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内容概要
1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内容概要第一章什么是政治1、最广义上讲,政治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社会生活一般规则的活动。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它与多样性和冲突的存在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合作和集体行为的意愿颇有关联。并非所有冲突都得到了或者能够得到解决,因此,最好将政治视为寻求冲突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实现解决冲突的目标。2、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术传统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分别视之为政府的艺术或“与国家有关的事务”,公共事务的实施和管理,通过辩论和妥协解决冲突,社会生活过程中资源的生产、分配和使用。3、人们对于什么是“政治的”领域有很大争议。传统上,人们狭隘地认为“政治”仅限于“公共”领域内的机构和行为者,这种公共领域仅与社会生活的集体性组织有关。但当从权力结构关系角度来理解政治时,它也可存在于“私人”领域。4、政治作为一门学术科目,有着各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包括政治哲学或者说规范理论分析,尤为关注制度和结构的经验传统,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行为分析将科学的严密性引入政治研究的科学传统,还有包括理性选择理论在内的诸多现代政治分析取向。5、通过区分事实与价值,我们或许能够获得有关政治世界的客观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政治研究是科学的,但有些因素仍然阻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获取可靠资料的途径面临困难;政治模型和理论包含隐含性价值;所有政治学者都持有偏见。6、概念、模型和理论都是政治分析的工具,能提供知识的基础材料。但它们也仅仅是分析的工具,尽管有助于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但比起要力图描述但尚未定型且复杂的现实来,却显得过于完美和一致。最终,所有政治社会研究都是在特定知识框架或意识形态范式内进行的。第二章政府、体系与政体1、政府,指所有秩序性规则得以维系的机构,其中心特点是有能力制定和执行集体性决策。但是政治体系或者政体则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制度,以及它们与更大社会发生互动的结构和过程。2、政治体系分类服务于两个目的。第一,使比较成为可能,有助于在纷杂的事实中发现相似点和差异性,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第二,帮助我们评估不同政治体系的效能和成败。3、政体可根据不同的基础进行分类。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分类专注于宪政安排和制度结构,而“三个世界”的取向则强调资本主义“第一世界”、共产主义“第二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三种政治体制在物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4、苏东剧变和民主化的推进使辨识现代世界的政治轮廓更加困难,而传统的分类体系也落伍了。虽然所有的体系分类都只具有暂时的生命力,但我们仍可根据政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在实践中的交错结合来对其进行区别。25、历史终结论宣称历史已经结束,或者说随着西方自由民主在全球范围的胜利而注定要结束。现代世界最普遍的政体形式的确是某种民主形式,然而,仍有证据表明政体类型在如今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西方多头制,新民主制,东亚政体,伊斯兰政体,军事政体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第三章政治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是一个有争议的政治术语,常带贬义。在社会科学的意义上,政治意识形态是一套具有一定内在一致性的思想观念,为有组织的政治行动提供基础。其主要特点包括:阐明现存权力关系,提供一个理想未来的模式,叙述政治变迁何以发生、应该如何发生。2、意识形态把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联结起来,在某种层次上构成了一套价值、理论和学说,即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因而与政治哲学类似,而在另一层次上,也表现为广泛的政治运动,通过政治领袖、党派和团体的活动获得表达。3、每种意识形态都与一套特有的原则和思想相连。尽管这些思想以独特方式勾连起来成为一体,但它们也只是在相对意义上具有系统性或连贯性。因此,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包含一系列对立传统和内在张力。