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选修1第2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知识结构(背景)(内容)(影响)第1课改革变法的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BC1046BC770BC476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东周(BC770-BC256)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探究1:阅读教材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生产力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铁器牛耕;耕作技术;开垦荒地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活跃,商业中心出现表现:1、经济:战国漆器莲鹤方壶手工业技术进步手工业技术进步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春秋早期重环纹铜鼎春秋时期蟠虺纹高蹄足铜鼎郢宛临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战国策·齐策一》商业城市兴起,人口增加大梁邯郸新兴地主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俸禄制封邑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2.政治:社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各国展开变法封建制度确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政治关系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3.军事: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想一想,法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理论武器?4.文化: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建立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变法的时代背景)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时间国家改革名称变法内容春秋齐国鲁国战国魏国楚国其它诸侯时间国家改革名称变法内容春秋齐国鲁国战国魏国楚国其它诸侯管仲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李悝变法经济:①实行“尽地力”②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吴起变法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国家主持者时间内容作用赵国赵列侯前408至前387年选拔贤能做官,并“节财俭用”封建政权得以巩固韩国申不害前335年“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诸侯不来侵伐齐国邹忌前347年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东方诸侯霸主燕国乐毅前311至前279年“与百姓同甘苦”使燕国强盛起来战国时期其他变法运动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阅读课文,结合前面所学内容,思考:秦国为什么要选择变法?1.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2.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到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3.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力量削弱;;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4.直接原因: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5.不利形势: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秦献公改革,成效不大0123456789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实力比较秦的境况秦国六国地理多在中原,土地肥沃西部偏远,土地贫瘠军事文化民俗经济军力较弱,被魏夺土魏实力最强,初期霸主铁农具现,井田瓦解铁农具普及,完成税改野蛮,还有人殉存在诸子多在六国基本没有人殉事件发生百家诸子无一秦人秦孝公下令求贤“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战争频繁思想文化繁荣春秋改革战国变法商鞅变法秦的统一【学思之窗】(教材第19页)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21页)一、本课测评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提示春秋时期著名的变法改革还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强国。二、学习延伸探究活动:在考查历史文献与今人研究著作基础上,制作战国各国变法情况简表,标明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作用影响等要素。提示国家主持者时间内容作用或影响魏国李悝前400年前后“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创建军队,严格挑选、考核和训练士兵楚国吴起前382年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改良社会风气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国家主持者时间内容作用或影响赵国赵列侯前408~前387年选拔贤能者做官,并“节财俭用”封建政权得以巩固韩国申不害前335年“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诸侯不来侵伐齐国邹忌前347年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东方诸侯的霸主燕国乐毅前311~前279年“与百姓同甘共苦”使燕国强盛起来1.《山海经·海内经》曰:“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C2.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砖A.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B.管仲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C.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D.管仲改革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国力B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公开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A4.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礼乐制度崩溃B5.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当初,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秦国经济、政治、文化落后B.法家学说的推动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C
本文标题:选修1第2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1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