶棚,才不会破坏空间的尺度和统一性。经过不断争取,最终以12.5×18英尺的折衷方案实施。在达拉斯的喷泉广场,克雷选择落羽杉的理由更让人信服,落羽杉是达拉斯的乡土树种,适合水生环境,它的高度与高大的塔楼相衬,它是落叶树,有季相的变化,它的针叶在落入水中时不会象阔叶树那样给水池带来太多的麻烦。设计风格•克雷经常从建筑出发,将建筑的空间延伸到周围环境中,他的几何的空间构图与现代建筑看起来是那么协调,许多建筑师欣赏这种风格,选择克雷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因而,他成为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一些公共建筑的环境的缔造者。克雷与美国众多一流建筑师有过良好的合作,如路易斯?康、小沙里宁、贝聿铭、凯文▪罗奇、SOM等。他曾获得过各种组织的60多个奖项,1992年,他获得哈佛大学“杰出终生成就奖”。他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馆、华盛顿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等地巡回展出,这些荣誉表明了克雷的成就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肯定。设计风格主要作品介绍米勒花园奥克兰博物馆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喷泉广场米勒花园MillerGarden所在地:印第安纳州哥伦布斯小镇日期:1950’s类型:私家花园面积:3.75Ha米勒花园地理位置场地情况:建筑坐落于整块场地的东侧陡坡的旁边,场地地势由东向西下降,一直延伸到布满密林的河岸,河岸与陡坡之间原有的草地和一些树丛,使场地的南北方向变得连贯。场地布局:将长方形的场地分作三部分——树林、草坪、花园寻找建筑与自然的最佳结合点——花园。在整个设计中,可以明显的发现,花园是建筑外的自然,同时花园也是自然中的建筑。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过渡关系经常是明确的序列关系:建筑—规则式的花园—自然式公园—自然环境。这之中,建筑环境的控制力不断衰减,在梯度变化中自然的过渡到自然环境中。平面图设计设计手法设计切入点——由建筑出发(1)通透性由小沙里宁设计的建筑,建筑本身简洁而精致,它为花园的设计提供了潜在的几何,四个侧房围绕中心下沉的房间形成风车式的布局,整个建筑内部与外界采用玻璃墙和天窗,这让外部的氛围(阳光,树影,微风)与室内的氛围融合;就如用屋顶盖住了四个独立的“建筑”,加之建筑四周的玻璃墙和屋顶天窗的运用,使得外部自然渗透入建筑内部,似乎出现了建筑内的‘建筑’和建筑内的‘室外’。这种建筑与外界的通透感正好成为了设计的切入点。设计手法首先在建筑原有基础上底座向外延伸25英尺,使整个建筑匍匐大地,加强了建筑与外界的融合渗透。花园与建筑渗透,自然与花园渗透,似乎整个连接都顺理成章,一种延续的流动的空间将就此展开。设计手法(2)轴线长方形建筑内部,4个功能区呈风车状排列在中心下沉式起居空间的四周,由此可由建筑延伸出四条轴线,以此为基准,将建筑轴线扩散到花园之中。在花园中对应建筑轴线延伸出四条园林轴线。这种轴线的做法似乎与古典造园的轴线有相似之处,但在轴线布局上却打破了传统,轴线并非指向建筑或是说具有某种仪式性,相反轴线平行于建筑展开,是平稳的,均衡的轴线互相正交。轴线的运用使建筑产生了对整个场地的控制感,加强了建筑与外界的融合。但是,同时由于轴线无主次,无指向性的展开,即没有任何一条轴线指向建筑,所以给人一种离心,延伸的感觉。轴线之间互相正交,雕塑和水池完成了轴线与轴线之间的转换与延伸,随之整个空间流动起来。设计手法(3)几何均衡布局不对称布局是现代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不再单纯追求对称性而在乎一种和谐的平衡。格罗皮乌斯1923年申明包豪斯的新观念时说:“房屋各部分的对称关系,以及它们都指向一条中轴线的做法,正在被一种新的平衡所取代。一种不对称但却富有节奏感的平衡代替了原来生硬的对等对称。”米勒花园中,风车形的建筑,引伸出一系列不对称的景观布局形式,这与轴线的布置是异曲同工的。这种均衡与同时代的风格派相似(抽象出米勒花园的分区平面图与蒙德里安的画作比较),各种正交直线划分出几何区块,简单明了,但却均衡平静,平静中又有着微妙的转换与流动。米勒花园中,空间自由而平等的交融、微妙的空间层次、丰富的轮廓和元素暗示出平面尽管有着简洁的构成规则,空间却是多变和多重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趋于平等,使人在游历中感受景观的延伸与无限。设计手法(4)网格在现代建筑设计的领域中,网格是一种象征手法,是延续建筑结构和形式的设计手段。丹凯利在米勒花园的设计中,有一套完整的基准格网体系:从室内和室外的数值上它们是以整数倍数扩大的,并且景观和建筑的网格位置对位,有意在通过这种暗示强调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室内空间很自然的引导更大尺度的室外空间。