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其功能
1试述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形式及其功能谢惠雅(内容提要:闽南红砖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语言,其布局形态、空间格局及外观形象、使用功能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具有强烈的本土地域特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闽南地区作为中原华夏古文化和本土闽越古文化交融之地,在民居建筑上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诸多地方因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砖木石混合结构、红墙赤瓦、的古厝民居最具特色,被称为“红砖民居”。不仅如此,闽南红砖民居因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独特性,在建筑的造型格局空间和居住使用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古民居中别具一格的类型。闽南红砖民居属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和斗拱梁架结构的建筑,这也是它与以砖石为主的西方建筑的最大区别。由于闽南地区处于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空气湿度大,酸碱性强,天气炎热,风大雨多,因此,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现存下来的红砖古民居,除少数属于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建筑,以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占多数且较为完整。一、布局类型常见的闽南古厝民居类型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二落带双边护”式、三落大厝带护龙式、多护龙和多院落式、棋盘式等。(1)“一条龙”式:普通形式。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2中间(明间)为稍大的厅堂,两侧(次间)为卧房,俗称“正身”,两旁如加盖较低的附房(梢间),则为杂物间。此类建筑正面平齐,有横向檐廊,一般为家境普通的小户人家居住。(2)三合院式:最基本形式。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小房屋(榉头),作为存放农用杂物的杂物间或作为厨房。建筑整体平面形成“凹”形,中间空地用作天井,称“深井”;天井前围建院墙、院门。这是闽南乡村古厝数量最多的类型,称着“一落”,多为乡村中农耕者居住。中国古建筑布局以“进”为纵向排列单位,前后纵向排列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闽南红砖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如“三进”则称“三落”。(3)四合院式: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形成前、后二落大厝与左、右两侧榉头合围的形式,布局如同中原的四合院。此外还有少数四边对称围合和左右纵列大厝围合的四合院。四合院有深深的庭院,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红砖民居二落以上规模的古厝才称大厝。(4)“二落带双边护”式:闽南典型的大厝,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建一列纵向低平房屋,作为大厝的附属建筑,称“护龙”或护厝,因形如长龙并且围合、护拥着中央的大厝而得名。这类建筑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有的大家庭居住。(5)三落大厝带护龙式(“九包五”):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作为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宽最长的房屋,有的正中为小厅、两侧为房,用于居住;3有的作为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间。“后界”屋前有较宽敞的后院天井,便于晾晒谷物和衣物。民间谚语形容此类大型古厝:“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形容“后界”面阔九间,大厝面阔五间,有一百二十扇的门窗。