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作者:袁属芳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16期【摘要】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面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资源开发无序和粗放经营方式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等问题。文章应从加强宣传力度、搞好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制度等方面着力应对。【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环境问题策略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毗邻,处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千米,占83%,严重流失的面积为28方平方千米,占52%。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达16亿吨。黄土高原四周由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新生代以来,以断块运动为主,鄂尔多斯台向斜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整体抬升,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古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所以,现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黄土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块辽阔的地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层厚度在100~200米之间;最厚处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土地脊薄,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深受水土流失和风沙干旱等自然因素之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是陕北黄土高原面临的棘手而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现状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土地脊薄,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面,黄土土质疏松,抗蚀力弱,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偶发性强烈暴雨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条件;另一方面,人类在这一地区长期的滥垦、滥伐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扰动地表,特别是坡地土层,加剧了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这两方面的原因相互叠加,使得这地区水土流失呈现恶化的趋势。风沙干旱使得黄土高原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地面分裂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2000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6千米。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0多万吨,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给下游防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造成土壤瘠薄,制约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自然因素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潜在因素,黄土高原地貌多为低山和丘陵,地形坡度较大较长,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带,地面植被覆盖相对较低,土壤以黄土和黄土块状物质为主,这种土质具有垂直节理,胶结松散,湿陷性强的特点并且多为粉沙质,抗风蚀能力弱。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变率大(20~25),偶发性的暴雨是诱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与动力。内蒙古河口镇至龙门区间7万多平方千米的龙源期刊网范围内,土壤侵蚀模数严重,黄土高原中部半干旱农牧过渡带,年降水量200~400mm,春旱经常发生,7~9月份暴雨较多且强度大,加之山坡陡,植被差,汇流时间短,下渗缓慢,山坡易形成纵横交错的冲蚀沟,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气候持续变暖,土地沙化面积的增加,使土质变得更加疏松,更易发生水土流失。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原人民为改变群山恶水面貌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式得到了遏制,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黄土高原人民展开了空前规模的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活动,使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积累了应对恶劣生态环境的不少成功经验。但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且扩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绝大部分已为人工植被所代替,这直接导致了该地区的土壤肥力降低,而土壤肥力低又反过来限制了植被的发展。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这种人口增加、需求不断上升和当地社会生产力水平又很低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需求上升→土地超载(如过垦、过牧)→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下降→资源投入增加(扩大垦、牧范围)→需求上升”的恶性循环。1.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恶劣的自然环境让黄土高原人尝尽苦楚,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为恶劣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条件。如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大部分被50~300米厚度不等的第四纪黄土所覆盖,特殊的黄土地质为该地区强烈的土壤侵蚀提供了物质条件;地表起伏大和地面破碎是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地貌条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等。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是造成目前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多次发生的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和重视。各地“退耕还林(草)政策,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措施落实到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曾经的“金三角”变成了“乌烟瘴气”的“黑三角”。从西安飞往陕北的飞机上俯瞰,会发现天空中好像有一张巨大的灰色天网,看不清地面的风景,直到飞机将要落地,方能看见厚厚的黄土和蜿蜒的黄河勾勒出的苍劲雄厚却又略带荒凉的景观。深入其中更觉悲凉。特别是在位于晋陕蒙交界的府谷县,大大小小的烟囱耸立,黑烟、黄烟冉冉上升参差合拢,弥漫整个天空,天地间灰蒙蒙、闷沉沉。黑色的废油、废渣随意堆放,直排河水,这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开启了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奇土地蒙上了黑色阴影。