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飞越疯人院》/《飞越杜鹃窝》电影分析
1《飞越杜鹃窝》电影分析2一、电影履历《飞越杜鹃窝》1975年/又名:《飞越疯人院》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改编电影剧本:肯·凯西,博·古德曼,达尔·瓦瑟主演: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拉奇德:路易丝·弗莱彻酋长:威尔·萨姆森马汀尼:丹尼·德·维托荣誉: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导演奖/改编剧本奖/男主角奖/女主角奖故事梗概:精神正常的麦克被送到了疯人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生性自由的麦克以一名反叛者的身份,拒绝了疯人院中种种规矩与管理制度为其所建构出来的自我,种种反叛行为与以拉奇德护士长为首的院方构成了强烈尖锐的矛盾对立,并且受到了阻挠和惩罚。最后,麦克被医院摘去部分大脑,变成了痴呆人。麦克的好友酋长不忍看到麦克变成一个痴呆生活下去,他闷死了麦克,带着他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二、叙事分析叙事结构:影片就叙事结果来说还算是一部具有标准美国电影语言风格的影片。可以从护士长和墨菲两个部分来分析影片结构。1、从麦克的角度看,本片全长120分钟,是一个标准的三幕剧式的电影结构。①开头:30分钟(情节点Ⅰ:麦克与众人打赌:一周内把护士长制服。)②发展:60分钟(情节点Ⅱ:麦克因为反抗,遭受电刑。)③结尾:30分钟(情节点Ⅲ:酋长“杀死”麦克,带着麦克的灵魂奔向自由。)2、从关于护士长的叙事角度来看,影片的情节主部是五次集体治疗讨论会,显现出了护士长运用她的权威,叙事策略:作为反映反政府体制之时代思潮的作品,导演以温和保守的叙事形式处理具高度批判性的严肃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解读,达到雅俗共赏之效。3在该片产生前,好莱坞也曾拍摄过精神病院题材的作品,但大多是借用病人来反映病态的人物、社会、心理的寓意。《飞越杜鹃窝》则寓意将人们印象中的病态与正常进行倒置,从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方式解读了该类题材。三、主题分析---杜鹃窝暗示什么?1、冲出专制铁幕——从米洛斯佛曼出身背景看由于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个人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使得这部电影有了更为深远和独特的蕴意。只有了解导演个人背景才能更好诠释米洛斯•福尔曼不合时宜在70年代的美国拍摄如此一部反体制的电影动机何在。原籍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曾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而扬名国际。犹太教徒的父亲和清教徒的母亲二战死于纳粹集中营,他从小在布拉格亲戚家中长大,毕业于布拉格戏剧音乐学院,其早期在捷克完成的电影作品既显露锋芒。但在1968年,随着苏联坦克轰隆挺进布拉格,米洛斯•福尔曼被迫流亡到法国。这就是现代史上知名的“布拉格之春”。或许从“布拉格之春”里可以探求出米洛斯•福尔曼赋予本片的另一层深意——不仅只是个体对体制的反叛,即个体与社会的对抗,而且可看做是捷克对苏联把持的社会主义联盟之反叛,即弱国与强国的对抗。2、奔向嘻皮世界——从当时美国避世主义看最早出现在旧金山的那批嬉皮士,他们发起这个运动,最根本的诉求就是求真,也就是追寻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嬉皮士运动后来发展成了一种追求神秘主义的避世主义行为。影片中大多数角色都是因为避世才来到疯人院,比如酋长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就像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大智若愚的隐居者,他对外界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又例如比利是一个逃避现实、拒绝真相、消极对待生活的角色,他口中不出场母亲带给他无形巨大的压力。3、打破社会禁忌——从奥斯卡奖励方向看60年代末到70年代,揭露社会阴暗片的写实片在奥斯卡崛起。这部影片的原著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这样的拍摄主题打破了当时的社会禁忌,这也出于当时奥斯卡的奖励方向。4四、摄影风格1、强烈的视觉对抗①本片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机的处理上,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总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微仰镜头,拍病人时,多用稍俯的镜头。影片将麦克墨菲与护士长拉奇德的对立,系统地组织为影片的叙事的视点、空间及画面结构,摹刻墨菲和护士长的对抗优势而成为一种视觉对抗。②在护士长拉奇德与麦克·墨菲及众疯子的对切镜头中,护士长永远被呈现在相对小一号的景别中,那么则是大一号的画面形象之中,白色的工作服、冷峻的面庞几乎占据整个画面,而对对比起麦克及众疯子,当拉奇德与麦克同处在一个景别中,拉奇德往往占据的是正面的机位,垂直、水平。