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三纲八目:三纲: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高明的德行,亲爱人民,才达到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要求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来恢复本性,找回本来善良的内在本性。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纲目序列,也是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处世所致力的崇高目标,以及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明明德的功夫,平天下是止于至善的显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思想:分歧、核心、思想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起,“子”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的尊称。2、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核心是以下的几个范畴:天人关系,(天道观本原和人道观人生哲学)古今关系、(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变迁关系,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知行关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求知的方法)名实关系.(名称和现实概念和实在之间的关系)3、春秋时期:先秦儒家、先秦墨家、先秦道家、兵家,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孙子兵法。4、战国时期:先秦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先秦名家惠施、公孙龙。先秦杂家、吕氏春秋、吕不韦。先秦儒家孟子、荀子。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主张“势术法”三者并用三者皆为帝王之具,不可偏废。主张人性恶,趋利避害是法度赏罚并用的人性论的前提,倡导无为而治。君子任由大臣自为,自己掌握赏罚大权。★仁义:1.孟子处理宗法等级制度下的根本的人伦关系.。“仁”为安身立命之所,“义”是处事行为之规。2.特别是“仁”发源与人们自然的恻隐之心,突出一个情字,”义”奠基与人们内在的羞恶之心,突出一个理字。(情理)3.孟子将“仁义”相合使“仁义”成为人生之道,社会之义的同义词和代名词。★中庸:平常、常道1.是孔子思想中的方法论和重要的哲学观点。2.是一种适度、恰当的追求和谐思想的方法和行为方式,“中”:中正、中和、不偏不依,“庸”:平常、常道,是儒家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的最高标准。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人生自然社会的基本方法。3.一方面强调”用中”突出用中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强调用中之常,中道可以常行,说明中庸的普遍意义。★《中庸》:全篇都在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是道、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就在于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1.首先要有至诚无妄的心态,中庸把“诚”看做是世界的本性,“诚”看成和本体的同一,人修养到了至诚的程度,就可以从容中道。2.其次要有一种庸常的精神,每一种原则都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处境出发,从日常的琐事出发。3.再次要有一种行而不倦的精神。★虚一而静:1.荀子的认识论当中认识的方法,就是保持认识过程中以虚心、静心、专心为主要心理特征的良好心理状态。2.这样就可以排除内外的消极干扰,获得客观真实全面的可靠的认识。★克己复理为仁:1.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方法。2.认为克己复理就是:克制自己戒除放肆之心。复礼: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代的礼仪规范制度。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达到“仁”的道德境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提出的达到“仁”的方法,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既要自强不息,自己建功立业又要善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成功,这是为仁的积极方面。2.他深刻的概括了人与人关系的根本原则。自己想立身和发展,也要同时帮助别人立身发展成功。★忠恕:1.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思想。2.“忠”要求积极为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3.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4.虚矩之道:儒家的一种推己及人为方法的道德行为模式,源自上面的忠恕。★四端:1.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2.孟子由性善论出发认为“四端”是人先天就拥有的。--本文转自北京大学考研论坛,更多内容参看:★尽心、知性、养性、知天:性是指人的先天的仁义本性。5、孟子的道德修养的方法6、尽心:通过反省将“恻隐之心”等“良心”善端充分深刻地认识理解“所谓反身而诚”从而确立起道德的基础自觉的理性。达到知性的目的,体验到仁的仁义本性也就通晓了天。7、养性:只在心中有“性”“性”存心中的前提下,对善性进行培育和养护使其得以成长。最终形成为外显的道德行为方式达到善良道德境界,使自己的行动最终符合天的要求。★天人合一1、由孟子提出认为人和人伦道德根源在于天,强调“天道”、“人道”、“自然”,认为人与天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追求天人相通,天人协调和谐一致。2、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需要通过德行的锻炼回归于天。3、天道和人道合一,天道是基础,人道顺承效法天道。★天人之分:1、由荀子提出,天与人分别构成“自然”和“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自己的职能不能互相替代。2、天与人各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定,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3、强调天道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的不同和区别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人而存亡,与人类社会没有必然的关系,天与人各自有自己的职务和规律。4、强调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化性积伪:1.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性恶的,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来改变。2.而礼仪法度是人为的“伪”,他认为“性”是一种自然的材料。“伪”是人施之以理法后形成的人的行为。倡导人们主动的认同礼仪法度,修养身心。