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自然辨证法论文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院系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二○一三年十一月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摘要:历史上世界科技中心发生多次转移。研究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并不只为知晓那段辉煌的历史,为的是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脉搏;创造和抓住新的机遇,不再错过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让自己的祖国在新的机遇和竞争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而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关键词:科技中心;转移;原因分析;中国机遇一、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介绍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20世纪)。2、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萌芽,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出现思想解放高潮,并出现了一批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例如,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3、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17世纪,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出现了许多发明,其中,特别是推动了蒸汽机的出现,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和配套设备问题,将蒸汽机推进市场。纺织机械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导致英国在科研开发的投入相对下降,再加上英国的学术界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应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传统,英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4、近代科技的第三个中心是在法国这个中心的形成开始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入高峰。这一阶段,英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繁荣的状态,法国则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情况成为激烈的大革命场所,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宣传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出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反封建。另一方面,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及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开创定量分析、创立燃烧氧化学说、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在这段时期还产生了公制度量衡、科学教学制度和公立中学。但是,法国的研究工作过分地学院式,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相当部分是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类型,不善于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再加上社会又过于动荡,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5.近代科技的第四个中心是在德国在19世纪后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1839年后,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应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企业家。19世纪的欧洲大陆,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前面。6.世界科技的第五个中心在美国(20世纪)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人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40年代末,美国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经过很多努力才得以回国。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进一步领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929—1969年的4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表明战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可以说,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美国赢得大量的利润。尽管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相对日本、西欧有所下降,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机会,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新的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应该说,至今美国的经济仍是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之一。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良性互动。二、科学中心转移的原因分析许多学者指出成为科学中心之国家特质如下:公民对科学重视;教育研究体制与硬件先进,能吸引大量的人才;世界通用语言等。在此笔者把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分为科学家队伍的素质因素和相应社会的环境因素两大类。首先,就科学家队伍的因素而言,从历史看,法国在18世纪末逐渐淡出科学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影响的科学家集团老化。从现实看,现代各国科学的发展也是越来越依赖于杰出科学家人数的扩大。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科学家队伍的素质是影响科学中心新转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因而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科学家队伍素质高低的关键,那么一个国家在成为科学中心之前必须进入素质教育的中心。总之,科学家队伍素质要提高就得注重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因而发展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其次,笔者认为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思想,国家政策、教育,经济,创造精神四个方面。各要素对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下文一一详述:1.思想。科学中心形成及其转移的一切都是从“思想”开始,“思想”是其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讲到“思想”也就等于讲到了“革命”,工业革命、政治体制革命。在对近现代科学中心转移的研究中,人们普遍注意到工业革命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前进道路中人们也同样注重对政治体制革命的研究。2.国家政策和教育。从国家的政策上来看,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引导世界科学中心的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出入此点考虑,将科教兴国确立一项重大国策,在这一政策体系的支持下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和科研经费投人,加快装备高精尖科研设备,同时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应用科学、尊师重教的风尚。这些都将营造出一个能托起科学家们去全力冲上世界科技顶峰的社会大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科研队伍的整体科研实力。3.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技文化作为一国的上层建筑也受制于该国的经济水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腾飞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从而使得近年来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诸多学科甚至走在世界前列。4.创造精神。纵观世界科学中心四次大转移及近现代西方史就可知,其实科学一直是围绕着思想的,今天谁更具创造精神,今天谁就称霸科学的世界。而这关系到整个民族科学事业的兴盛及其文明。民族的创新精神,包括独创自立的科学战略、鼓励创造的科技政策和自由探索的学术气氛。我们通过对上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科学中心转移,一般都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由于战争或革命,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并且大规模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并对科学教育这一比较长远有效益的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三、科学发展永无止境和中国的机会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为什么要了解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日,世界的科学中心会再次转移的。而我们是有必要去好骛这个中心所带给我们的发展机遇的。我们想要在新一轮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中,让自己站得更高,站得更加的中心。我们甚至直白的告诉世界,我们想成为,要成为下一个世界的科学中心。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初衷。科学发展永无止境,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科学理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真理,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的依赖惯性,我们仍旧并且将长期处于美国在如今和未来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世界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中。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全世界的科学都在发展,而在任何领域抓住机遇,努力竞争,能够独当一面,都是不容错过、也不容轻易放弃的国家发展良机。并且另外一种可能的是,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正如上面所说的要做到独挡一面,
本文标题: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机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9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