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精神疾病社区治疗与康复的历程一、社区社区的由来社区的内含构成社区的要素社区的功能(一)社区的由来社区(community):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本身没有“地域”的含义。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首次将“社区”用于社会学研究。社区:“一种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一)社区的由来英文单词“community”源于拉丁语“communtas”,意思有“共同性”或“社群性”、“联合”或“社会生活”、“地域性”等。二次大战后,美国经验主义社区学家又影响德国、法国社会学界,从而使原来不带有“地域”含义向地域共同体靠拢,赋予了“地域”的含义。1933年,费孝通等将英文“community”译为中文的“社区”,融原文的“社群性”(社)和“地域性”(区)两个意思与一词。这个中文译名在中国社会学界沿用下来,逐步形成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概念。(二)社区的内含斐迪南•腾尼斯把社区分为三种类型z地区社区,又称为地理或空间社区z非地区社区,又称为“精神”社区z亲属社区,又称为血缘社区(二)社区的内含1979年出版的《新社会学辞典》中关于“社区”一词的解释是:社区指称人们的集体,这些人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感情的自治的社会单位,包括地理区域、互动关系和共同情感三个特征。2(二)社区的内含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的定义尽管有上百种,但基本上可以这样来概括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二)社区的内含在我国目前的行政机构中,社区应是一个基本的行政单位,一个社区便是农村中的一个乡或镇,城市中的一个街道办事处。是一个社会实体,既有群众、也有领导,社区领导对本地区、本单位人群的健康负责,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保障体系。(三)构成社区的4个要素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z一定的地理区域;z一定数量的人口;z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z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及的社区往往是与个人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直接关系的较小型的社区。(三)构成社区的4个要素地域社会互动人群共同情感(四)社区的功能社会学的角度,社区具有以下功能z空间功能: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z联接功能: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个人、家庭、团体,提供沟通、交流机会;z社会化功能: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逐步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学的角度,社区具有以下功能z控制功能: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社区的秩序,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z传播功能:社区人口密集,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z援助功能:社区能对处于疾病或经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援。(四)社区的功能3援助功能传播功能控制功能社会化功能联接功能空间功能社区(四)社区的功能二、社区精神病学的概况精神疾病治疗模式的转变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第一纪元:人道地对待精神疾病患者(一)精神疾病治疗模式的转变第二纪元: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一)精神疾病治疗模式的转变第三纪元:社区精神病学的建立(一)精神疾病治疗模式的转变(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1.住院综合症住院综合征标准:英国精神病学专家巴顿1959年所作的7点描述作为评定住院综合征的标准,分别是:情感障碍;主动性缺乏;兴趣丧失(不参加或不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顺从;4慢性衰退患者在捡拾垃圾1.住院综合症(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极度的不满以及对工作人员不正确命令的看法(简称表达障碍);独立性丧失;个人的习惯、修饰和一般生活标准的退化(以下简称退化)完全不出现到最严重为0-7分2.去机构化(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3.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病学由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患者首先是环境中的人,其次才是患者,除重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及社会适应问题。只有应用心理学及行为医学的技术,才能使患者重返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4.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的需要我国1990年底统计,全国精神科床位数仅8万多张,精神科床位数与人口比例为0.008%。按全国有1,300万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计算,每张病床需承担155名患者住院任务,以每张床一年轮转治疗4名计算,39年才能轮转一次。供需差距如此巨大,又非人力和财力所能承担。(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5.时代对精神卫生服务的新要求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独生子女问题,青少年适应不良问题,老年人心理卫生问题,酒精和物质滥用问题,以及社会激烈竞争带来新问题,均被列为精神卫生服务重点内容,应主要在社区中得到解决。(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6.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与临床广泛应用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发现并在临床的应用,精神症状的缓解率明显提高,为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治疗奠定了基础,为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57.精神专科医务人员的短缺全国精神科专科医师仅有11,570名。每十万人口中只有1.5名精神科执业医生,3名护士。根据1993年15地区流行病调查结果,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为13.47‰。据此估算,平均1名医生要服务1500多名(还不包括几倍于重性的轻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二)社区精神病学的发展基础三、国、内外社区精神病学发展历程(一)国外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1.美国美国是社区精神病学起源之一,非住院化运动、政府立法及建立社区精神卫生中心是其发展主要标志美国精神病床总数由1955年的55.8万张减至1980年的13.8万张左右,并且还在不断下降。