这些显示了护士长拉奇德作为统治者的地位。③空间的对立,比如,众疯子排队吃药时,隔着一层玻璃窗,从拉奇德面前经过的众疯子,纷杂无序;里面的是代表着绝对权威的拉奇德护士长以及其掌控的代表话语权力的话筒,秩序井然,神圣不可侵犯。这由玻璃分隔而成的两个空间,不享有任何共同的意义和画面空间,在视觉上造成了强烈的对立,它们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的权力关系。52、两级景别切换多,强烈的跳跃感(如出海捕鱼时)3、片头片尾呼应的长镜头(由雾锁郊野到雾锁郊野)【片头】由第一个雾锁郊野的全景镜头直接切成近景,摄影机缓缓横移。惨白的病房内,蜷卧在病床上的一个个病人,犹如货物一般摆放在一层层货架,被陈列性的展露。在此处摄影机的近景拍摄,给观众在世界上造成强烈的封闭和压迫感,从而使被陈述的现存秩序给观众留下基本的视觉感知印象。然后是镜头的切换,固定机位,可以看到病房两边单调的白墙以及中间一道道重迭的铁栅门,同时,拉奇德护士长从后景缓缓走来,打开门走进病房,掂了掂手中的钥匙。在这一长镜头中,自内到外,一个封闭与世隔绝的空间被清楚的构筑。在影像上,压制人性、控制异化思维的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体制浮现出来。【片尾】麦克的好友酋长不忍看到麦克变成一个痴呆生活下去,他闷死了麦克,带着他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酋长穿过了窗户,天色蒙蒙,雾锁郊野,酋长消失在了树林里。一系列线性叙事的长镜头。6五、色彩光影【色彩】《飞越杜鹃窝》的以黑和白为主要色彩,则采取让白色带上一点黑,而黑色带上一点白,在色彩的对立和关联中去建立特定的色彩结构。《飞越杜鹃窝》所有精神病人都穿白色衣服,伪装精神病人的麦克却穿一件黑色皮夹克,原著作者认为世界上最纯洁的人是精神病人,从不说谎,所以赋予他们一身白色,表示他们纯洁。白色又具有恐怖感,是死亡的色彩。【光影】本片采用纪实派构图方法。由于发生在疯人院,采用自然用光,散发出浓浓的自然美,大部分画面光线柔和,实际上却有着诸多空间约束。以白色的医院和绿色的森林为背景,衬托出精神病院内的专制与精神病院外的自由。唯一特别的是影片结局酋长逃离疯人院的画面,这样一个明亮的结局,光线却很昏暗微弱,六、蒙太奇1、本部影片大量使用隐喻蒙太奇。例如讨论病情即象征着公审、学习,电击隐喻着心灵打击等等。7隐喻蒙太奇①事实上,《飞》中的绝大多数叙事组合段,无论是幽默嬉戏的还是残暴酷烈的,都会以一个中近景中的拉奇德的画面作结。于是,叙事人便以一种经典的对切镜头的反转方式,将前面那一似乎是自由自在的场景,呈现为护士长之目中所见。护士长之于疯人院的绝对权威,在视觉上同时呈现为它对画面空间的绝对优势,以及她所在画面的“神圣不可侵犯性”。隐喻蒙太奇②影片的最后酋长举起了麦克生前不曾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铁窗的桎梏,带着麦克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宽广的原野上只有酋长在奔跑。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有深意的隐喻,意味着鼓起勇气,冲破桎梏,逃离了一种社会体制。此外酋长印第安人的角色,此处也意味着回归到是原始的,超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想社会。8隐喻蒙太奇③因为比利,麦克最后与护士长拉奇德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被摘除了去部分大脑,变成了痴呆人,而众人都以为他离开了疯人院。这里隐喻着假使你不是统治者所界定的“疯人”,那么统治者最终就会把你变成一个麻木没有反抗意识的“疯人”,来消除你的叛逆与反抗,以符合他们的秩序与法则。凭借个人的力量难以打破体制。92、镜头内部蒙太奇导演利用了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调度,从55秒开始,出现了一个活动的车灯,闪烁的车灯越来越大,终于变成了一辆汽车从镜头前呼啸而去。这辆汽车就是押送麦克的汽车。导演高超之处就是叙事的简洁明了。七、音乐:影片中对于配乐的使用较少。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一种经典。配乐1:片头雾锁郊野到片尾雾锁郊野,使用的是亦是同样的配乐。这段配乐由著名电影配乐家,古典音乐大师JackNitzsche完成,神秘压抑的开场曲成为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OpeningTheme之一。由特雷门琴演奏,尖锐犀利且略带一点沙哑、颤抖的音乐,无疑是在注解精神病院的阴森恐怖。幽怨无比,悲伤无比,浑浑噩噩的诡异变奏营造出一种错乱的,很“疯”的悲切感。配乐2:麦克默菲决心以行动来对抗医院制度,自己开着车,带着病友们一起去轮船上钓鱼。此时的配乐欢乐轻快,烘托出他们出海的自由与激动之情。配乐3:麦克默菲在圣诞狂欢夜准备离别时播放音乐的欢快。这种音调的对比,展示了病人对自由的向往。除了配乐,影片中屡次出现声画分离的现象。此外还有些音乐是情节需要,如每天吃药时分拉奇德放的舒缓的音乐的情节设置也形成了良好的反讽效果。
本文标题:《飞越疯人院》/《飞越杜鹃窝》电影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5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