另外,丰富的铝、铌等有色金属,以及盐碱、石油、天然气。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给陕北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陕北是我国的产油大户,石油已探明储量12亿吨。随着陕北石油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虽然经过几年的清理整顿,无序开发、无证开采的行为得到了遏制,但一些石油企业“重经济轻环保”,仍摆脱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石油开采、运输、加工、销售等过程中,经常发生原油泄漏、污染农田、河流和水源的事故,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还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龙源期刊网.资源开发的无序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陕北已探明石油储量12亿吨,天然气储量5858亿立方米,煤炭储量1460亿吨,是我国西气东输、西煤外运、西电东送基地和21世纪的能源接续区。人们对地下资源无节制、大规模的猖獗开发一度使“神府”一带成了陕北这片生态脆弱地域上的环境重灾区。当时,村村点火、沟沟冒烟,漫山遍野都是开采石油的磕头机,油污遍地、污水横流。公路上尘土飞扬、村镇间黑烟四起,到后来最严重时,都没有人敢穿白衬衣,因为穿不了半天就成灰色甚至黑色了!当地群众怨声四起。经过十多年的开发,能源化工基地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衡量,不得不说,所取得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牺牲环境、比拼资源实现的。据不完全统计,因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的受灾户已达2805户9585人。资源开发过程中,矿井、油气井、道路修建、管线铺设、工厂建设等造成大面积地貌和植被破坏,进而引发山体崩塌、滑坡,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以前的“金三角”变成了“黑三角”。“黑三角”的困局让陕西省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居民长期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把满足生存需要、提高福利水平和改善生活条件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以土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农业生产上,因人口增加而导致的需求增长,主要靠扩大资源开采力度来满足,技术和其他因素的贡献率则很小。总之,资源开发的无序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使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亟需认真面对,切实解决。三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改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解决油污横流、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可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应对。1.加强宣传力度,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退耕还林,(草)保值水土最终都是要广大农民来执行,因此一定要组织群众学习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这一工作与他们的利益攸关。农民最了解恶劣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们亲身感受了降水量越来越少,河水干凅时间一年比一年长,粮食亩产一年比一年少的痛苦,感受了少有的几次降雨也是以暴雨形式(洪水)带走了本来就贫脊的土地表层的一点肥力,农民群众完全能够认识实行大面积退耕还林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这一问题的,农民的积极性完全可以调动起来。对各级干部,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德。特别是基层干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更要加强,要将干部提升与其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中的业绩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方能激励基层干部在退耕还林方面的工作积极性。退耕还林还草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把不适宜种植作物的山地陡坡和干旱草原,因地制宜地通过自然恢复或以人工重建的方法恢复成林地或草原,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并能提供一定的林牧副产品。同时,要通过小城镇建设或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把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人龙源期刊网口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以减少或不再依靠对退耕地的经济依赖,并且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大力宣传其战略重要性,提高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据此目标,25度以上的山地陡坡和干旱草原,必须坚决采取封山育林、育灌或封地育草的措施,使退耕地沿着顺行演替的方向向演替顶极群落变化。如有需要,可通过补播、补植本地种类和抚育的方法,清除非目标种类,促进目标种类的生长和发展,加速其演替进程,恢复原来的天然植被,以发挥其生态效益。这是保证该区域能否成为生态屏障的关键,也是表征能否达到“山川秀美”的最主要的指标。在一些已有较好水平梯田、坡度较为平缓或村庄周围地区,可因地制宜地以本地种类为主种植一些材用、薪炭、果树、牧草、绿肥或药用等植物。例如,柠条、山楂、山桃、山杏、胡枝于、沙棘、狼牙刺、杜梨、紫穗槐、侧柏、油松、小叶杨、河北杨、旱柳、白榆、文冠果、核桃、枣、桑等。生态补偿是一项持久的制度,不是短期的任务,应制定必要的法则予以明确规定,以减少人们不必要的顾虑。从目前“山川秀美工程”的一些试点来看,虽然强调山水林田路草统一规划,粱峁沟坡洼坝结合,粮经林果牧全面开发的总体思路,但这些规划和思路全都建筑在人工种养的基础之上,林业的重点则往往放在种植刺槐等少数树种上,对恢复天然植被没有具体的安排,更无适当的补助。一个区域缺乏天然植被的存在,生态安全就得不到必要的保证,就难以达到山川秀美的目标。刺槐虽然比较耐早,但其强大的根系吸取了深层土壤的水分,凡是成片的刺槐林分,林下7~8米以内土壤旱化现象非常明显,林内灌木草类十分贫乏。这样不但达不到涵养水源的目的,相反还要造成土壤的严重干旱。黄土高原的现状能否恢复原来的天然森林或草原,许多小流域治理的试验示范已充分证明了它的可能性,而且经过多年恢复现在还残存的富县于午岭和黄龙县黄龙山天然森林一直在发挥它们的生态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山川秀美的好地方。2.搞好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前些年,由于重在抓经济建设而忽略林业,一些县级林业部门有名无实。林业科技人员、干部每月只知道去领工资,不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自身素质较差,而且农林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很多县没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制约着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今后要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培训,通过委托培养、短期培训、成人教育等手段强化农林科技队伍,同时利用县职教技中心和农技干部亲临指导,对农民进行培训;改革科技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现行工资制,实行效益工资,对仓建科技干部工资与其责任村退耕还林成绩结合起来,鼓励农林科技干部进入农村开
本文标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4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