其中,建筑的墙体和柱子的模数定为0.762平方米。作为连接室内和室外的空间设计形式,丹凯利则用3.05平方米的网格结构来种植树木和绿篱。景观的网格结构作为一个强有力的音符和建筑的形体相回应。由建筑网格为起始,向四周逐渐按比例放大的网格扩散,使建筑与园林富有秩序,看似平静,却似乎有一股离心的,无限延伸的张力。设计手法空间组织构造构造元素绿篱是墙,树干是柱子,树冠是屋顶。将植物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来运用,将平面图中的绿篱突出出来,可以发现,整个米勒花园的平面就像一张建筑平面图。丹凯利使用人们认为的“古典”造景元素———如规则水池、平台、果阵林和绿篱等。这些丰富的景观元素形成每一个网格结构单元:规则水池、平台、果树林和绿篱、草坪等,加上阴影、石头、水等自然元素的时空变化,元素间的形体在平面、竖向上的相交,重叠,连锁和建构更大的变幻不定的形态。设计手法这种元素的运用使其具有一种水平线的美感,12英尺高的绿篱成为绿色的墙体,设定室外空间的界限,相同树种的植物规则种植,这在水平线上产生了视觉的延伸感。这种由水平线产生的美感,从地势更低的树林里观看更加明显,建筑和园子的界限消失,白色的建筑就像是镶嵌在绿色空间里的一块宝石而已,被一条条长长的行道树形成的直线不对称分隔,清晰的直线更加强调了由于水平线而产生的视觉效果。设计手法空间分隔可以看出,米勒花园中的空间分隔大都是靠绿篱(墙)来实现的。通过绿篱(墙)和树干(柱子)的不同的组合排列,从功能出发在园子中明确的划分出了不同的空间。入口的道路,矮篱、高篱、行道树对道路进行围合,有明显的轴线感,形成了三个层次,使虽然很简洁的空间有了层次和微妙的变化。游泳池用较高的绿篱围合,保证了游泳池是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设计手法游泳池南部的小空间,通过矮篱围合,较为通透,通过栽植孤植树使整个空间有了视觉中心,使整个空间独立出来,有归属感。紫荆的树林,紫荆分枝点较低,围和出的空间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但较高篱围合出的空间通透,较为活跃。设计手法两排刺槐,形成了如同长廊的空间,因为刺槐道路的西边地势下降有陡坡,更加强了长廊的感觉,道路两端的雕塑和喷泉界定了整个空间。站在开敞的回廊向西望去是两排平行于房子的北美皂荚树所造成的框景,可以看见摩尔的雕塑。这两排植栽一方面可以给住宅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则形成了由北边花园往南的一条步道景观,就像建筑中的廊子。设计手法建筑东面的草坪较为开阔,是整个园子中最为开放的空间,就像整个园子的一处留白。基地的边界用侧柏树篱构成,为避免形式的过分僵硬,其中的部分侧柏相互错开种植。红枫则密植在住宅东面道路的两侧,部分树丛是杂植的,开车经由其中,就好似行过一条暗的绿色隧道般。由树干之隙缝中能看到一格格的框景,就像走在皂荚树步道上,可一边沿着房子散步一边欣赏风景。园子东北部的苹果园,围合出了类似于建筑中庭的一个空间,整个空间虚实的变化,使其充满了趣味。设计手法明暗处理将所有的树冠都看作屋顶,提取出来,可以发现,凯利的米勒花园就像在塑造一个个不同的建筑空间,虽然造园元素简单,但是简单之中却有着丰富的变化。明暗变化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光影的变化总可以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延续,即使是园林,似乎也可以找到类似于天窗,中庭或是廊子的感受。由于其规则巧妙的园林布置,使得花园中的光影变化明显,通过光影让整个园子与建筑有了更好的同一性。北侧的苹果园——丹凯利苹果园和一般的树阵不同,他在矩形的树阵中挖出了矩形的空地,使得整个果园有类似于中庭的感觉,光影变化更加丰富明显。西侧的刺槐走廊——列植的刺槐似乎成为了园子的边界,其东面是“室内”,其西面是“室外”,西晒是一道道树干的影子就如同廊子中的柱子一样,一暗一亮,让人对园子有了明显的归属感。房屋西侧的椴树——为建筑挡住了西晒,通过椴树在建筑上产生的光影,加强了建筑与园子的融合。设计手法铺装变化铺地以一种拼接的方式作为地面基础,在长度和比例上产生连续变化,成为花园基础的构成部分;空间随着移动连续地展开,视觉和空间大胆地交融;景观要素有目的地在平面上和立面上不相一致的做法,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通过这个方式,凯利试图加强景观的偶然性、主观性,加强时间和空间不同层次的叠加和空间效果。这些也正是结构衔接的本质———结构元素的连结和转换。设计手法整体叠加丹·凯利结构主义空间的具有“流动”性,常是严谨的网格、多种秩序的叠加,加上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
本文标题:丹克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1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