★反者道之动:1、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2、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3、反:另一方面指:循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4、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见素抱朴:1、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道德状态提出的,”素”是指没有经过染色的丝,“朴”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2、是指事物本来的状态和原来的面目,指比喻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拘束的人心自然状态,认为人心本来就是朴素的自然的,无需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3、代表老子的自然主义精神,强调少私寡欲弃绝智巧纯真的自然之心才是人类最珍贵的。★道生法:1、堪称黄老哲学的第一命题确立了黄老哲学的基本思路。2、将道和法统一起来“法”是由道派生出的,是道这一宇宙间的根本法则在社会领域的落实和体现。3、从宇宙观的高度为法治找到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道”这一抽象的本体和法则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找到了归结点。4、“法”是君子以大道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其公正性权威性来自最高的“大道”,是判断一切的标准。5、法的权威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普遍有效的,找到了道法结合以道论法的这条路子。充分论证了,实现法制才是是顺应天道符合大道的。★兼相爱、交相利:1、墨子提出的伦理原则,是墨学的总纲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2、即无差别的相爱,有了兼相爱再落实到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上,才可以会有交相利,即所谓的彼此相互帮助,同时获取彼此的利益。3、同时反对盲目的应用武力反对战争,提出非攻的概念。★墨家的义:1.认为义可以利人所以为贵,是道德价值之所在。2.认为要将义和利统一起来强调以兼爱为原则,贵义又尚利。--本文转自北京大学考研论坛,更多内容参看:★万物皆备与我:(2005考过)1、孟子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先验主义的认识论是非善恶标准俱在我心中。2、万物是以主观为其标准和存在的根据的,天赋观念是第一性,客观事物是第二性。3、并非说万物存在于我心中,而是说既然万物的本性于人的本性同一,一旦我向内体验到自己的本性即所谓的反身而诚,也就是同时与天地万物之性相同,个性、个体、与宇宙的本性宇宙的全体相通并融为一体还有什么比这个快乐更大的呢?★疾虚妄知为力:1.“虚”指不合事实虚假的说法,“妄”指不合逻辑的谬妄言论,知识就是力量。2.王充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所提出的,目的是要达到移风易俗纯洁社会风气的作用。★独化与玄冥之境1.郭相哲学的中心命题,“独化”指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以自我独立展开的,不存在任何造物主,玄冥之境是指“名无而非无也”只能给它无的名称但却不是不存在的东西。2.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其内在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自性”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事物。★天人三策:1.董仲舒回答汉武帝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以“天人感应“论证了“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一套办法。2.最后归结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二千年儒术为正统的局面。★居敬穷理:1、居:“安于其中”的意思,“敬”:“自觉的认同自己的至善本性的一种心态”(就是仁义礼智等宗法伦常道德)。自觉的竖立起来道德信念,并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加强(侧重内在的修养)2、“穷理”是对“理”(是朱程理学的根本,善恶的标准)的认识,有研究事物规律属性的内容,强调对外在的事理加以认识,这个事理主要是指封建的纲常名教为心的主宰,诚敬专一的持守它,涵养它。(侧重外在的学习)3、二者相结合内外兼休,知行并进。以理性的知识指导道德的实践,使心之理和物之理合一。促进人的道德的完善。★性三品:1、董仲舒提出的关于人的本性的学说。2、他把人分成为三种,即教而不善的“斗屑之性”施以教化也不能为善不必教化,不教而善的“圣人之性”无需教化而去教化别人。可教而善的“中民之性”,相当于性未善论中的有善质的质朴之性,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教化导向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国、世宁的基础,家庭是作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中间环节。★以太即性:1、以太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2、在说明社会现象时把以太解释为“仁”。3、谭祠同将“以太”作为其宇宙观人生观的根本范畴,肯定其为宇宙之本性天地万物产生之根源,强调人性本来平等本然相同。★冲决网罗:谭祠同,用以批判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冲决君主的网罗,断言传统的伦理关系是束缚人们的网罗,体现了道德伦理的反封建精神。★恭、宽、信、敏、惠:(没有固定的说辞)孔子提出的个人品德的五种规范,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足以使人,恭敬、宽大、守信、敏捷、恩惠。★三纲五常:考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子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常”恒常不变之意思,仁:爱人行忠恕之道。义:也即行为的规范标准,礼:封建的礼法制度。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信:信守诚信。★五德:兵家:智信仁勇严,温良恭俭让。四德:(不常用)仁义礼智。★天演:严复对“进化”自然的进化。的翻译,将天视为自然的同义词语,故天演是自然的进化,天择就是自然的选择,但天演的目的是通过天演发明人演。★实测内骝:1、“实测”一切的科学知识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出发,而不是从书本教条出发。2、“内骝”即考究个别事物,以个别性的判断为前提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归纳出普遍性的判断,也就是形式逻辑归纳方法。★慎独:指无人察觉的闲处独居的时候,犹需谨慎对待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循道德的要求。是孔子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天人感应论:1、关于董仲舒天人关系的神秘学说认为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神。2、天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作为能感应天,天则通过善罚恶来干预人事。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上传”人以行为来感天,另一则是下达,天降下祥瑞或者灾祸,以示遣告或者惩罚。董仲舒提出继承这种思想,并加以发挥目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3、人类行为与其外在环境的互动关系,就董而言主要是指由人类政治活动与具有神学意味的主宰的天的关系。4、包括屈君以伸天,也包括屈民以伸君,两者可以相互发明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4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