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1/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扩大了地方政治、经济自主权,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该学者论述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B.节度使制C.转运使制D.地方三司制2.《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表明()A.监察是丞相的重要职责B.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监察机构权力源于皇权D.监察官员能够履行职能3.有学者指出:“(通判)自国初置倅,与监司太守俱名按察。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吏一举手,辄从旁掣止,倅尝横矣。及其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B.提刑按察使司职权范围扩大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4.有学者认为,三省合用的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D.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5.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6.学者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这主要是因为()A.中正官有授官职责B.任命权完全归于皇帝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2/5C.中央政府掌控任官权D.选官关键在于内阁7.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8.《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9.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3/5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人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8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8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5.ABDDB6~8.CA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或公正)。(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4/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材料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有所松弛,地方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地方自治,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相吻合,故A项正确。B项属于唐朝中后期的制度,与“无为而治”治国思想不符。C.D两项分别是北宋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正确选项是B.A项错误,丞相主要是负责行政不负责监察;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履行职能的问题。3.【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错在“削弱”二字;“提刑按察使司”与材料中“通判”不是一个时期的官职,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通判的职能变化,反映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应选D.4.【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合用的办公场所“政事堂”与分割相权背道而驰,说明政事堂的出现集中了相权,故D项符合题意。5.【解析】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并不是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故A项错误;元朝疆域空前扩大,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项正确;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6.【解析】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制度设计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地维护其统治的作用。九品中正制的基本操作是中正官查访人才,评定品级,中央依照品级量才授用,故选C.所以中正官本身是没有授官职责的,排除A;由于人才的品级受中正官操纵,所以排除B;明代才有内阁,排除D.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的认识与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等信息,可知察举制改变了以孝、廉为选官的标准,贪得无厌、富贵者等趁机趋炎附势,导致了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孝廉的标准问题,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察举制选官制度,而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提及的是科举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8.【解析】对题中材料的理解应该是: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是由于战乱,士人流动,使过去乡举里选的人才评定方法成为不可能,旧有的人才档案已经失去作用,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必须建立新的人才档案,最初将人才分为九品也只是为了辨人才之优劣,而不是为了定士族的高低。故选D项,A.B.C三项均理解有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9.【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5/5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反映了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反映了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概况能力,材料二主要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三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依据所学内容不难得出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与评析的能力,依据材料四“此其选之精也,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不难看出梁启超对科举制褒贬皆有的观点,即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是其所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来源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不难判断出梁启超倡议改科举、培养实用人才、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科举选官能在西方盛行其原因在于西方充分借鉴了科举制的优点,即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而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废除则因为其长期以来集聚的大量弊端,即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和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下难逃被废止的命运。
本文标题:2019届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3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