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鉴赏品味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中国人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鉴赏品味•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鉴赏品味•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古典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反衬•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独自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鉴赏品味•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鉴赏品味•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感受距离产生的美。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荡一叶小舟,穿行湖泽之上,摘几枝莲花,送给心上人。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教人心醉。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叹息之声改变。这叹息来自一怅立船头的女子,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女子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点明了这女子忧思之由来:思念的丈夫,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之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但望见的不是故乡的山水和采莲的妻子,而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浩浩的烟云!诗中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在这静寂中,天地间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怀,撼人心魄。作业•背诵全诗;•预习《短歌行》。
本文标题:涉江采芙蓉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4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