意识形态的内部冲突有时要比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还要激烈。4、意识形态绝非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某些观点上互有重叠,有时关注点相同并使用一样的语汇,而且也总会随着政治和知识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既是因为它们与其他意识形态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还在于它们为了适应变动的历史环境而不断随实践改变。5、特定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的增减变化,同它与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相关性,以及自身理论的创新能力密不可分。20世纪的意识形态冲突,迫使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主要意识形态重新审视各自的传统原则,而这又促进了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等新意识形态的成长。6、有关“意识形态的终结”的争论有多种形式。二战后早期,意识形态终结的讨论与当时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减弱,以及认定经济问题已经取代意识形态问题有关。“历史终结”的论点显示出自由民主已在全球范围内胜利。“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则意味着传统意识形态业已失去意义,因为它们实质上只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第四章民主1、民主的含义甚广,从大众统治的制度以及建立在直接和持续的民众参与基础上的政府形式,到多数统治和通过定期的人民选举运转的政党竞争制度,均能涵盖在内。2、对于民主本质的争论往往集中于三个中心问题:第一,谁是人民,或者说政治权力应该在多大范围内分配?第二,人民是应该事实上自我统治,还是将政府交由宣称代表人民的政客和政党掌握?第三,哪些事务适合通过民主方法集体决定,哪些则不适合?3、一些对立的民主模式各自给出了对民主和人民统治的理解,包括:基于人民自治原则的古典民主;源于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假定的保护型民主;与拓展人民参与空间相关的发展型民主;对阶级权力分配予以特别关注的人民民主。34、古典民主以对古希腊雅典的政治制度为基础,人们支持这一模式的依据,是它自身即可保障民治的政府。保护型民主给予公民最大的自主选择生活的空间。发展型民主的优点在于它在扩大参与的同时能拓展自由并有助于个人成长。人民民主的目标,则不只是扩大政治权利,还要实现经济解放。5、在当今的实践中人们广泛支持某种民主模式,通常称为自由民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定期选举为基础的间接和代议的民主形式,通过政党竞争和选举替代来运转,尊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清晰界限,容许自主性团体和私有财产权利的存在。6、人们对于自由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具体是如何运作的争议很大。多元主义赞赏它能够保障对人民的回应性和政治责任。精英主义强调政治权力向少数特权者集中的倾向。统合主义(法团主义)关注政府对社会团体的吸纳。新右派将注意力集中在“民主超载”具有的危险。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民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深刻矛盾。第五章国家1、国家是在确定的领土边界内行使最高管辖权(主权)的政治共同体。政府仅为国家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国家则包括所有的公共机构,行使着非人格化的权威——其基本假定是它代表社会共同的永久利益而非任何团体的党派偏好。2、有着若干对立的国家理论。多元主义认为国家是对社会各种竞争的利益进行裁判的中立的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或者通过压迫被统治阶级或者通过缓和阶级冲突来维系阶级统治制度。新右派将国家描绘成为了私利而一心扩张和膨胀的怪兽。还有激进女性主义指出国家内部存在着支持男性权力制度的家长制倾向。3、对国家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国家是为保护个人免受其他公民侵害的工具,也是集体行动得以组织起来的机制。批评者则认为,国家不是反映支配性社会集团的利益,就是反映与社会相分离相对立的利益。4、国家在不同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差异较大的角色。最小国家,仅仅奠定了有秩序生活的基本条件。发展型国家,力图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民主国家,以矫正市场经济的失衡和非正义为目标。集体化国家,对整个经济生活施加控制。极权国家,则推行无所不包的泛政治化,实际上消除了市民社会。