(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龙,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龙、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多院落式大厝,每落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隔开相对独立,有的还在后院附设亭榭假山花园。由于其内部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间”。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7)棋盘式:在保存较好的传统古村落中还可见到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布局如棋盘格子的配置。这种布局通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二、空间格局闽南红砖民居讲究平面格局、内部空间和居住使用功能。“二落大厝带双边护”形式是闽南红砖民居的典型大厝,由前、后两落大厝及中间的天井构成四合院,四合院两侧各有一列护厝,在建造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辈份高低、主次等级、血缘亲疏、隐讳含蓄等伦理道德观念。4四合院中的前落大厝也称下落和前厅、门厅,一般面阔三间或五间,前有凹寿门,内缩的门廊可避免阳光直射中间的厅堂,又留下了起轿和下轿的空间。前落正中为会客的厅堂,厅堂背面居中的四扇隔扇门平时关闭,遇重要喜庆、祭祀活动才开启,平时由隔扇门两侧的小门出入。前落左、右各并排一、二房间,称下房,居者的辈份和亲疏关系低于上房和大房。后落大厝因台基高于前落,也称上落、正厅或祖厅。乡村中大多数民居后落的厅堂是不设门的敞厅,其面向天井,宽敞明亮,左右各有二间或四间较阴暗的对称房间,称着上房。房门较小或隐于屏后,无窗户,形成“光厅暗屋”效果,含蓄而不露。敞厅是家庭成员聚集活动和供奉祖先、祭拜神明的场所,故称祖厅。厅堂后部正中都有通顶寿屏(寿堂),设神龛,立神主牌,龛前陈设供案、八仙桌,摆放祭祀的香炉、烛台、供品。厅堂上方的灯梁悬挂烛灯,灯梁在房顶的投影线也暗指人鬼活动的阴阳分界线;寿屏两侧有小边门(甬门)连接寿堂后和后房的房门。闽南地区自古以外来移民为主,境内山多路险,生存条件恶劣,人们希望通过祭礼祖先和供奉神灵来赐福消灾、庇佑子孙,因此,古往今来祭祖拜神的习俗在闽南民间盛行,往往家家户户设有祭祀神龛。四合院内主要是家庭中的长辈、户主或嫡传长子等主要家庭成员居住、使用,居住时越靠近中间的正厅,表明辈分越高,血缘较疏远的旁支只能居住在外侧;其中后落上房中以靠天井的东侧房间为尊,称大房,是房主长辈的起居间。两座大厝之间有中央天井,天井两侧有小护厝,又称榉头、东厅,连接前、后大厝;“榉头”一词来自清代5方志和民间房屋买卖契约,通常房间较小,作为厨房或者书房。天井内常有长条石凳,用于摆放花盆或晾晒衣物,有的在天井内还有盛水的大陶缸,既可收集雨水,又是古厝消防设施。闽南红砖大厝四合院的“天井”又称深井,面向天空,有通天地之意味,它是建筑的中心。大厝中的天井相比北方四合院的天井,相对较小,但有许多功能和作用,不仅可获取不可缺少的阳光和朝露,还可采光通风蓄水。在炎炎夏日里,将古厝左右的巷门和前后门打开后,天井就如同抽风的烟囱,四面来风,建筑顿然清凉无比,创造出天然的宜居环境。而且闽南民间风俗将雨水视为财富,通过古厝四面坡的屋顶将雨水汇集到天井内,称为“四水归堂”。天井地面四周有浅浅的排水沟,废弃之水通过隐蔽于房基下曲折的小水沟,使细流缓缓排到户外。纵列护龙建在大厝两侧,一般与大厝同时建造,也有随着家庭人丁数量增加而在后期扩建。护龙建筑规格较中间的大厝小,屋顶也较低矮,分前、后二段,屋脊平直,山尖多呈马鞍形。长条形护龙和护龙与大厝之间的狭长空间通常划分成前、后二个部分,各部分均由一间小厅和一至三间小房及附带一个小天井组合而成,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起居空间——小合院,从而形成了中央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护龙一般是给与大厝房主血缘关系较远的非嫡亲家庭成员和成家后子嗣小家庭以及佣人、杂工居住生活,后部有时也作为厨房。较讲究的护龙,还在小天井内开挖精致的小水井。护龙正面有窄小的“过水门”,居住于护龙内的家庭成6员或佣工平时由此进出,既不影响观瞻,又方便随时出入。院埕多为石埕或砖埕,是农家晾晒稻谷、庄稼农作物及衣被的重要场所,也是日常起居生活中的主要户外活动空间。大型民居还分为内院、外埕两部分,有的还有后埕。院埕内有水井,甚至周边有厨房、杂物间。闽南地区的气候天气炎热多雨,因此居住环境需要避免烈日暴晒和风吹雨淋,廊道是大型红砖民居内部的联系纽带。“二落带双边护”红砖大厝以纵横交错的巷弄和檐下廊道相互连通作为整栋建筑的联系纽带。巷弄主要指后落大厝前檐廊两端的子孙巷,其末端开设的巷门(角门)可通往护龙。