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肠套叠概述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概述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常见于肥胖儿及人工喂养。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病理生理及分型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鞘部内筒中筒病理生理及分型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病理生理及分型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扩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病理生理及分型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小肠型:包括空肠套入空肠型、回肠套入回肠型和空肠套入回肠型。回盲型:以回盲瓣为起套点。回结型:以回肠末端为起套点,阑尾不套入鞘内,此型最多,约占70%~80%。结肠型。复杂型或复套型:常见为回回结型,约占肠套叠的10%~15%。多发型:在肠管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肠套叠。临床表现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婴儿肠套叠临床表现特征性表现:阵发性哭闹: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腹痛: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婴儿肠套叠临床表现特征性表现:血便:80%以上出现血便,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原因是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腹部包块: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儿童肠套叠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儿童肠套叠拒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诊断鉴别当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确定诊断。但临床约有10%~15%病例,来院就诊时缺乏急性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或只有其中1~2个症状,此时应仔细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右下腹是否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以便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做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检查方法腹部超声:在肠套叠横断面上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腹部立位片X线平片的特异性,其具有大面积的无肠气影区域、肠腔内气影明显较少。部分可见软组织肿块影。检查方法钡剂灌肠X线特征:钡剂到达肠套叠部位时,钡剂前端突然停止前进,可见杯口状充盈缺损,部分患儿钡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表现为弹簧状。随着压力增加,钡剂逐渐前行。整复成功后,肠管内杯口状充盈缺损消失,盲肠位置正常,多量钡剂进入小肠。检查方法空气灌肠在空气灌肠前先作腹部正侧位全面透视检查,观察肠内充气及分布情况。注气后可见在套叠顶端有致密软组织肿块呈半圆形,向结肠内突出,气体前端形成明显杯口影,有时可见部分气体进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钳状阴影。诊断明确的同时也可加压进行复位治疗。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首选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压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3个月以下婴儿肠套叠和诊断性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80mmHg。病史超过72小时者应慎重对待。非手术治疗禁忌证:①病程超过2天以上,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②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③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④小肠型肠套叠。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前:合理使用阿托品进行镇静解痉,已解除回盲部和套鞘部组织水肿痉挛,有利于套入部在套鞘内退缩及通过回盲部,提高整复成功率,明显缩短整复时间,减少患儿及家属接受辐射剂量。小儿用量应为皮下注射每次0.03mg/kg,青光眼患儿禁用阿托品进行整复。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肛门插入Foley管,此法是小儿外科与放射线科医师密切合作完成。空气灌肠表现为:气体前端突然停止前进,可见肠管内软组织肿块,经缓慢加压,气体逐渐前行,软组织肿块消失、盲肠位置正常、大量气体进入小肠,作为整复成功标志。整复成功后,均需摄立位腹平片,以证实无肠穿孔发生。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非手术治疗灌肠证实肠套叠已完全复位后,还需作如下观察:①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②患儿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③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肿块;④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时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首次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可能原因①与病程、套叠类型有关:肠套叠时间长,肠管水肿严重,套入部与鞘部包绕紧密,不易复位;肠套叠类型复杂,回回结型或回盲型等回盲部套入后不易复位;②复位不全:部分术者害怕灌肠压力过高,导致结肠穿孔,因而灌肠时压力不够导致复位不全;复位时套入部退过回盲部后尚未完全复位,此时气体通过肠管间隙挤入小肠,误认为小肠有气体而停止治疗,复位不全;③肠管器质性病变继发肠套叠:即存在病理性套头,不易复位。首次灌肠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的患儿术中发现部分患儿套叠部经轻柔手法挤压即可复位,甚至会出现剖腹探查阴性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肠套叠部分整复后,肠系膜及肠壁血管受压缓解,肠壁充血、水肿减轻,是二次整复容易成功的主要原因。另外,抗炎、解痉、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亦有助于2次整复成功。二次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二次空气灌肠有增加肠穿孔的机率,有增加毒素吸收的可能,所以要严格掌握二次空气灌肠的适应证。发现以下患儿再次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复位成功率高:①临床症状典型者;②年龄4个月~2岁患儿;③发病在48h之内者;④全身情况良好,无中毒症状,血便量少者;⑤首次空气灌肠时套叠头已移动者。除此之外的病例,行二次空气灌肠均应慎重。二次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时注意事项:①按揉手法要轻柔,切忌粗暴。②充气次数不宜过多,以3次以内为宜。③每次充气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3min。④压力增至13.3kPa,充气3次,配合手法按揉,套头阴影仍不动者,应放弃空气灌肠整复,改用手术切开复位治疗。⑤应有节律地充气、放气,注气一放气一加压一注气相间,使肠内压有缓解的机会,促进套叠头部松动。切忌无放气持续加压,易使肠壁局部压力过高而穿孔。⑥在实施二次空气灌肠治疗前,做好术前准备,并备好消毒气腹针。二次空气灌肠复位若透视下出现“闪光”现象,空气充满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应立即停止充气,拔出Foley尿管,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气腹针,排出腹腔气体,立即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为结肠穿孔,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患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应立即用消毒针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排出腹腔内气体。钡剂灌肠与空气灌肠的比较钡剂灌肠整复:结肠浆膜表面挂有一层极薄的稀钡,一旦发生穿孔,导致钡剂外溢性急性腹膜炎发生,而钡钡剂结块不易排出除,外科手术彻底清除钡剂微粒也存在一定困难,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钡剂灌肠与空气灌肠的比较空气灌肠整复:如发生穿孔气体可以通过腹部穿刺减压排除,且外溢气体较清洁,提高外科手术成功率,避免了穿孔时引起细菌性腹膜炎发生。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①非手术疗法禁忌症的病例;②应用非手术疗法复位失败的病例;③小肠套叠;④继发性肠套叠。手术治疗2)肠套叠手术复位术手术前应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水、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较小婴儿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若经过灌肠已知肠套叠达到回盲部,也可采用麦氏切口。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检查有无肠坏死。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如复位困难时,可用温盐水纱布热敷后,再作复位。手术治疗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腹腔,按层缝合腹壁。对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的病例,应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慢性肠套叠除急性肠套叠外,尚有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息肉、肿瘤等有关。多呈不完全梗阻,故症状较轻,可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发作,而发生便血的不多见。由于套叠常可自行复位,所以发作后检查常为阴性。
本文标题:肠套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0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