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汉城市发展一、西汉简介及其历史发展背景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城市概况三、解读西汉都城——长安四、西汉城市案例分析西汉简介西汉(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西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二帝,历经211年。资料来源:、秦朝打乱,即将覆灭2、楚汉之争3、刘邦建立西汉西汉的建立西汉历代皇帝(包括王莽和更始帝)▪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孺子婴(刘婴)▪王莽(王莽)▪汉更始帝(刘玄资料来源:西汉发展1、承袭秦制2、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3、文景之治4、汉武盛世5、昭宣中兴6、衰败灭亡资料来源资料来源:秦汉时期的国家发展概况新型区域规划结构——秦汉时期就是在大一统的形势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划全国为四大经济区域。按《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此四大经济区即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个区。而汉代在秦四大经济区的基础上形成了八大经济区山西经济区龙门碣石北经济区山东经济区江南经济区秦代全国经济区划分示意图资料来源:资料来源: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1秦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纷争割据局面,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36个或40个,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促进了城市的发展(300-400座城市)。2秦灭六国后,拆除各国都城城墙,并将大量人口集中首都咸阳。徒天下富户聚集咸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3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走上定型的时期;4汉朝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和新的以防守北方匈奴而设防的新城市。5城市分布地域大大扩展。6开辟国际干线,国际贸易有了发展。7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8西汉佛教传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概况革新城市建设体制旧营国制度(三级城邑建设体制和国野规划体制)源于奴隶社会宗法分封政体和城邦联盟国家组织形式制度瓦解中央集权政体的封建国家,地方不再是分封的诸侯国和卿大夫采邑,而是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城、县城资料来源:城市规划发展概况确立封建社会城市建设体制•新的地方行政建制——郡县制,取代旧的都邑制。地方政权及军权都为国君控制,有利于国君集权统治。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县之下设置乡、里,另置亭管理基层民政。•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的体现。•封建城市的政治经济双重职能,既是政治统治据点网,同时也是经济据点网。•秦汉城市建制体制——国都城、郡城、县城三级建设体制一直为后世所继承资料来源: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三辅所领的经济区域由长安城、•陵邑及郊县组成,水陆交通便利。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城人口规模2-3万汉三辅地域内的区域规划思想解读资料来源:长安城市区域(三辅)概况关中地理条件优越为重要农业基地,工商业繁荣,秦汉两代又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天下富豪多聚集于此。资料来源:陵邑汉代新建制,原为守奉山寝而设,后因人口众多,工商业亦发达,演变为经济实体。终西汉之世长安近郊共置七个陵邑,除杜、霸二陵在渭南其余五陵均在渭北。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资料来源:解读汉代都城—长安1、定都过程2、长安城的地理位置3、长安城总体规划4、长安城修建过程及演变5、长城城门6、长安城市规划的特点7、城市特征定都过程:1、刘邦即帝位临时地点定陶2、刘邦想要定都洛阳3、进关中,暂居栎阳,定都长安1、汉长安位于渭水之南(北距渭水南岸约2公里,今西安市西北约8公里),龙首原西北麓,与秦咸阳毗连。地形南高北低。2、汉长安最兴盛时人口约30万人。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倾(今实测面积35平方公里,周长62里),八道九陌(纵称道,横称陌),十二门,一门三道制。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P29)3、《三辅黄图》曰:“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将北斗七星、勾陈、北极、紫微右坦星座连接起来,与汉长安城形状惊人相似,几个特殊的关键部位,正是星座的位置。南端突出处为天玑所在,建章宫独立于西南,正是开阳、摇光的连接部分,西北曲折城墙与太子、勾陈连线吻合,天璇、天枢与勾陈(北极星)———三点一线已被天文学证实,在天文观察中,沿着天璇———天枢的方向,即可找到北极星,和东墙的平直完整相一致。更令人惊奇的是,连接安门、清华门、宣平门、洛城门、厨城门、横门、雍门、直城门的八条大道也基本相同,甚至主要宫殿、市场的大小比例也基本符合资料来源:长安总体规划•以秦时建设为基础•前朝后市格局•区域宏观规划革新•城市分区以安门大道为轴线安排•发展城郊,不建外廓明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西市东市礼制建筑资料来源:汉长安复原图资料来源:西汉长安城修建过程及演变1、刘邦在建国初期,利用秦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2、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纺织纹绣作坊)、暴室(染坊)3、长安原先并无城墙,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建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的。