1955年至1977年间,院内服务占全部精神科服务的比例由77.4%下降到28.4%接受社区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每人每年的花费仅需90美元,比住院治疗每人每年15,600美元的花费下降了94%,使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获得了有效治疗(一)国外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2.英国英国很早主张应该在社区中照料精神疾病患者,而不是将他们隔离起来;主张发展综合医院中的精神科,尽量减少开设大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全英国的精神病床位占用率持续稳定下降,当时每1,000人口中有床位3.2张,目前大约为0.4张。在初建的120所精神病院中,有30所已经关闭,且计划在未来的几年中陆续关闭剩下90所,发展了约160个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大为缩短,绝大多数不到3个月便转到社区(一)国外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3.法国法国有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即以精神病院为中心、分片覆盖到社区的服务模式,被称为“精神卫生分区化服务模式”。医生和护士轮流或定期到社区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包括门诊服务建立老年中心、儿童指导中心、患者公寓、日间住院中心、职业康复中心、精神科急诊、精神科病房和危机干预中心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其它西方国家不同,这种服务模式使精神病院和社区服务有机地联成一体,既满足了患者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又发挥了精神病院在服务中的主导和技术优势(一)国外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4.澳大利亚1986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出台了第一个精神卫生法案,要求对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全面综合的服务,将重点放在重性精神疾病上该法案明确指出精神疾病患者有权生活在社区中;并制定了非自愿住院和社区治疗的原则1999年,政府关闭了所有的大型精神病专科医院,将医疗资源转移到社区精神科急性住院服务挂靠在综合医院,且病床不多,平均住院时间l5天左右,大量、全面的后续服务均在社区中完成6(一)国外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5.日本日本1950年颁布、1965年修订了《精神卫生法》,有意识地把精神科住院治疗向社区精神保健发展1995年颁布的《精神卫生保健福利法》要求进一步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系统增加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项目,包括设立日常生活培训机构、福利院、集体宿舍、提供或不提供食宿的庇护工场以及福利工场等,为精神残疾者提供福利服务,鼓励精神残疾者自立和参与社会(二)我国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1.中国大陆的城市地区1898年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精神专科医院,以后在北平(1906年)、哈尔滨(1910年)、苏州(1929年)、上海(1935年)、大连(1935年)和南京(1947年)相继建立起了这类医院。1922年还在北平(现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精神科专业教学机构。(二)我国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国初的15年2.第二阶段:二十世纪60年代-70年代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后20年4.第四阶段:本世纪以来(二)我国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2.中国香港地区香港基本沿袭了英国的做法。1988年修订的《精神健康条例》,明确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康复、社会康复、教育及训练等服务,强调先从治疗着手,以减轻精神疾病引起的缺陷。在社会康复方面,提供社会工作辅导、庇护工场、展能中心、中途宿舍、社区住院照顾服务、辅助职业及家人亲友的资源中心、职业康复等服务,协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二)我国社区精神病学发展简介3.我国农村社区精神卫生的特点农村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极为匮乏,平均每38人有1张精神科床位,大部分农村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治疗,更谈不上精神康复农村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者仅占患者总数的1.9%。许多农村精神疾病患者在无法接受治疗最终导致精神残疾,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四、社区精神病学发展趋势7建立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和推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发展高效、规范的社区干预技术z个案管理(casemanagement,CM)z主动性社区服务(assertivecommunitytreatment,ACT)发展趋势五、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区康复。坚持“低投入、广覆盖”,推广适宜康复技术,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索并形成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制定工作计划→培训人员→建立工作队伍→调查社区康复资源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六、工作方法与内容康复服务的三种方式医院康复服务:高、难、贵,“远水不救近火”流动康复服务:暂、浅、被动社区康复服务:就近、就地、简便易廉、扎根社区(一)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训练服务网络(二)制定工作计划背景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实施进度统计检查及经费保障8(三)培训人员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好师资确定培训教材加强教学管理进行考核评估规范培训工作档案(四)调查社区康复资源人力资源:数量、分布、业务范围财力资源:政府投入、社会筹集、其他物力资源:设备、设施、场所信息资源:网络、电视、报刊、广播政策资源:各部门、其他(五)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转介服务(六)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使用工作用表规范填写训练服务档案普及知识,传授方法提供综合性训练服务进行检查评估七、社区康复站工作要求9制定规章制度9有专兼职康复人员(康复协调员)9有固定的训练场所9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建档立卡9组织残疾人在社区、家庭开展训练,做好记录9对配发的器具进行登记造册、维护保养9采取集中或家庭租赁等方式,提高器具使用率9建立规范化档案结束语很多疾病可能无法完全治愈,每个人总会因某种疾病死去国家医疗卫生保障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好转,长期也无法让所有人完全满意总有人无法支付使用可能得到的最好的治疗面临长期的病痛和死亡的威胁,
本文标题:精神疾病社区康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7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