檐下廊道有门廊、步口廊和过水廊。门廊指凹寿门前向内收缩的空间,避免阳光直射大门和受风雨侵蚀,便于起轿和下轿。步口廊是屋檐下一步之宽的廊道,是铺石或铺砖、高于地面的台阶,主要有前落大厝正面横向、连接两侧护龙过水门的步口廊和正中四合院天井四周环绕的步口廊以及护龙屋前的步口廊。天井作为日常起居活动中心,围绕天井的廊道必不可少,其中三面为步口廊,一面为后落的前檐廊,它们既可连接前、后二落大厝,又可遮阳避雨,而且后落大厝的前檐廊,因其宽敞且正面朝向天井,也是纳凉休闲的主要地方。红砖民居的纵向护龙,在小天井旁的屋檐下都有前后贯通的长直的步口廊,可遮阳避雨,方便从厝前的护龙过水门进出,也是护龙内部起居生活的歇坐、休闲空间。过水廊是连接建筑之间、有遮雨顶篷的廊道,一般宽约三步,主要是护龙前、中、后三处与大厝相连的横向廊道:前面过水廊设过水门,是护龙的主要出入口,中间的7过水廊与大合院边侧巷门相接,尾端的过水廊有时也开设小后门。“二落带双过护”的大、小合院各自相对独立。中间大合院与两侧的护龙小合院为一墙之隔,但大厝可通过边侧巷门连通护龙;护龙中部也设隔屏及小巷门,将长条的护龙分成前、后二段。漏空的隔屏既通风又保护隐私,而隔屏旁的过水廊可连接护龙与大厝的边侧巷门。古厝内的巷门平时和夜间都关闭,但在夜间户外大门关闭情况下,如遇盗抢,只要开启各巷门,内部相互联系则十分便捷。闽南红砖大厝民居内部结构格局充分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伦理观念。虽然中间大合院与护龙小合院之间、护龙小合院前后均建墙设门或以隔屏分区,形成相对闭合独立的空间,但这种“向心围合式”、“分住而不分家”的建筑布局,不仅维系了大家庭的亲缘、血缘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宅院和小家庭起居的私密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长制观念,同时也增强了住宅的安全防卫系数。建筑内的互通廊道既能够遮阳避雨、方便内部联络,又是纳凉歇息、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出冬暖夏凉、通风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闽南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环境的典型民居范例之一。三、屋顶举架闽南红砖古厝民居为砖石木结构,木结构立柱、穿斗式梁架和山墙搁檩承重是闽南古厝民居的常见形式,抬梁式结构较为少见。梁枋间的弯拱形月梁、曲线形螭虎栱和带鸭掌形三爪的瓜筒等造型,以及飞天仕女、吹萧引凤、人物典故、太狮少狮等装饰,尤具特色。闽南红砖民居的屋顶独具特色。高耸的正脊为弧线形脊柱,两端高8高上扬翘起,尾部尖细开叉如同燕子尾巴,这种“燕尾式”造型的夸张曲线给人以纤巧华丽、活泼跳动的视觉感受。铺设赤红色的板瓦、讲究大吉大利的两坡形屋面,也呈弧面形,其边缘压脊(垂脊、归带)构成抛物线型的流畅曲线。两坡房屋一般为七架梁,即采用七根檩条,称“前三后四”或“阳三阴四”。屋顶前后二坡屋面最大限度延展,其抛物线的屋面利于雨季屋顶泻水,使飞溅的水流远离屋檐下方,同时又加大了屋檐的出挑深度和檐廊的高度,使古厝内部得以最大限度采光,又使整个两坡瓦楞屋面更显轻盈、飘逸。闽南古厝的这种张扬的外观形象既蕴含了传统宫殿建筑的特点,又表现出沿海居民热情豪爽的性格,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顶,不利于保护木质、檩子外伸的悬山顶较少。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极浅,常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将承接屋面的各层檩子尾端都封砌于山墙之中,有的只在山尖上保留着通风的小窗洞(老虎窗),使得木质檩子避免风雨侵袭、免受糟朽,在闽南沿海地区雨季长、湿度大及空气中富含酸碱的环境下得以有效保护。闽南古厝民居除布局上和形式上讲究择址朝向、隐意特指等阴阳五行体系,屋脊和山尖的造型也体现出闽南先民的身份地位、阴阳理念和风水思想。两头高翅的燕尾脊屋顶多为豪华的大厝,一般为官绅人家或考取功名的家庭所建;燕尾式屋脊又分单曲和双曲,正面开间较多、体量较大和较为考究的大厝的屋顶,往往采用三段脊形式,即中段高,两侧逐级下降,形成不出檐的分段迭落,这种形式源于中国9传统建筑中的高等级建筑的歇山顶演变而来。大厝旁的护厝采用较低矮平直、两端脊头呈马鞍形山尖的“马鞍脊”,大多数普通民居也采用马鞍脊屋顶。燕尾脊和马鞍脊的共同运用,不仅使整体建筑群屋面高低错落、富有节奏,也表明每栋建筑的主次等级,从
本文标题:闽南红砖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其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6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