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及其作用1、识记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2、遗传的作用利用孟德尔法研究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从高尔顿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因为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的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导致其智力的一致性程度下降,这表明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二)成熟及其作用1、识记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成熟决定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2、领会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大脑皮层机能成熟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其思维发展上,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3、第二信号系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调节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发展,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所实现的大脑的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逐步形成,从而使心理的概括性和调节性不断增加,心理活动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三)环境及其作用1、识记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2、领会布鲁芬布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布鲁芬布卢纳将社会环境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2)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3)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4)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3、简单应用: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1.识记: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彪勒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世界在这里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的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和论: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争论,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进入一个死胡同,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折中办法――调和论。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调和论的提出,使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执一度平静下来。2.简单应用:遗传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唯物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因此,在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绝不能不分主次地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3.综合应用: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五)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识记:心理发展的参数: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即发展参数。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主要包括:(1)发展的时间。发展的阶段性是时间的一种表现,阶段的种种特征是在一种特定时间或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2)发展的速度。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不是呈直线式上升,而是呈波浪式前进;心理发展不是按匀速进行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稳定发展的阶段,也有加速发展的时期。(3)发展的稳定程度。心理发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4)发展的协调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结构,结构中各成分之间具有各自发展的特色,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5)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个体心理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其中质变是指心理发展中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新的特征的出现。在心理发生质变时,心理发展常表现出加速现象。2.领会:加里培林关于知识经验内化的过程: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知识经验内化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1)动作定向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熟悉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和活动的结果,从而在头脑中构成活动的本身和活动的表象。(2)物质化活动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借助于实物、模型来进行心理活动。(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要求个体不依赖于实物,只凭借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心理活动。(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要求个体以词或表象的方式进行心理活动。(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个体的心理活动通过内部言语来完成,即内部言语活动成为心理活动的工具,个体一旦掌握这种工具,就能使心理活动更加概括化和自动化。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3.简单应用: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来加快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给个体实施教育措施,来实现其心理发展。这一结果不是直接取得的,而是通过一定的中间过程。通常是以对知识的掌握和领会为中介,并经过一定的量变和质变过程。(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只有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4.综合应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与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个体提出新的要求,总在指导个体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还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即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才能实现它的主导作用。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只有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而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个体心理的发展,从教育措施的提出,到激发个体新的需要的产生,再到个体心理的发展,必须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技能是指操作技能,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因此,教育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让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只有当个体把知识经验内化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和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育这个外因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五)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识记:心理发展的参数: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即发展参数。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主要包括:(1)发展的时间。发展的阶段性是时间的一种表现,阶段的种种特征是在一种特定时间或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2)发展的速度。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不是呈直线式上升,而是呈波浪式前进;心理发展不是按匀速进行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稳定发展的阶段,也有加速发展的时期。(3)发展的稳定程度。心理发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4)发展的协调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结构,结构中各成分之间具有各自发展的特色,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5)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个体心理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其中质变是指心理发展中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新的特征的出现。在心理发生质变时,心理发展常表现出加速现象。2.领会:加里培林关于知识经验内化的过程: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知识经验内化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1)动作定向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熟悉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和活动的结果,从而在头脑中构成活动的本身和活动的表象。(2)物质化活动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借助于实物、模型来进行心理活动。(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要求个体不依赖于实物,只凭借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心理活动。(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要求个体以词或表象的方式进行心理活动。(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个体的心理活动通过内部言语来完成,即内部言语活动成为心理活动的工具,个体一旦掌握这种工具,就能使心理活动更加概括化和自动化。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3.简单应用: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来加快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给个体实施教育措施,来实现其心理发展。这一结果不是直接取得的,而是通过一定的中间过程。通常是以对知识的掌握和领会为中介,并经过一定的量变和质变过程。(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只有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4.综合应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与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个体提出新的要求,总在指导个体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还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即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才能实现它的主导作用。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只有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而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个体心理的发展,从教育措施的提出,到激发个体新的需要的产生,再到个体心理的发展,必须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技能是指操作技能,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因此,教育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让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只有当个体把知识经验内化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和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育这个外因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六)心理发展的动力1.识记:心理发展动力的含义: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在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2.领会:心理发展动力的六种观点: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在发展心理学的历
本文标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3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