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职业紧张引言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也发生巨变。有专家预言,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而在城市,职业紧张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人群研究资料发现,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的危险显著增加。北京白领:认为自己生理、心理各方面均健康的白领不足5%,95%的白领办公族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症状。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脑力劳动者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缺乏运动,此外,与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等给人造成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一项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对1197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人有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等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记忆力明显衰退的占57%;脾气暴躁、焦虑占48%。还有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至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公务人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职业紧张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除了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以外,不良的职业社会心理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危害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日益重要的、有理论与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研究报告指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充满紧张。职业紧张无处不在,几乎涉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各个环节。职业紧张可以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损害身体健康,诱发多种疾病。据报道,英国因为短期职业紧张性疾病,每年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日,并为此付出巨额国家补偿金与社会保障金;美国每年用于职业紧张引起的缺勤和生产率降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000亿美元;日本有60%的缺勤是由于长期身心紧张所致“过劳”引起的。因此许多学者开展了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及控制对策的研究。1职业紧张的概念和特点职业紧张(occupationalstress)又称职业应激,简而言之是指由于工作或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所引起的应激。对于职业紧张基本定义的各种观点:•职业紧张是一种状态,即工作有关因素与工人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增强或减弱,造成个体生理和心理功能异常;•职业紧张是紧张因素、工作有关紧张状态的蓄积,或者说是伴随着工作需求而超过个体的应变能力的工作条件的相互作用。•职业紧张是职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而改变(增强或减弱)了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使其精神或躯体发生异常反应。•个体特征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了个体的应对能力发生的紧张。•国内有人提出职业紧张是劳动者在其工作中受到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适应时所出现的紧张状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职业紧张是指:在职业需求与人体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功能紊乱,或者说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主观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生理压力。职业紧张的特点:①长期存在;②难以适应,常引起失眠或兴奋状态;③若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可导致严重的后果;④工作紧张的作用可“溢漫”到其他功能范围,如影响到职业以外的家庭生活;⑤职业紧张的影响会蓄积成为对健康的危害因素。2职业紧张的来源与影响因素紧张源(stressor)紧张反应(stressreaction)(短暂的心理、生理、行为改变)紧张相关疾病(stress-relateddisease)紧张源来自于职业负荷、劳动方式、作业冲突等,并与个体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均有关。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职业紧张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严重程度如何,是工作条件与个体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职业因素个体因素2.1职业因素2.1.1职业负荷•工作超负荷: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任务,可导致CNS的过度刺激,使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强烈与重复的刺激作用下促使情绪的恶化和产生神经精神障碍。•工作负荷过低:伴随神经系统反应的减慢,也会导致紧张的产生。工作负荷过低、责任太小或简单重复而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使作业者因感到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产生压力,同时对工作的厌倦可降低其对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2.1.2工作条件高温或低温、高噪声、照明过强或过暗、辐射、空气污染等都可以引起或增强职业紧张。研究表明,暴露于噪声环境的作业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应激的预测指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不良的空气质量可导致“高楼综合征”,这些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疲劳、皮肤瘙痒、恶心等,且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比本身的直接危害更严重。2.1.3工作特征①工作进度:包括机器的进度和人的进度,进度越快越紧张;②工作重复性:重复愈多,愈单一,愈易紧张;③轮班作业:破坏了正常的生物节律,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失调,造成睡眠障碍、胃肠道疾病、情感紊乱和职业损伤的发生率增加。e.g.医院护士、食品厂女工:缺勤率增高、睡眠失调、健康不良、抱怨增多等。④工作属性:工作种类、所需知识和技巧不足,可导致情感和行为反应异常。2.1.4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缓冲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加强现有职业紧张的作用导致新的职业紧张的出现e.g.秘书:紧张的主要来源是其他人的侵扰,如同事的吵闹、响亮的电话铃、其他人在周围的进进出出等。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三种类型:①合作关系②工作组内关系③与上级的关系主要原因2.1.5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培训、业务发展、人员计划、工资待遇和工作调离等。