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经济实现了被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称为“东亚奇迹”的持续增长,其增长速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Butwhy?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腾飞新加坡是个资源非常匮乏的岛国,独立之初,缺少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和市场的联系。经济发展三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新加坡缺什么?发展的重心: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引进外资1968年新加坡由面临了一次重大危机,那就是创造新加坡总收入1/4的英军驻新部队决定于该年撤离。为了克服这次危机,李光耀政府毅然决定引进外资。在此后30年中,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与外资投资息息相关。四小龙中新加坡的外资引进最为显著外资为什么流进新加坡?开放的经济优越的地理位置财政激励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基础建设稳定的政策、完善的法制建设一、开放的经济新加坡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或近似的作法同西方接轨,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二、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要冲,控制着欧亚非海上交往的咽喉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0多年来,新加坡的领导者始终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拓展海运业、航空业、造船、修船业以及与之配套的仓储、传输等服务业,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由此诞生和延展的一系列产业构成新加坡经济的基石。可以说,区位优势的发挥在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三、激励政策的有效运用20世纪中期,新加坡主要运用财政激励工具吸引外资。财政激励工具包括名目繁多的税法规定,其总体目标是降低外来投资者的税收目标,其中以所得税的减免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进入提升投资阶段,政府坚决实施促进其工业部门升级换代的政策,大力引导跨国公司向高附加值领域的投资,政府选择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特定领域作为有限发展产业,并将激励性补贴或保护措施与获取特定利益(如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使用当地人才等业绩要求)相结合,由此吸引了众多小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公司。自1985年起,新加坡为了吸引“进行产品开发,管理其财务活动,并向子公司提供行政、技术和管理服务”的营运总部,政府着重在信贷提供、人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方面实施积极的政策推动。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成功地成为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所建功能性总部最集中的地区。四、良好的投资环境1、基础设施建设:新加坡是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在通信、海港、空港上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建设.全世界最繁忙的中转集装箱码头,处理全球1/4的转运量,提供通往130个国家700个港口的200条航运线。载货和载客航班往返50个国家的140个城市,每周定期航班3,250趟。99%的人口有宽频网络接驳能力。全球十大网际网络整备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高效率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计程车和巴士服务。大型工业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商业园和化工业专用岛屿;研发活动密集区生物科技园(Biopolis),为生物医药提供制药场地的大士生物医药园超过200家银行,以及71家银行办事处,提供了一整套的金融服务2、稳定的政策长期稳定的低关税完善的税制(优惠税制)完善的法制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亲商政府(经济检讨委员会、亲企业运动)简化的各种投资手续ExchangeRateofAverageforperiod01231974197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成果新加坡一直都被誉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和全球最佳经商之地,近几年的世界排名包括:·世界竞争力年鉴2003年第2名—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世界竞争力评估报告2002-2003年第4名—世界经济论坛·投资者获利最多的地方第2名,环球投资环境2003年—瑞士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BERI)·全球最佳商业环境第6名及亚洲最佳商业环境—经济学家情报单位(EIU),2003年1月·5个全球最不贪污腐化的国家之一及亚洲最不贪污腐化的国家—国际透明组织,2002年8月·亚洲最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环球知识产权保护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新加坡怎么利用这些外资?以世界为市场、基于自身情况适时调整产业结构1959—1965,劳动密集阶段。新加坡政府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吸引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并在当地市场销售的外国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的产品一旦达到替代进口水平,政府即通过限制原有进口给予市场保护。1965以后,外资政策转向鼓励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为实现充分就业,政府把外资政策调整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80年代后,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资本、高技术构成的更高层次转变,即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90年代,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出了“双发动机”和“第二翅膀”,培育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年以来,着眼于长远的竞争,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引导。这几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以世界为市场,以国际化需求为前提,超前研究和决策,凭借自身优势创造出了新的优势,每一次调整都使新加坡保持了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成效按1999年的统计数字,新加坡已累计引进外资751亿美元左右,超过同期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0%,当年仅制造业利用外资就占到新加坡GDP的7.78%。到2000年底,外资在新加坡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达到1/3左右,制造业的外商独资企业占年出口额的75%,占制造业新增附加值的60%。