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佛教常识大汇集【初学者必看】2008-10-0800:54:02|分类:佛音佛语第一丛林寺院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称为“寺院”;禅宗则称为“丛林”。“寺”原为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东汉永平年中,西域僧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来到中原,初时便是招待他们住在鸿胪寺,后来汉明帝敕旨兴建白马寺,明令该寺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安居处所,后代僧尼的住所因此通称为“寺”。所谓“院”者,原亦指官舍,后因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译经院,于是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的滥觞。“院”一般均较侧重文教事业,如讲经院、译经院等。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祗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直到后世,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为“七堂伽蓝”。寺院具有弘传佛法的功能,佛陀住世时,讲经说法的地方称为“讲堂”;讲堂本为寺院的建筑物之一,犹如今之教室,佛世时只园精舍便有七十二间讲堂,可见广建讲堂本为佛陀所倡导,后世则直接指称寺院为讲堂,讲堂于是成为寺院的别称之一。寺院也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因此又称“道场”,隋朝时炀帝曾经下诏,明令天下的寺院改称“道场”,并将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称“内寺”。寺院又称“招提”,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蓝,称为“招提”。意为四方僧房,也就是指自四方来集的各方僧众均可止宿的客舍;后来称僧团所共有之物,可供大众共同使用者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者,后来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也有称为“刹”者,因一般均有于佛堂前立“刹”的风俗,故称寺院为寺刹、佛刹、梵刹、金刹或名刹。韩国至今仍沿习“刹”的称呼,例如通度刹、海印刹、松广刹等,在台湾佛光山也有一处分院名为澎湖海天佛刹。今之僧人对语时,尊称对方之寺为“宝刹”;南宋高宗时曾将十五所禅院制为“五山十刹”。在日本,则称寺院为“坊”,并依寺院的主从关系,称传承祖师法的根本寺院为本寺、本山,其属下的寺院,则称末寺、末山;在大寺院境内,附属于该寺院的小寺,称为子院、支院、枝院、寺中、寺内、塔头;分布于远处而不另设住职的寺院,则称通坊、通寺、支坊、兼带所、挂所等;本山的支坊,则称为别院、御坊。此外,依《只园图经》之说,寺又名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清净无极园、金刚净刹、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等;现代则又称会馆、学舍、莲社、念佛会、居士林、禅净中心、布教所等。甚至古时又将女众驻锡的道场称为“庵”或“爱道堂”,男众住持者为“寺”,或称“首堂”;乃至依宗派而分讲寺、律寺、净寺、禅寺等,其中禅寺又称“丛林”,意指僧众和合居住一处,犹如树木聚集而不乱生长,表其有规矩法度,所以称为“丛林”。丛林如大冶洪炉,是陶冶僧格,修学办道的修炼所,因此古时有“选佛场”之称。寺院也等于是学校,重视社会大众的文化教育,所以寺院是社区的精神文化重镇,是民族生活、习惯、风俗的凝聚处,也是现代信众信仰的中心。今日随着佛教弘传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寺院的功能应作具体的发挥,因为人们到寺院中来,除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在更高层次文化里,寺院又具有多种教育的效能。现代的寺院设立图书馆供人阅读佛教典籍;提供视听中心、简报室介绍佛教文化史迹;有会议室可以研讨、座谈、开会;有讲堂可以布教弘法、举办活动来引导人心向善,达到净化社会的功效。如此,能使寺院发挥多项教育、文化等功能,为大众服务,广植福德来成就菩萨道。第二寺院建筑有寺院就有信仰,佛教藉着寺院安僧办道,弘法利生;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筑佛寺。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基本的建筑包括佛殿、法堂、禅堂、僧寮、库房、大寮、山门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蓝”之称。如果加以细分,修道区又分为两类:安置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罗汉堂、祖师堂、宝塔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法堂、衣钵寮、丈室、禅堂、念佛堂、藏经楼、云水堂、钟鼓楼等。生活区的建筑有五观堂、香积厨、库房、客堂、寝堂、茶堂、延寿堂、寮房等。就整体建筑的格局而言,寺院的建筑,当以能外现庄严的寺宇,内秘僧伽生活行仪的建筑为宜。古代丛林的建筑,一般在山门口就供着笑脸迎人的弥勒菩萨,代表皆大欢喜;进入山门,即可见四天王殿,其内供有威武凛然的四大金刚或伽蓝、韦陀菩萨,他们如警察般的护卫着道场的安全。其次是客堂、云水堂、斋堂、库房等,于生活方面与信徒、访客接触的建筑;然后是大雄宝殿,这是一寺的主要建筑,屋檐的设计一般有北方的翘角式与南方的平台式之别;紧接着是大众修持用的念佛堂、禅堂等,然后是研究方面的藏经楼、关房;最后是塔院及法师寮,称为后堂或西堂,为退休养老的地方。随着时代进步,为配合弘化的实际需要,现代寺院则增设有教室、会议室、谈话室、贵宾室、书报室、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托儿所、安养院、医疗所、停车场等。现代佛寺以设备来代佛宣化,以设备来加强教化的功能。可见无论古今,佛教对修道、研究、退休养老均极重视;也就是说,从佛教的建筑中可得知佛教重视生活与世间的关系。寺院不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弘扬教义的道场;寺院庄严的殿宇,重檐飞翘,壮丽宏伟,尤其过去丛林所谓“二廊十殿”,廊院式的建筑,前塔后殿,有堂有塔,有楼有院,亭台楼榭,园木扶疏,檐庑相接,殿堂一进一进,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表现出深邃幽远的建筑之美。置身其间,聆听晨钟暮鼓、磬渔梵唱,自能生起宁静祥和的愉悦感,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对社会人心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因此,庄严的殿宇本身也能发挥无言的说教。