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现在汉传佛教寺庙的一般布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那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经堂藏经阁、戒台殿和罗汉堂右上图为佛教护法神像,左下图为佛教的天王像。佛教有四大天王,是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常常被供奉在寺院的山门两侧。这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重要的佛像,也是云岗的标志之一。这座建于北魏的佛像,显示着对人间的悲哀和怜悯,和后来的佛像有些不同。涅槃变:这是敦煌壁画中,描写佛陀最后离开尘世的状况。后来把涅槃当成解脱、超越的意思,指佛教徒最终修成正果。四川安岳卧佛院的卧佛,卧佛表现的是佛陀临涅盘前向信众说法的情况,也表现着佛陀临涅盘时的安详和快乐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一、“无明”,这是导致人不能自觉的“根本烦恼”。二、“行”,即人潜在与明显的行为能力。三、“识”,指认识与分别的能力。四、“名”,指确定与分别事物的语词与命名,并通过名而确认事物的能力。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触”,指身与物,心与境的接触。七、“受”,指接触后感觉到的感受。八、“爱”,也就是贪婪、欲望、渴求。九、“取”,这就是由爱欲而产生的获取行为。十、“有”,即存在,即世俗世界。十一、“生”,指人主体的生存和意识的存在。十二、“老死”指人必然经历的老和死。解脱之道:四谛、三学及其它•三毒:“贪”、“嗔”、“痴”。四谛或四圣谛:1.苦谛,佛教持一种对人生的悲观态度,认为世俗生活就是苦难。2.集谛,指造成世间人世苦难的原因。3.灭谛,指苦难的消灭。4.道谛,指超越苦难,达到涅盘的种种理论与方法。六道: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天上。“三学”即戒、定、慧。佛教带来的新思想•身虽朽,神不灭•地狱与六道•善恶与报应龙门石窟《礼佛图》(浮雕)这里雕刻的是世俗世界的皇帝率领臣下去拜佛陀敦煌发现的唐代绘本《佛说十王经图》。本来在中国,管理死后世界和收容死者鬼魂的,是泰山、蒿里,中国的道教想象中,则是北阴酆都,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渐渐都变成了阎罗王等十王,《佛说十王经》就是影响很大的一种,这幅图则是对经文的图解。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惩罚的方式,佛教把人间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和看到的酷刑,都想象到了佛教想象死后世界中,构成最令人畏惧的地狱。在中国民众生活中,地狱传说是流传极广而且常常起了道德审判的作用的。这是第三、第四、第五殿的图像。其中第五殿阎罗王,是后来最具有威慑力的,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地下世界主宰。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惠能偈: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在敦煌发现的原本作:“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现在“本来无一物”的文字,是宋代人改的。《景德传灯录》卷五记载:“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盘经》。师寓止廓庑间。暮夜风扬剎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禅宗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广东新州,这里的国恩寺据说是唐代专门为他而修的。当时广东是边缘地带,而不是文明区域,虽然惠能的祖上是从北方迁徙到这里来的,但他也被看成是蛮子。六祖惠能真身这是南华寺的六祖真身,据佛教的说法,一些修行有年的高僧,坐化以后,真身可以不腐,惠能的真身现在还保存完好,真是一个奇迹。从西天到东土——达摩、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的系谱想象中的菩提达摩。在刘宋时代,他从广州上岸,渡过长江,到了北方,在少室山上修行。后来关于他有很多传说,比如与梁武帝打哑谜似的对话、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留影石上、慧可求法断臂立雪、涅盘后西去墓中仅存衣钵等等菩提达摩祖师,既是西天二十八祖,又是东土初祖后人想象与传说中的达摩这是流行很广的一个碑刻的拓本。这是三祖僧璨与四祖道信的画像六祖惠能,在禅宗系谱上,如果从西天开始算起,他是三十三代祖师这是后世禅宗画出来的禅宗统系图,好像是每一个家族在发达以后制作的家谱一样,这种禅宗传灯图,其实是后代子孙确立自己正宗出身的一个方法。它强调了(一)南宗禅的正统性,(二)强调了南岳到马祖、青原到石头的重要性,(三)突出了所谓五家(临济、沩仰、云门、法眼、曹洞)的传承。中国禅研究中的几大问题:空无、顿悟、不立文字什么是“空”?“空”有什么意义?第一,现象世界中的一切都没有“自性”,这不是说一切都没有,而是说它没有实在的本体,一切都是幻相。《金刚经》:“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电、如如”。第二,好像真实的现象世界,本来是没有自性的幻相,是各种因缘和合的,它本身就是“空”,但是“空”又表现为五彩缤纷的“色”,所以“色”就是本来虚妄的“空”,所以,佛教的道理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三,在佛教的观念中,这个“空”还是修行者应当达到的一种最终的意识状态,是人排除对于现象世界的一切虚妄认识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清静的超越的心灵状态。(白居易诗:“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上图是敦煌抄本《北宗五方便门》和《五更转颂》,都是敦煌所保存下来的禅宗文献,下图是敦煌抄本《六祖坛经》,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坛经》中所说的“无念”、“无相”与“无住”•什么是无念?“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水无沾月之心,月无分照之意”。什么是无相?风过耳、影过眼。什么是无住?“有什么歇不得处”,“吾心安处是故乡”。
本文标题: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6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