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生态与环保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答题思路如下: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答题思路如下: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思考方向具体措施工程措施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为燃料等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通过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4.酸雨成因分析思路:(1)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有色金属冶炼;含硫煤炭;(2)降水丰富,酸性气体溶于水;(3)地势起伏大,风力弱,不利于扩散;(4)酸性土壤。5.土壤(次生)盐碱化(1)地下水位上升:降水→下渗多→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调水...(2)蒸发旺盛;→(3)盐分在地表积聚。6.水污染(1)污染物的排放量: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排放量(2)水体的自净能力:降水量;水体流动速度;植被状况;湿地...7.石油污染根据区域分布图布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文字材料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区域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分析归纳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全球气候变暖等人为原因(主要):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根据相关区域图图人类活动状况的文字、表格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针对人为原因的措施(1)污染物排放多:①石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油泄漏多;②石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石油泄漏多;(2)不易扩散,自净能力弱:①海域封闭导致海水流动性小;②洋流;③风向8.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大原因分析(1)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和生态的危害大;(2)污染物的浓度:①本身的浓度;②该季节河流稀释能力;(3)受灾体:①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②二、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的区分(1)“点”与“面”区分GPS和RS、GIS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2)“想”与“看”区分RS和GIS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和图片分析和处理。它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的,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常用关键词:分析、计算、预测、统计、管理、规划等);RS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其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常用关键词:监测、获取、观测等)三、河流、湖泊与海洋1.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分析(1)水能资源开发主要从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水能资源就丰富。2.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式注:有时同一河流开发利用方式不唯一(1)灌溉: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的地方,农业发展需要灌溉。注意题中所给的的自然条件。如新疆绿洲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地区,内流河灌溉的比重大。(2)航运(见航运开发条件)(3)发电(水能开发)(见水能开发条件)(4)养殖:沿海浅海水域;湖泊、河流等水域(5)旅游(6)供水(工业、生活用水)3.评价水利工程影响的基本方法首先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有利也有弊。分析水利工程的利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防洪等;分析水利工程的弊多从工程本身的缺陷、对库区的影响和对上、下游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筑坝需要移民,淹没农田等;基础设施投资大;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以尼罗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为例)(1)积极影响:①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航运、发电、养殖等效益;②利用水电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是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废渣的少排放可少占土地,废水的少排放可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水污染,废弃的少排放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酸雨危害。(2)消极影响:①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河流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壤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③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侵蚀而后退。4.修建水库的条件及必要性(1)修水库的目的——解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2)修水库的条件:①蓄水量大(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型”的洼地、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区域,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②工程量小(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5.河流航运价值分析6.流域洪水成因分析(1)自然方面:可从降水量大小或降水的集中程度、地形地势对排水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人为原因:主要考虑流域内植被破坏程度及水土流失严重与否、河流含沙量大小、泥沙淤积对河道、湖泊面积与泄洪蓄洪能力的影响方面来思考;同时还要考虑围湖造田或其他方式挤占行洪泄洪场所对蓄洪行洪能力的影响。7.洪水治理问题(1)洪水治理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兴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兴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8.径流量大小分析(1)补给类型(5种):大气降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2)流域面积大小;(3)支流多少;(4)调入水...(5)水量大小决定水位高低9.湖泊、沼泽等湿地的成因分析(1)沼泽形成条件:①有水可积;②水分损耗少:蒸发少;冻土不易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凌汛、积雪融化等导致)河水泛滥。(2)①有水可积;②蒸发少;③冻土不易下渗;④地势不平,低洼处易积水。10.渔业资源分析思路(1)渔业资源①温带大陆架海区宽而浅→光合作用强;②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导致海水搅动→把浮游生物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③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④滩涂、岛屿、水域等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2)渔业发展①水域面积广→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②渔业资源的条件;③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大。(3)不利于鱼类生存的条件①水温低,鱼类生长满;②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低;③(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贫乏。总结:①不利于鱼类生长的温度;②温度影响生长速度;③饵料问题河流航运价值分析内容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径流量大小、流量稳定状况、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落差大小、流速缓急流域面积大小、支流状况、河网密度、河道弯曲状况流域内经济状况、运输需求状况五、农业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包括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2.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3.农业产量不稳定分析思路(1)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小;(2)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产量低;(3)生产中有不稳定因素(气候、自然灾害)(4)科技水平低4.单产高低分析思路(1)自然条件好:①生长期长;②光照强;③昼夜温差大;④水分条件好;⑤土壤肥沃(2)自然灾害少:旱涝、风沙、盐碱、低温阴雨冻害等(3)精耕细作:精耕细作VS机械化5.商品率高低分析思路(1)产的多(人均)→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好;②农业技术水平高;③人均耕地面积广;④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2)用的少→人口密度小(3)用于出售的比率高6.农产品种类丰富的原因(1)纬度低,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2)纬度低,且纬(经)度跨度大。7.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气温低,生长周期长;利于有机物积累(3)水质好;(4)土壤肥沃(富含某种元素,营养价值高);(5)环境污染少,自然环境优越;(6)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8.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1)土地荒漠化;(2)土壤盐碱化;(3)水资源短缺;(4)水土流失;(5)植被破坏、湿地减少、草地退化、农药与化肥使用污染水源、风沙危害、沙尘暴等。9.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思路(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农、林、牧、渔、副比重,重视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活产条件;(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和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4)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合理开发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解决农牧交错带争地矛盾)六、资源1.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思路(1)资源条件评价: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2)开采条件评价: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3)市场条件评价: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4)交通运输条件评价: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分析。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1)节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2)开源: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资源调配3.跨区域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2)线路造价要考虑其经济性和合理性;(3)沿线条件要考虑地形、、河流、地质灾害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等;(4)工程影响: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2)调入地区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5.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分析思路(1)经济效益:可从输出地区和输入地区两个地区考虑。输出地区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3)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七、工业1.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方法区域发展条件,一般需要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和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背景、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度、生产协作关系等)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的快速持续发展。2.产业转移原因的分析思路(1)对产业部门的分析: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转移方向为家居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对于资源和资金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技
本文标题:地理答题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7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