4、汉高祖刘邦改秦代的离宫兴乐宫为自己的皇宫,称为长乐宫,但在惠帝之后,仅作为太后起居之用,因为位于未央宫之东,故亦称东宫。5、汉武帝时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6、王莽时在南城大量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建章宫桂宫明光宫长乐宫北宫未央宫礼制建筑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P29)礼制建筑:每个礼制建筑遗址的平面沿着纵横二条轴线采用完全对称的布局法,外面是方形围墙,每面辟门,而在四角配以曲尺形房屋。围墙以内在庭院中央都有高起的方形夯土台,个别台上还留下若干柱础,可推出原来台上建有形制严整和体形雄伟的木结构建筑群,其中位于东端的遗址,外凿圆形渠,可能是西汉末年按照统治阶级的礼制要求而建造的明堂辟雍。这些建筑布局的方法是沿着纵抽线组织纵深的建筑群以外,自成一体系,不但见于当时的陵墓,而且影响唐宋陵墓、北魏某些佛寺与后来各代坛庙建筑的平面布局。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P46)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P47)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P48)西汉长安城共有12个城门,东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为覆盎、安门、西安门,西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是王城旁三门的制度。宣平门亦称东都门,是出入最频繁的城门。从东西汉直到南北朝都是主要的城门。覆盎门、西安门及霸城门通向长乐宫、未央宫,实际上就是宫门。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道路这些情况与班固写的《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及《三辅黄图》引张衡《西都赋》:“城郭之别,侧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衡相经是也”等文相符。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P45)规划布局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既改变了战国时期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2)继承了秦代的京畿制度,把秦朝的“内史”改为“三辅”,同时承袭了遗留在京畿内的宫馆和方边道。(3)没有外廓,积极发展郊区县,并建设陵邑,通过陵邑承担外廓的功能。(陵邑:帝陵附近的城邑)(4)继承了秦朝咸阳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未央宫建在地势较高处,总览全城,成为布局中心,市里、作坊位于城北,布局的不规则性也是适应地形的结果)(5)城内没有陵墓区,帝陵主要分布在渭北,并且许多陵墓建于陵邑。如:茂陵、昌陵、平陵,这些城市是消费性的城市。(6)继承了咸阳按功能分区的传统,以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7)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了全城面积的1/3,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合占全城总面积的1/2以上。突出政治职能,经济活动集中在城郊,陵邑地区。城市特征•汉承秦制,以宫殿为核心组织城市的整体结构。•沿袭城郭制度,形制和布局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前朝后市,12城门。•沿袭并完善京畿制度,发展更大范围的区域规划。•用“象天法地”的天人观体,体现君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在汉代达到了极盛。•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在一起,缺乏统一规划。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豪强,在汉长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这些陵城都是消费性城市,人口一般在10-20万,其中茂陵最大,号称有27万人。西汉王朝的11座陵城分南北两大片,尤其是北区的各陵并肩而立,形成壮观的城市带,所谓“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班固《西都赋》)。因为北区的五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最为显贵,后世也以“五陵少年”代表纨绔子弟。汉长安城秦汉帝陵分布图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P33)秦汉亦因循鲁县建制,县城迄未迁徙。汉景帝封子刘余为鲁王,都鲁县,于是由县治又升格为诸侯王国都,故城市体制应属都城之列。鲁王仍沿用部分鲁都旧城址及部分旧城垣。考古报告称:“汉城位于鲁城的南和西南部,呈扁长方形,东西约2.5km,南北约1.5km,周长8410m,其西、南两墙分别利用了鲁城的西、南垣,东北两墙新筑。考古发现有城门七座,即东、南、北、门各两座,西门一座。其中南门和西门,都是沿用原鲁城的城门规划实例——汉鲁城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P333-334l。在周公庙宫殿遗址的东北,尚发现冶铁作坊遗址。此外,又查出了三条道路遗迹。(1)号道路在城西部,南北向,自汉城北西门,向南行,可能通往城西南门,路宽6m。(2)号道路在城北部,东南向,自鲁城
本文标题:西汉城市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4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