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典阅读与专业成长张贵勇第一部分教育经典阅读•一、教师为何要阅读经典•在不爱读书的人眼里,是无所谓经典的。在尊重书籍、爱书之人的心中,书才有高下之分,有经典与非经典之分。•1、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对经典的定义。•2、教师群体需要阅读经典•教师与其他群体不同。一是职业要求,二是专业成长要求。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教育经典,能少走弯路,更快实现专业成长。三是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时间有限,要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读好书。•3、经典能尝到阅读的甜头,有助于养成阅读习惯•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现在大都是在外部干预下的强制性阅读。没有把读书内化为自觉,不能全身心进入书中。•时下教师阅读往往没有目的性,有什么读什么,或者随个人喜好而读。真正科学的阅读方法是从阅读经典开始。•二、阅读经典的方法•1、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闫学、窦桂梅、钟志农的例子。闫学——突破完善知识结构这一瓶颈,闫学于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特级教师的评选,成为当时山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那一年,她32岁,距离她初登讲台只有11年。窦桂梅——提升专业素养方面的阅读,也应当分成两种,一是作为教师应当读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读物。各种学科补齐了,有助于教师突破成长的高原期。钟志农——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占有研究资料,要尽可能掌握自己业务发展范畴内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如果视野狭窄,孤陋寡闻,脑子里就无法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应有的架构。•2、要与实践相结合,把自己放进去。•有的教师理论水平很强,也能写出漂亮的论文或承担所谓的课题研究,但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却非常糟糕,这些教师其实并未真正理解教学,多半是远离课堂实际的阅读受害者,在阅读上陷入了误区,即没有做到阅读与实践相结合。于永正——读《塔上旗》,他明白了小目标引起大快乐,有好消息提前告诉学生,如周末聚餐、外出参观等,“让学生一星期都揣着高兴”。他也很少训斥学生,因为马卡连柯说过,温柔的劝说胜过严厉的批评。华应龙——试着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定势,经常跳出问题看问题,如在教室后面架上摄像机,听听自己的课,如珍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从微小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张云鹰——在深圳比较有名的特级教师。1997年,她走出湖南,来到深圳,继续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2003年,通过竞争上岗,如愿成为一名小学校长。意识到教育管理知识的欠缺,她开始大量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3、要上升到知性阅读的层次。•在读书周刊做编辑的时候,我看到了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挺适合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看看。因为书中列出了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阅读的路径,从哪里开始阅读。知性阅读——是一种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是提升教师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4、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名师读书时都有一种好习惯,就是喜欢联想,喜欢思考。能读出问题是最可嘉的。••有时为了读懂一本书,名师们会画一些表格和公式,借助数学和逻辑学的知识。这种思考源自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习惯,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益处,一是阅读变得轻松而愉快,真正产生阅读之乐;二是养成有条不紊的处事习惯;三是借助旁证和反例,发现事物背后的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吴非——根据小说的描述制作了表格,把舰艇的吨位、装备、航速、人员及被击沉的时间等一一找出,编写进去,并推算出大致方位。由于当时书很少,加上年轻,记忆力好,他培养了较强的资料搜索能力,并养成了将资料分类的习惯。程红兵——把历年高考题目按照知识点和解题规律进行分类,把这些题目分析透之后,不是灌输给学生,而是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发现解题的规律和技巧。这样一来,学生印象深刻,效益非常明显。李镇西——要一边读一边发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是推敲、研究乃至质疑。通俗地说,就是要能够提出问题,不懂的问题提得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深入。•5、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一是做摘抄,摘抄什么,好句子,有思想的句子,就像发微博一样。二是一些具体数据。三是做批注,将来查找方便。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钟志农每本书他都圈点勾画,读完后写心得,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嵌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近几年,他养成了不动电脑不读书的习惯,电脑里49个命名为“读书笔记”的文件夹按时间、学科分门别类,里面是一本本书的摘录与感想。•6、写是教师阅读的重要一站。•写文章,是一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对教师而言,书籍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每天的教学生活则是我们写作的内容。•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写,会改变教师。李希贵——2009年,李希贵去美国学习了一个多月。在美国的那段时间,他像被挤压的海绵一样,每天全身心地学习、记录、反思,与人交流,吸纳最新的教育理念。回国后,教学笔记变成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后来,书中的很多做法被他巧妙地应用到北京市一学校教育管理实际中,他也因之成为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打破班级授课制、建立学科教室。