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从教学大纲谈课程标准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从教学大纲谈课程标准的转变作者:孔德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对比较,说明语文课程课程观的转变和课程标准的进步性。相对于从1922年至200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从结构到内容等众多方面,都开辟了新视野。关键词: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16-01中学语文教学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下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其特点。一、课程性质定位:由唯工具论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地位。一段时间内,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仅仅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了语文素养。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此种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二、课程目标的优化:从单维向三维转化《标准》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维度有了新的理解。课程目标的设计从单一知识与能力维度,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转化,而且通过这三方面的要素的融会融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标准》还开创了从“过程”角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先河,标志着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意味着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习过程、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标准》关注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抓住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三、课程结构的设计:从单一的必修向必修和选修双课结合龙源期刊网《标准》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立场。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构建了开放而有序的课程结构。它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既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又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四、学习方式的革命: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本次课改中的关键。相对于《大纲》中重视教师的教法,强调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生方式只能停留在教师“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而《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五、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多元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导致教师角色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既是组织者、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和丰富者。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从定量向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向变化过去《大纲》中,对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大多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评价。在《标准》中,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突出强调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标准》还增加了“评价建议”内容,主张构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多样化,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的新型评价体系。参考文献:龙源期刊网[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标题:从教学大纲谈课程标准的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7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