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10《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3
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李星华李大钊五月的鲜花视频朗读字词学习课文学习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缉李大钊。李大钊毫不畏惧,为了革命工作,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书籍含糊尖锐抽屉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严峻啃完残暴匪徒拘留窝头舅姥爷慈祥——避免——僻静——恐怖——幼稚——纷乱——占领——含糊——会意——慈爱幸免偏僻恐惧稚嫩混乱占据模糊领会含糊——严重——破坏一一恐怖——肥胖——粗暴——清楚轻微保护安宁消瘦温和5、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6、自由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3、课文讲了哪几件事?4、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谈一谈。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赞扬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被捕前,父亲烧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被捕时,敌人心虚、残暴,父亲处变不惊。法庭上,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父亲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一人非常悲痛。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这句话写出了革命形势紧张,父亲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阎振三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捕了,突出父亲处境十分危险。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李大钊是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持革命、满怀信心的人。(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本文标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2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