•6、与人沟通,读书沙龙。•读书进步最快的方法是与人交流。北京市十一学校王春易的生物教师就写了一句话,学习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别人讲述一遍。•与人沟通,其实是在建立一种•学习共同体。《教学勇气》的•作者,在书中就说,构建教学•共同体是一场教育变革。•8、阅读经典也讲究缘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是什么》我至今没找到,还有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找出要花力气,得到书要考缘分。•还有王崧舟的例子。•2007年,王崧舟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的《语感论》一书的影响。潘新和著的洋洋一百多万字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是他所看到的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语文课程理论方面最有建树、最有见地的一本书,也是对诗意语文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三、读哪些经典与经典的选择•看一位教师的水平,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列一个书单。•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教师周益民读了这样几本书:刘绪源的《儿童文学思辨录》、丹麦学者德拉戈尔的《在蓝色中旅行:安徒生传》、王小妮的《上课记》。•1、我给大学生推荐过书单,并附了推荐理由。我给大学生推荐的10本书。•《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安德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理由:这是一位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不同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碰撞,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事物以及将来如何做父母。某种程度上,安德烈的困惑也是大学生的困惑,而龙应台所作出的回答让人回味无穷。•2、教师要看的书应该杂一些,人文类、教育类、心理类都应该读,有所选择。•选经典的书,人文类,让内心充实,心灵柔软。问过窦桂梅,当前语文教师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心有点硬。我发现,苏联小说对很多名师影响很大。如吴非、程红兵。•叶永烈、江晓原的书房。他不仅拥有两个书房,而且还拥有一个用私家游泳池改建的藏书室,收藏了五万册图书。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区区十九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三万藏书、四千藏碟的“书影之城”。•3、经典选择的途径•一是可以参考名家书单。现在名家荐书的内容很多。•好书要自己去找。吴非——我的青年时代,不断地寻找那些可以温暖心灵的书。今天,如果我还能算个有点用的人,我得说,是那一盏一盏的灯照亮了我,是那些前人留下的火堆温暖过我。•二是参与读书沙龙,威海塔山小学的王老师的尖毛草书社、新教育的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实验,徐冬梅的亲近母语等。•三是看报纸、杂志。我就每周看《南方人物周刊》、《人物》,一个个人的故事反应了时代的故事。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多看看教育类期刊。吴正宪——每天晚上睡觉前,她习惯于把当天的报纸、杂志收集到一起,在台灯下一一翻阅研读。读完一张便扔到床边,不知不觉地上的报纸堆积了厚厚的一层,“像一座小山”。第二部分童书阅读•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童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教师不能专注于教育领域,要了解孩子,还要多读童书。童书是走进儿童心灵的最佳途径。•国内对图画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彼时市场上鲜有销售。自2000年以来,国外优秀的图画书陆续被引入中国,最近几年达到高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社长、现在是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海飞主任的数据。•一、选书很重要。•1、经典童书我怎么选。图画书,选择启发和信宜、接力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就像买教育类书,到三联、商务和大夏书系看一看一样;文学书,都是向方卫平、朱自强、彭懿等请教。•2、我怎么读。给他读,跟他讨论。有时候读得很少,讨论很多。其中有价值引导。•3、听孩子读。练就他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字的敏感性。•4、穷尽法。我几乎买了我认为最好的童书。在当当童书销量排行榜。•二、读童书的几点经验•不是为读而读,阅读重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读的内容不是最主要的,孩子的反映与思考是最重要的。孩子会有新发现。如将《老鼠记者》,书中提到故事在第16本中介绍,但这本书是第9本,我家小伙就说,这不可能。•培养孩子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小伙与猫头鹰王国》的书读完后,给他看了同名电影。问他两者有什么区别,回答了10多个。许多我都没有发现。•读的时候,手边有只笔,要记录对话。把孩子作为研究对象。•最好不要读超越孩子理解范围的书,还是按照年龄段来。尽量契合孩子的阅读兴趣,选一些他们喜欢的知识领域。•三、读书原则•1、亲子共读我觉得有几个原则。•其一是什么年龄读什么书。•其二是男孩和女孩有区别的。•其三,阅读过程中不仅只是读,还要交流。•其四,是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三、读书原则•1、亲子共读我觉得有几个原则。•其一是什么年龄读什么书。•其二是男孩和女孩有区别的。•其三,阅读过程中不仅只是读,还要交流。•其四,是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2、引导孩子,教师要多看书,脑子里储存大量的故事。•其实,爱看图画书的老师会更了解孩子,讲课会更精彩。我很多次听过李庆明的课,有种哲学的味道。扬州岳乃红和徐冬梅的课也很有意思,其实绘本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谁嗯嗯在我头上,小鼹鼠的样子极其可笑。我等待,用一根红线表现了生命的全过程。意义也很深刻。•最后,阅读尽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最初的那几年很重要,做父母或者做教师的,只要扶上马,让孩子养成习惯,孩子就会一直读下去。•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就是父母、就是教师最大的功德。•——完——
本文标题:经典阅读与专业成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7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