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西方哲学智慧》第一讲:智慧的痛苦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2年9月教师简介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主编《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十五讲》等。研究方向西方哲学。邮箱:ousia@sohu.comPPT下载公共邮箱:rucxizhe2012@163.com密码:ruc123456其他文件夹:西方哲学智慧课程简介《西方哲学智慧》:通识教育大讲堂史论结合、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期中读书报告(30%成绩)期末考试(70%成绩)参考书目张志伟、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智慧》韩东晖主编:《智慧的探险》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或者任何一本西方哲学史教材教学计划第一讲:智慧的痛苦第二讲:哲学的诞生第三讲:苏格拉底的问题第四讲:柏拉图的理念论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六讲:信仰的时代第七讲:人的发现第八讲:主体性的觉醒第九讲:唯理论第十讲:经验论第十一讲:社会政治理论第十二讲: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第十三讲:康德的批判哲学第十四讲:黑格尔哲学第十五讲:哲学与人生第一讲智慧的痛苦一、什么是哲学二、智慧的痛苦三、问题与对话四、西方哲学精神一、什么是哲学关于哲学的通常看法○哲学是科学○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哲学无用哲学≠科学人生识字糊涂始画鬼VS画人哲学:无用之用哲学是什么?哲学=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sophia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柏拉图科学←→宗教↓哲学“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着北’”。--维特根斯坦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前人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哲学=哲学史=问题史问题是: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题?二、智慧的痛苦智慧的痛苦终极关怀的问题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像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法则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从中产生了哲学的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百度--终极关怀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公元前六世纪米利都的泰勒斯有一天仰观天象,不留神掉到了井里,旁边的女仆嘲笑他:连眼前的东西都还没有看清楚,却想知道天上的事!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由此开始:我们人类恰恰是一些不只关注眼前的事情,同时也关注未来,关注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生物。哲学与宗教同样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只不过两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哲学诉诸于理性,宗教凭借的是信仰。对哲学来说,人凭什么立于天地之间?靠的是对宇宙万物的合理性的证明,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一方面追求知识-真理,而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性。以后我们将看到这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所谓“智慧的痛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智慧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知道自己终有一死,所以痛苦;二是指人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但在现实意义上是不可能的,生死问题没有答案。由此而注定了哲学问题虽然没有终极答案,但却是人类精神非追问不可的难题。三、问题与对话了解哲学家的问题,熟悉哲学家的术语,沿着哲学家的思路,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内在张力。哲学家们与哲学对象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精神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因而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也就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就此而论,哲学家们的思想就“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也可以说哲学就“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dialogue)=“辩证法”(dialectics)思想与思想的“对话”问题对话理解对话:视域融合当我们阅读哲学家的著作的时候,我们的视域与哲学家的视域相互交融,这种视域融合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因而在我们的理解和解释中不断生成着新的意义。哲学文本的确是无声的,它不可能再开口说话了,但是通过我们的思想对话,它不仅向我们提出问题,而且也可以回答我们的提问,这意味着在视域融合中,我们与文本一同活动在“问题空间”之中,而文本的意义既不在文本之中,也不是我们之中,而是在此视域融合中生成的。就此而论,哲学著作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生成于我们与它的对话之中,所以哲学思想是“活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和魅力,原因就在于此。哲学运思:问题意识因此,进入哲学王国的秘诀就是:将哲学家们的问题当作你自己面对的问题,或者把你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考。思考之为思考,总是针对问题的,总是由问题而引发的。四、西方哲学精神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称之为“轴心时期”,人类文明在精神领域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各大文明相继产生了原创性的思想:中国先秦之诸子百家、希腊哲学、印度佛教、犹太教……希腊人留给世界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哲学--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寻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所有文明最高的意识形态--思想--都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都试图给予世界以合理的说明,而西方思想不同于其他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西方思想=西方哲学。哲学的思维特性遍布世界,不过希腊人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他们偏爱非个人性的即带有普遍性的解释,二是他们倾向于为事物的存在给出理由。在希腊哲学之初有一个成语:“拯救现象”。那时候希腊人所说的“现象”不是与本质相对的现象,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东西。他们不在乎个人的“意见”,而追求普遍性的“知识”,即认识自然的“法则”,为事物的存在给出合理性的说明,哲学(科学)由此而产生。希腊哲学的精神:学以致知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王要好。--德谟克利特当希腊人开始探索真理,于是就有了哲学和科学。科学思维方式=抽象思维=理论思维=思辨思维科学思维方式哲学起源于希腊人因“好奇”而求知的本性。知识不同于意见,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知识是对事物的普遍共相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有五颜六色不同的花,这些不同的花具有共同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花”来概括,“花”就是玫瑰花、牡丹花……的本质。有花、草、树木……我们用“植物”来概括它们的共性,“植物”就是它们的本质。如此类推,如果我们抽象到最高的层次,应该可以获得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由此便可以说明宇宙万物。所以,哲学与科学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通过抽象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1)玫瑰花、牡丹花……“花”;(2)花、草、树、木……“植物”;(3)植物、动物……“生物”;(4)生物、非生物……存在物;(5)所有的存在物……“存在”。科学:“自下而上”哲学:“自上而下”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有一个比喻:人类理性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建起一座塔来又会把它拆掉,以便检查地基是否牢固。结果一部哲学史就表现为哲学家们不断的“拆-建”的过程。这说明哲学家们在不断深入地“寻根”。对人类精神来说,“寻根”是一个永恒的无止境的探索之路,我们永远“在途中”。走上寻根之路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前面提到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当时他认为我们可能即将进入新的文明时代。我们可以说现在是人类进入第二轴心期的开始。的确,传统的资源逐渐失去了作用,耗尽了能量,而全球化使得全人类参与奠定未来千年的基本观念成为可能,也使之成为必然。哲学理当有其伟大的贡献。学习哲学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谢谢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智慧》第一讲:智慧的痛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4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