5、经济与政治全球化对现代民族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其在多大程度上削弱国家权力存在争议。新生的市场国家较少关注经济物品的提供,更多关心公民拥有机会的最大化。某些弱的后殖民地国家几乎无法履行国家职能,维持秩序的能力低下,被称为失败国家。第六章政治文化、认同与合法性1、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党、政府、宪法等政治客体的心理倾向,表现为政治态度、信仰、符号和价值。它与公共舆论的区别在于,它是由长久的价值而非对具体政策、问题或人物作出的暂时性反应塑造而成。2、个人和群体经过政治社会化过程习得其政治态度和价值,这可被认为是一个贯穿人生的灌输过程,或是一种主要在儿童时期完成的价值的代际传递过程。政治社会化主要的媒介包括家庭、教育、宗教、政府和大众传媒。43、公民文化被用来确认那些有助于维护稳定的民主统治的心理倾向,如政治参与和尊重政府等。然而,公民文化的概念可能是民主的结果而非原因,还有可能夸大了差异性的价值而低估了文化的异质化的程度。激进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则宣称,支配性的文化是为了特权群体的利益自上而下强加给民众的。4、人们有时认为现代社会正在经受着“社会资本”的衰落,公民交往水平的降低体现了这一点。这种衰落被理解为社会和文化变动的产物,或者是影响逐渐上升的个人主义的结果,或者是逐渐增大的不平等的反映。5、合法性之所以维持政治稳定,是因为它确立了一个政权及政治体系统治的合理性,并因此巩固了在人民心中的权威。合法性的基础可以是传统型、克里斯马型或法理型的权威。法理型权威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合法性基础,与宪政和选举民主下依规则统治的确立紧密联系。6、现代社会中的结构不平衡会使政治体系难以维系合法性,面临合法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可能来自两种压力的冲突:一是民主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干预的压力,二是市场经济对经济激励、企业扩张和价格稳定的需要。7、革命是未经法律允许的大规模行动所形成的人民暴动,其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体系。人们以各种方式来解释革命,将其描述为深刻社会转型的症状、政治体系失衡的标志、升高预期受挫的结果、国家效能衰落的产物。第七章代表、选举与投票1、代表是一种个人或团体代理更大群体、为更大群体代言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经过这样的过程形成: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运用其智慧给予受命代表指示或训令,赢得人民授权,或者从团体中择出代表者以代表该团体。2、现代政治中,代表始终和选举相联系。选举或许并非政治代表产生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但如果选举要真正达到选出人民代表的目的,它必须是竞争的、自由的、公正的,并且在实现广泛成人普选权的基础上。3、选举有多种功能。一方面,它有自下而上的功能,如政治录用、代表、组成政府和影响政策。另一方面,它有自上而下的功能(如激进的理论家强调的),包括确立合法性、塑造民意和巩固精英统治地位。4、选举制度通常被划分为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两大类。多数当选制中,大党赢得的席位比例一般高于其得票率,因此会增加一党执政的机会。人们支持它通常是因为它能提供给选民哪一党执政的明确选择,赋予获胜政党政策授权,并有助于维护政府的强势和稳定。比例代表制中,政党赢得席位的比例与得票率之间对等(或至少较为对等),因而出现联合政府的可能性较大。人们支持它通常是基于它能使政府获得更加广泛的选民基础,提升各党之间的共识与合作,并保持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健康平衡关系。5、在诸多投票理论中,政党认同模式强调政党认同和习惯性依附的重要性,社会学模式重视团体成员身份和社会结盟的意义,理性选择模式以理性选择和自我利益计算为基础,支配型意识形态模式则认为个人选择是由意识形态操纵塑造而成。第八章政党与政党制度1、政党是为了赢得执政权力的人们组织起来的团体,通常表现出某种程度5的意识形态凝聚力。政党的主要分类有:干部型政党与群众型政党(以及后来的兼容型政党);代表型政党与整合型政党;宪政型政党与革命型政党;左翼政党、中间政党和右翼政党。2、政党在政治体系中具有若干功能,包括代表机制、政治精英的培养和录用、社会目标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利益表达和聚合、选民的动员和社会化,以及政府机构的组织。3、政党的组织和结构对整个社会内部的权力分配有着重要影响。政党民主的实现有两个途径:广泛分散党内权力,或权力集中在少数经选举产生并公开负责的党员手中。寡头倾向可能是政党组织的必然结果,也可能是因为政党团结和选举公信力的需要。4、政党制度是政党互动和影响政治过程的关系网络。一党制中的执政党事实上扮演着永久政府的角色。两党制中政府权力由两大党轮流执掌。一党独大制中
本文标题: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内容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8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