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神州音韵(二)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夺锦先由唢呐演奏出雄赳赳的旋律,有如将军出场似的,作为引子。乐曲主体部份,以弹拨及拉弦跳动的音调,配合铿锵的锣鼓节奏,展现一幅龙舟健儿,全力以赴夺标的场面。结尾音调风趣,表现胜出龙舟,洋洋得意的样子。《赛龙夺锦》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龙舟竞赛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是我国传统乐曲中较少见的。乐曲开头以唢呐吹出号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赛开始。接着是乐曲的主题,逐渐活跃,表现了龙舟竞发,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是比赛正式开始,情绪逐渐热烈,并加进了打击乐,刻画了龙舟在水上前进的形象;随后速度进一步加快,节奏多变,犹如龙舟你追我赶,气氛相当热烈。最后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结尾再现了前一段的曲调,表现了龙舟在碧波上自由荡漾,令人心怡。乐曲通过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姑苏行:笛子独奏,江先渭采用昆曲音调创作,是一首颇具江南丝竹韵味的优秀笛曲。乐曲优扬委婉,表现了美丽的姑苏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颇具江南丝竹韵味。第一段:宁静的引子,悠扬抒情甜美,展现了优美的姑苏风光。第二段:抒情优雅的行板,表现人们观赏精巧秀丽的苏州园林时的愉悦心情。第三段:起伏的小快板,热情欢快,运用切分节奏表现游人嬉戏的欢快情绪。第四段:第二段的减缩再现,更加委婉动听,表现游人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余音悠长婉转,令人回味。《斑鸠调》《斑鸠调》是江西赣南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歌曲曲调欢快活跃,因为歌词头一段以“斑鸠鸟”为引题,故称《斑鸠调》。江西民歌《斑鸠调》是赣南地区的一首民间代表性歌曲,它以灵动、跳跃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真切、生动的歌词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广泛流传于江西乃至全国各地。《幸福歌》《幸福歌》是一首湖北天门民歌,由何伙填词,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蒋桂英根据天门民间小调改编而成。此歌由蒋桂英老师首唱于20世纪50年代末。《幸福歌》的歌词简洁明了,从日出写到日落,概括地描绘了新社会新农村的新生活。曲调明快热烈,朗朗上口,极具感召力,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自豪喜悦的精神状态。演唱上特别注重方言与音调的吻合,以突出鲜明的江汉平原风格。60年代初,蒋桂英带着《幸福歌》三次晋京,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毛主席听了《幸福歌》后连声称赞:“好!好!跟湖南花鼓戏一样好听!”此后,歌曲与歌者不胫而走,一并扬名于世。此歌生动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多年来为湖北农村经常传唱的民歌之一。《洞庭鱼米乡》《洞庭鱼米乡》是一首由白诚仁作曲,叶蔚林作词,王春雷演唱的,阐述湖湘文化历史的歌曲。创意阐述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绚丽多姿,极富魅力,具有鲜明区域特征和文化个性,成为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近百年来,随着一大批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杰出表现,湖湘文化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和肯定。在湖湘文化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民歌可谓是最绚烂夺目的一朵花蕊。浸染于《楚辞》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牢牢扎根于三湘四水之中,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与感情、理想以及愿望。《赤兔嘶风》八骏马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绘八匹各具英姿的骏马。八骏指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周穆王的8匹名马。其名目说法不一。八骏马也是乐曲名。是弦管,即福建南音的代表曲目。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将军得胜令浙东锣鼓是一种汉族打击乐。明代中叶已盛行,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作为汉族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流行于浙江东部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约在明代中叶时已盛行。据汉族民间艺人口头传说,奉化的《将军得胜令》是明代嘉靖年间人们欢迎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7)平倭凯旋归来时演奏的乐曲。乐队中“吹”的部分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以丝弦;“打”的部分以“五锣”和“十锣”最具特色,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特点之一。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地区的《十番》、《都花》、《绣球》、《大辕门》;宁波、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等。这些曲目,有的表现了古代将士凯旋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大辕门》、《将军得胜今》),有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的情趣;有的古朴、典雅,曲趣文静;有的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
本文标题:神州音韵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6721 .html