佛教寺院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便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近代的佛寺建筑多数仍维持仿古式建筑,例如佛光山的大雄宝殿以及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的大雄宝殿,即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不但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发扬光大于海外。建筑佛教寺院的意义何在?世间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息灭贪瞋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于建设学校,度众万千,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寺院对信徒而言,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修养性灵的安乐场、去除烦恼的清凉地、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寺院提供信众: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听经闻法,增长福德智慧;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道友聚会,彼此以会会友。因此,学佛要常亲近道场,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萨报到学习,这是人生很重要的功课。所以建寺安僧,为万千众生作得度因缘,是不容等闲视之。第三道场行事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他如禅七、佛七、朝山、讲座,乃至现代的佛学会考、短期出家、夏令营、讲习会等各种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共修以外,更有许多重要的寺务行政,从中可以看出僧团的组织严谨,制度健全,十分合乎现代化的管理学。过去丛林在人事方面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丛林的“序职”,包括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悦众、知藏、祖侍、烧香、记录、参头等;“列职”分别为都监、监院、副寺、维那、知客、纠察、典座、衣钵、汤药、庄主、化主、寮元等。大部份僧众有了序职以后,又领有一份职务,正如军中所谓的上将总司令、上校营长等,亦即序职、列职兼具。此外,也有专于一务者,如:饭头、水头、菜头、粥头、门头、净头、园头、鼓头、茶头等,这些行单不需要序职即可担任。因此,四十八单职事不一定是四十八个人,有时一人兼具序、列职;有时一个职务有多人负责,例如序职的堂主,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位,而书记则有三、五十,乃至百位之多,愈多表示寺院愈大。序职代表资格、身分、地位,除非违犯清规,否则如同国家颁授的少将、中将等阶位,是终身荣誉,永远保留,然而职务(列职)则可随时因所需而异动,有其一定的任期。丛林的任期制度,对于人才的养成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头期尾”职务调动时,凡任期圆满者,必须分别向大和尚或客堂请辞,经过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开会安排后,完成“请职圆职”的新任命。而住持和尚也有一定的任期,因此晋山住持、传法传贤也是丛林重要的行事与典范。住持又称方丈、堂头,凡是可以提供“挂单接众”的道场,才能有住持的称谓,否则只能称为当家。住持平日领众薰修、上堂说法,是一寺之主,但是逢到“出坡普请”时,仍须随众作务;乃至进出山门,亦需向客堂“告假销假”,此举充份显示僧团平等与相互尊重的精神。僧团强调和合、清净,僧众平日的生活、修行均应随众作息,遇有特殊情形也必须请假。请假时,如果搭海青、袈裟,即表示要请长假;着海青请假者,是属暂假。除此又随各种“香期例假”而有不同的礼仪规定。依据中国佛教的传统习惯,出家者必须受足三坛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僧格。三坛大戒乃中国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也是道场的重要行事之一。戒期有“进堂出堂”,从进堂到“封堂”,当中有一段缓冲时间,因为大陆幅员辽阔,路途遥远,必须一段时日赶路,所以先“开堂”,让大众陆续报到,到了一个时期才“封堂”。这一段时间先教授部份简单的规矩,等封堂后即不能再随便进出,这时即开始进行正式课程。戒会圆满下山,称为“出堂”。进堂有进堂的规矩,出堂也有一定的告假方式。戒期当中,受过沙弥戒、比丘戒后,均要“巡寮告众”,巡寮亦即“巡山”,大众一起到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各单位巡示告众,藉此认识环境及人、事、物。巡寮告众乃佛陀时代立下的制度,后来中国丛林为恪遵佛制,所以也立下巡寮事项。道场行事,不离弘法利生,因此不管为信众举办法会活动,或是健全僧团的规矩制度,其实都与信众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僧住则法住”,唯有僧团健全,而后才能驻锡弘化。第四寺政外事禅堂、客堂、库房及衣钵寮,为丛林的基本组织,俗称“四大堂口”。禅堂专管教育,负责训练人才;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库房负责总务,照顾生活所需;衣钵寮则典藏常住资料,维护法统。四大堂口综理内外寺务,遇有重大事情,均由首座等班首及四大堂口共议进行。因此,要想了解一个寺院的寺政外事,可从维那、知客、库房、衣钵的行事中,窥出全貌。一、维那行事维那是三纲之一,纲领职事,若以现代佛教学院为例,维那即“训导主任”。在提倡“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的现代寺院中,维那往往兼监学、训导、训育,主要负责思想、生活等教育。维那管理禅堂,其职责包括:管理钟板号令、安排生活作息、照顾行香修持、评荐品德参学、提拔荐举人才、审核出堂进堂等。钟板是丛林的号令,大众的生活作息、起香坐禅、说法开示、出坡作务等,均依钟板号令行事,钟板齐全的道场,方称“丛林”。维那不仅管理钟板,领导作息,甚至禅堂内香别的安排、环境的维护、法器钟板的职司,均由维那主管,是以大众慧命,全系维那一人的领导,因此有谓:“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如果不能令大众安心办道,即是维那之过。乃至参学者的能力、品德,维那均要记录,也要传授、教导,并依个人专长,不时向常住荐举优秀人才。平时禅堂人员的进出,更需经过维那认可同意,维那实际上就是禅堂的领导人。二、知客行事知客是佛门的第一线,如同国家的外交官,举凡信徒进入山门,或为接洽事情、求助、倾诉,或是参观、礼佛而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知客。知客“接待十方”、“送往迎来”,必须掌握来客的身分、目的,给予适当的待遇。平时对外行文,与政府机关公事往来的“外事应付”,也是客堂知客应负的职责。客堂如
本文标题:佛教常识大汇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6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