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关于宏观调控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2005.2副校(院)长陶良虎教授一、对2003年底以来宏观调控的认识做到三个统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议论一:这次宏观调控究竟有没有必要一种观点由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一些行业快速增长,是有市场需求支撑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投资、信贷增长较快是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现在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出现一些重复建设,市场会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主动进行调控。从理论上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实践上看,经济运行中逐步凸显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明,已到了非加强宏观调控不可的时候。结论:2003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逐渐显现,并呈日益蔓延之势,有的问题已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长期企盼的、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正如中央强调的那样,如果任凭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发展下去,势必使资源和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势必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势必出现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势必导致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呆坏帐增多,最终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议论二: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及时对这次宏观调控,也有人说动手晚了。事实是,见事快,动手早,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原因。2003年一季度开始,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就初露端倪,中央及时察觉到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微调。非典以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中央高度重视,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解决。去年“两会”以后,为了防止局部性问题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去年中央明确指出:宏观调控要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强调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有效控制投资规模,相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控制信贷货币供应总量,严格土地管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议论三: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对于这次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走的是“老路子”,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中央制定的调控措施、采取的调控方式,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并且多次强调“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十分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信贷手段:◆发行央行票据对冲投放的基础货币◆出台了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措施◆两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强化对投资膨胀行业的信贷管理投资手段:◆公布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的市场准入暂行标准◆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积极调整长期建设国债的投资结构,加强了农业、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价格杠杆:◆宣布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普遍推行峰谷电价制度◆提高了电价,实行差别电价政策供求平衡:◆着手组织粮食进口,控制出口。同时,及时开展粮源的组织和调运工作◆降低了电解铝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控制重要能源、原材料的出口法律手段:◆依法开展了开发区和土地市场清理整顿◆依法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过度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概括的讲:◆在信贷手段的运用上,重点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加强窗口指导◆在投资手段的运用上,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在价格杠杆的运用上,重点突出价格信号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在重要商品总量平衡上,重点加强物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在法律手段的运用上,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可以说,这次宏观调控打的是“组合拳”,是综合运用各种调控办法,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时,十分注意依法行政,并与经济手段密切配合。议论四: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只治标有人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标、不治本。其次不然。在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中央反复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要把加强宏观调控同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具体改革举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全面铺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推进价格特别是电价改革议论五: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一刀切”有人说,这次宏观调控搞的是“一刀切”,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从这次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来看,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以后又反复强调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求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从产业来看,一方面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从行业来看,即便是对钢铁、水泥等过度投资的行业,也不搞“一刀切”。议论六: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这次宏观调控刚开始的时候,有人说,各地情况不同,差别也很大,认为“他热我不热”。还有的同志说,宏观调控是切了东部的“尾巴”,砍了西部的“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是着眼于全国的经济大局,不仅对整个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利,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从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来看,中央所采取的措施不是专门针对某个地区、某个省份的,而是立足于全局,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次调控不仅没有影响,而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议论七: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专门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拿非公有制企业“开刀”,“打压民营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也不符合实际。在这次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不是以所有制划线,而是坚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无论对谁、对何种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的,都坚决支持;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则严肃查处。议论八:这次宏观调控会不会影响经济快速发展这次宏观调控开始时,有人担心会把刚刚恢复的经济发展好势头打压下去,丧失发展的机遇;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又有人担心会不会“硬着陆”,引起经济大幅下滑。这次宏观调控不是简单地压速度,人为放慢经济发展步伐,其根本着眼点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真正用好战略机遇期,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缓解:◆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重要进展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市场继续稳中趋旺这次宏观调控的意义:●有利于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推进结构调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二.关于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虽有缓解,但基础还不稳固。(1)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粮食生产不稳固,缺口较大●粮食品种结构不合理●粮食区域性供求结构矛盾突出(2)投资扩张压力仍然较大●地方投资率较高,再建新建项目规模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3)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局面尚未根本缓解2、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占用率提高●应收帐款明显增加●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钢材、塑料等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回升●部分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缓慢●消费品物价上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不确定3、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1)从体制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企业制度不规范(2)从法制建设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有关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3)从经济结构看●三次产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偏重第二产业的发展(4)从增长方式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依然突出三.2005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主要经济任务在“五个更加”上下功夫:在加强总量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在遏制部分行业低水平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努力缓解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一)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1)把握十六字方针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2)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建设(二)继续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三)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六)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八)认真解决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四、抓住宏观调控机遇促进湖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二要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三要稳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四要探索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的新途径五要用好中央和省对县市的财政支持政策(二)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为关键,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要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上二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三要注意保护环境资源和维护群众利益四要努力缓解土地瓶颈制约(三)以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努力建设和谐湖北。一要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二要集中处理好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三要切实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谢谢!
本文标题:关于宏观调控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3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