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必备-历史错题(必修一)
高中历史错题-必修(一)11·1·1中国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1、《左传·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反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A.是否出身王室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D.是否立有军功2、《史记》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盟主。”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A.宗法制度不复存在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盟主是全国最高统治者D.分封制已经崩溃3、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A.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4、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于文中“势”的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B.强大的贵族势力C.日益强化的皇权D.唐朝强盛的国力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周天子分封制中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结合题意,ABD三项说法都不完整,C项“是否对周王室效忠”是分封的主要依据。2、【考点】分封制【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材料““诸侯兴师不请天子”可以看出东周时期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周天子命令随从作战)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分封制瓦解崩溃,故选D项。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限定“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考虑:B和D明显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说明宗法制从维护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有了明显的松动,这是家长制发展的表现,所以应该选择A。4、【答案】A【解析】考查分封制这一知识点。题干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5、【解析】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答案】D高中历史错题-必修(一)26、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A.反对立嫡以长B.主张立君以仁C.反对任人唯亲D.提倡实行分封7.(2010·温州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2)概括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6、【答案】B7、【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持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2)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3)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将中央集权和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制度的实施一定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解析第(1)问应解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注意分封的主要对象以及天子、诸侯君臣关系的变化;“影响”应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治等角度来说明。第(2)问应抓住材料中“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一观点,说明作者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二者都有不利因素。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阐述即可。高中历史错题-必修(一)31·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3、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C.制订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5、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柳宗元对秦代实行郡县制大加赞赏,认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这主要是因为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实现了皇帝和地方官员共同治理天下,即所谓的“公天下”,故D项的说法最符合题意。2、〖答案〗B【解析】考查对秦始皇功绩的理解。“从政治上”说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中国。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和所学史实秦朝开创的选贤任能的官制取代了西周世卿世禄的分封制。4、【答案】B【点拨】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本题选B项。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的刚性,即君主的“私天下”,地位至高无上;另一个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即官僚都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治天下,所谓的“公天下”,D项符合题意。〖答案〗D高中历史错题-必修(一)46、王夫之在论及郡县制时说:“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这里谈到郡县制的作用是()A.导致皇权高度集中B.加强了中央集权C.利于安抚平民百姓D.优化了统治队伍6、【答案】D【解析】考查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长民者……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可以看出王夫之认为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以才能予以考核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选D项。高中历史错题-必修(一)51·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2.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3、《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A.创立于西汉B.长官亦为宰相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D.参与政事的决策4、《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5、《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曰“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材料反映西汉统治者()A.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庶民B.变分封制为郡国并行制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1、【答案】A【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行省官员互相牵制、分权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故选A。考点:元朝的行省制度点评: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唐朝后期”、“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的阶段特征,选择B项。3.【命题立意】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析】题干中考对“中朝”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从材料中看中朝是皇帝身边的人,而外朝是传统的丞相等官员,可判断出答案是C。题干中体现不出创立时间,因此A错误,由题干可知,中朝的长官非宰相,且未说明是否参与政事。因此B、D两项错误。4、【答案】B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可以看出汉初分封同姓王是为了巩固统治,故选D项。高中历史错题-必修(一)66、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7、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8、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9、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6.【答案】B
本文标题:高考必备-历史错题(必修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3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