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8.69%,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54倍,人均GDP增长了25倍。到2002年,新加坡GDP达到1557亿美元,人均3.7万美元。目前到新加坡落户的外资企业达600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已有很多将总部或区域性总部设在了新加坡。劳动大众的力量劳动参与率国民教育LabourForceParticipationRate(%)010203040506070809019701975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TotalMaleFemale新加坡建国后劳动参与率一直不断增长,尤其以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最为显著由70年的28.2%上升到04年的54.2%教育投入1960—199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从21.89亿新元增加到351.68亿新元,增加了13.3倍。同期教育公共费用从5730万新元增加到9.467亿新元,增加了15.6倍。目前在新加坡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占第二位,仅次于国防开支新加坡教育系统图新加坡国民都可以接受至少10年的普通教育不可忽视的政府作用正确的定位在各阶段的五年计划、在每个转型时期制定了正确的策略并有效地执行在基础建设上、教育等重要方面的大力支持高效、廉洁的运作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的南半部。北部以军事分界线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其余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000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韩国实行三权鼎立、依法治国的体制。经济: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韩国曾是个传统的农业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地位日见低下。韩国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家,进口量趋于增长,但其农业市场对外国的参与极为敏感,是个对外开放程度较小的经济部门。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工业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浦项钢铁厂是世界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韩国韩国腾飞的内部原因“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外贸政策:放松贸易保护,减免各种关税,大力鼓励和资助出口。外汇和汇率政策:给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和实行“外汇留成”,制订合理汇率投资政策:提供减免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等引进外资\技术政策:吸收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打开国际市场销售渠道,给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和方便。产业结构:“先轻后重,以轻养重”。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通过轻工业品的大量出口来积累大量资本,然后再发展重化工业。韩国腾飞的内部原因令人敬佩的韩国爱国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成功.国民购买国货,支持民族工业的意识很强烈.对本土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品牌树立有很大作用;同时韩国对科技研究费场重视,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是相当高的韩国腾飞的外部原因美、日有意扶持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对韩国的无偿援助减少,但政府贷款等低利经援增加。仅1962至1969年期间,美国向韩国提供的军事援助就达25亿余美元。这不仅减轻了韩国的军事负担,而且能使韩国把更多资金用于发展经济。韩国腾飞的外部原因1965年,韩日邦交正常化,确定日本向韩国提供5亿美元的援助.这对缺乏资金的韩国来说,无异是一支强有力的催化剂。美、日不仅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援助韩国,还允许韩国商品进入它们的国内市场。韩国腾飞的外部原因2.韩国民众在文化习俗方面,都和中国相近,与中国交往也没有重大的心理和历史包袱,地理上又毗邻中国华北和东北,文化经济交流融合便利,正朝向双赢的局面不断深化。祖国宝岛台湾1949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1949-1952年•1952-1960年•1960-1986年•1986年至今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做法: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经济和政策的措施。成果: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年做法: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1.直接或间接地向农民征税2.促使农业资本向工业转移成果:1953年是台湾经济的一个转折点,政府推出第一个四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出了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提高经济增长,改善生活水平的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持续近40年的持续增长。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年做法:抓住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成果: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做法: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成果: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四、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1)有一定的工业基础(2)“美援”——台湾经济恢复与初步发展的支柱(3)有利的国际环境(4)从大陆带去的资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5)制定了适应形势的决策(6)教育促经济(7)稳定的内部环境东方之珠——香港地理位置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背靠中国大陆,面朝南海,为珠江内河与南海交通的咽喉,南中国的门户;又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南海与参湾海峡之交,是亚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冲。香港境域大致包括深圳河以南,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和离岛4部分。由于不断填海造地,土地面积在不断变化之中至1993年,全境土地面积增为1078平方公里以不到全球十万分之一的面积和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着全球第二位的人均对外贸易值(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和世界第一的转口贸易总值。现代意义上的香港经济,始于20世
本文标题:亚洲四小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2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