缺乏培训是产生紧张的重要原因,即使是老职工对新技术也渴望学习,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业务的提高和发展是职工尤其是中年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与职业紧张密切相关。2.2个体因素2.2.1A型行为主要特征为:①长期的时间紧迫感,对通常的活动缺乏耐心;②极有竞争性,几乎有敌意倾向,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休闲中,过分关注自己的成功而忽视他人的情感;③讨厌懒惰;④对消除完成任务的障碍缺乏信心。有证据表明,A型行为在某些方面,特别是愤怒、敌意、攻击与应激反应和心脏病有很大关联。2.2.2自尊自尊是个体不断自我评价的结果,它以多种重要的形式影响着个体在组织或其它社会背景中的行为。自尊较强的人在工作选择上富有冒险性,更有可能会选择一些非常规的、非传统的工作;而自尊较弱的人对不利条件的反应更为敏感,如紧张、冲突、不确定性、管理差、工作条件差等。2.2.3控制点控制点是个体相信自身能够控制影响其它事件的程度,也称作支配感。高内控制点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和行动;而高外控制点的个体相信主要是机遇、命运或其他人决定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研究发现,能支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行为者产生紧张的可能性明显少于支配能力弱的人。2.2.4性别应激因素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身体素质工作职责和家庭职责的冲突女性参与工作对健康的影响:①对健康有利:增强自尊感,有机会参与社会,结交朋友,增强了她们的应对资源;②职业紧张:日本:52%的妇女正经历着职业紧张状态,其中61%是因为人际关系;③任务超重:研究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担负工作和家庭双重任务,压力大,冲突明显,每周任务超重的平均频率是丈夫的2-3倍。2.2.5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工作中或工作之外获得支持的程度,其作用表现在情绪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尊重支持四个方面。社会支持可以给人以幸福感、生活稳定感,尤其来自同事和领导的支持对于减少职业紧张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一般认为,他人支持的存在或缺乏可影响个体在工作场所中的应激体验和应激反应;缺少同伴可能会激怒某些人或使他们感到焦虑,从而降低其应对工作应激的能力。3职业紧张的作用和危害3.1职业紧张的作用机制来源于机体外部及内部的紧张源通过感受器到达大脑皮层,经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及整合,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及病理的改变。机体的紧张反应主要以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作为介导:外源刺激网状结构自主神经系统感觉神经边缘系统信息整合下丘脑激活内源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紧张可引起交感活动的增强,使机体处于高能量供应、高水平活动状态,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代谢活动加速,长期的兴奋性活动可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疾病。紧张刺激还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幅度增加,引起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升高。3.2职业紧张的危害紧张反应可诱发紧张相关疾病,即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s)。e.g.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精神病、头痛等。过度的紧张状态还可减弱机体对传染病、肿瘤的免疫功能。据统计,目前西方流行的疾病中,80%与职业紧张有关。另外紧张还可诱发行为障碍如嗜烟、嗜酒等。工伤事故与职业紧张也有明显关系,据研究,职业紧张可影响智力活动、情感状态、意识觉醒水平。还有研究表明,高强度的脑力紧张可以引起情绪障碍和自杀,职业紧张是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群体精神病、精疲力竭症的原因之一。有学者研究了100例年龄25-40岁的冠心病患者,同时以100名非心脏病患者为对照,发现91%的冠心病患者有与工作有关的强烈而持久的职业紧张,而对照组只有20%有紧张体验。在航空事业中,空中交通指挥是一种非常紧张的作业形式,有研究者比较了4000多名空中交通控制人员和近8000名空勤人员的高血压患病率,发现前者是后者的4倍,经过两年的体检观察,还发现前者患高血压的时间早于后者,其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1岁和48岁。还有学者调查了2587名医师,发现一般临床和麻醉科医师比皮肤科、病理科医师易患冠心病,两者患病率分别为11.9%和3.2%,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前者比后者工作紧张。另外,孕妇心理紧张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波及胎儿,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将阻碍胎儿上颌发育而形成腭裂,血液中营养成分不足可引起早产或胎儿瘦小体弱。孕妇经常情绪不良,过度的焦虑和恐惧等,还会使胎儿血管收缩,减少脑的供血量,从而影响脑的发育,甚至造成大脑发育畸形。4紧张反应的表现适度的紧张是有益的,是个体必需的。但长期过度紧张对个体是不利甚至有害的,对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工作能力和职业生活质量都可造成严重影响。4.1心理反应:过度紧张可引起人们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e.g.工作满意度下降、抑郁、焦虑、易疲倦、感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怒、回避社会活动,个体应对能力下降。4.2生理反应:主要是躯体不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凝加速,皮肤生理电反应增强,血和尿中儿茶酚胺和17-羟类固醇增多,尿酸增加;对免疫功能可能有抑制作用,可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血中游离酸和高血糖素增加;还可出现睡眠障碍、头痛、呼吸系统疾病、过敏和皮肤疾病等。4.3行为表现: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个体表现是逃避工作,怠工,酗酒,频繁就医,滥用药物,食欲不振,敌对行为;组织上表现为矿工,缺勤,事故倾向,生产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4.4精疲力竭:研究认为精疲力竭的发生是职业紧张的直接后果,是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5精疲力竭症和过劳死问题职业紧张引起的更为特征性的问题是精疲力竭症(burnout)与过劳死(karoshi)。精疲力竭症主要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主要涉及对自我和他人的紧张体验,是长期对情绪紧张源和人际紧张源的紧张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9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三维模式:①情绪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指个体的情绪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体力衰弱和疲劳;②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对自身或外部世界的陌生感或不真实感(现实解体),体验情感的能力丧失(情感解体),表现为对他人消极、疏离的情绪反应,尤指对职业服务对象的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③职业效能下降:指职业活动的能力与效率降低,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职业退缩(离职、缺勤)以及应付能力降低等。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伴发抑郁、失眠、猜疑、烦躁、胃肠道功能紊乱、体重下降、气急、酒精和药物滥用、冲动行为及其它精神障碍。精疲力竭症的高危职业: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教育管理和公安司法机构等容易发生人际关系的情感冲突,的职业。精疲力竭症的起因更多
本文标题:职业紧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9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